即使彙聚了這麽多的高道,但羅馬不是一日能建成的。
如果是僅是五帝錢,以在場五方道脈的深厚底蘊和傳承,這般造物一日就能成功。沒什麽難的,符箓一脈制作一些符錢,信手拈來的事情。
但白貴和各派掌門需要的五帝錢,是造價低廉、能夠有效防僞的錢币!
以便于在大唐境内流通!
制作不出不便于流通的五帝錢,就算是這場嘗試的失敗!
……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在衆多高道入京的時候,已經是開元九年的初春,亦是到了兩年一次科舉的時候。
和明清之時的科舉差不多,每一次科舉,不僅是朝廷遴選人才,同樣也是朝堂的各政黨充斥羽翼的時機。
譬如白貴,如果按照正常進士的路子去走,一步步升遷,都少不了和主考官宋璟打交道,被宋璟一黨納入麾下……,那是遲早的事情!
雖然此時的黨争不明顯,也沒有明确的黨章,不像是明朝時期楚黨、浙黨、東林黨等等黨派旗幟鮮明,黨争激烈,但人都是群體性的動物,自然而然就會報團取暖,也就形成了各派的勢力……。
所以白貴盡管在政事堂上,基本不争不搶,可到了此次進士科開考的時候,他卻暗中發力,拜谒宋璟,希望宋璟能推舉他做此次的主考官。
宋璟雖然心中略感詫異,但白貴此舉,也在他的意料之中。不僅李林甫看出白貴是在蟄伏,他也能看出,朝廷百官亦能看出。
不過科舉是文教,盡管是充斥黨羽的上好時機,可這個時間跨度難免太長,畢竟從新登科進士到成爲青紫加身的官員,時間跨度動辄十幾年、二十幾年,不是所有人都是白貴,一般人還真等不了。
故此,白貴前去擔任科舉的主考官,不但不會顯露他的鋒芒,亦會讓宋璟和百官認爲,白貴是真的打算蕭規曹随,甘願多等上一些時日。
另外……在朝堂中,白貴屢屢附和于他,此次親自開口求情,他盡管心底已經屬意别人做主考官,但白貴這個面子不好不賣,怎麽說都是中書令,擔任科舉主考官的資格綽綽有餘,即使不求他,親自面聖,這個科舉主考官的職位也能求下來。
于是,宋璟順水推舟,在朝堂上親自舉薦中書令白貴作爲開元九年的科舉各科主考官。
“白卿有識人之才,這點朕和衆位卿家也知道……,既然白卿願意擔任此次科舉主考官,那麽朕就允了。”
含元殿上,李隆基颔首道。
這點,可不僅僅出于他的私心。白貴可不僅僅賞識過善于詩詞的李太白,在鎮外期間,因白貴多立戰功,那麽他麾下的屬官和幕僚肯定算是英才。所以說白貴又識人之才,并不爲過。
……
朝堂上确立了白貴爲科舉的主考官,每天向代國公府和金仙觀、玉真觀投名刺的長安士子與日俱增,從原來的一日百封到了一日上千封。
隔了幾日。
下朝後,白貴問起屬官楊玄琰,“現在長安之中,名士榜上有哪幾個位列一流,可供提拔一觀?”
進士科考試之前,有預列知名之士的榜單,簡稱名士榜。進士科考試的時候,主考官都會先看名士榜,再定名次。如果考生榜上有名,對于科舉之事好處不少。
所以,在長安城準備應考的士子,基本上都會在這一段時間揚名,以期位列名士榜,從而被主考官看中,平步青雲。
在景雲二年的進士科考試中,白貴也是因爲位列進士榜單第一,被人看好,中了狀元。
“回白相……”
“長安城中,以李太白、孟浩然、王昌齡、張子容、王之渙、李颀、崔鎮等人名聲最大。”
楊玄琰略微一思索,就報上了十幾個人的名字。
他作爲白貴的屬官,在得知白貴擔任今科主考官後,早就做好了提前準備,以備不時之需。
“本相知道了……”
白貴暗自咂舌,開元年間的大名人實在太多,他作爲主考官還是稍有一些壓力的。
“通知名士榜上的士子,還有長安的應考士子,就說本相将于五日後在太學講學……”
他稍沉吟了一會,揭開馬車簾子,說道。
“是!白相。”
楊玄琰點頭。
明清在科舉開考前,主考官要被關禁閉,不準和外界接觸。而唐代就沒有這麽嚴格,提前溫卷,拜谒主考官是很常見的一種行爲,甚至主考官提前透露試題,都不爲怪。
五日後。
長安應考士子果然雲集而來。
約有一千多人。
太學的講堂上,名士榜的士子位列在前方,而後面就是名氣較低一些的士子,從前排到後面,直到門窗外邊,還有不少席地而坐的士子。
有太學的書吏主持紀律,故此整個講堂中鴉雀無聲。
這一日,也是休沐日。
白貴泱泱來遲,一身閑居道袍,盤坐在了正上方的蒲團上。
“我等見過白相。”
前排的士子起身,後面的士子也緊跟着起來,對白貴連忙施禮,态度恭敬。
“諸位免禮……”
白貴不曾倨傲,亦是一臉笑容,起身對這些士子回禮,說道:“你們都是國之英才,我隻是比你們早一步踏入宦途,日後你們的功績或許還會勝過本相,所以不必拘泥于禮節。”
話音落下,衆多士子對白貴的印象一改往日,好感瞬間劇增。
還未入考的士子大多心高氣傲,即使在知道白貴的功績之後,雖然内心敬佩,但亦會生出,我去我也行的想法。
隻有等進入官場時間一長,才能知道其中的難處。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白貴開始講經,現在是在太學之中,所以他講經先講禮記中的《大學》。
從日中講到日暮。
起初在座的衆多士子還有些漫不經心,但随着白貴的講經,才知道白貴對經學的鑽研之深,立刻誨而不倦的仔細研讀,不放過一字一句。
當然,其中不少人也暗中猜測這是白貴這個主考官暗中洩露的試題,所以學習起來,格外認真。
“今日講經已罷,旬日後,本相會再次前往太學講經。”
白貴合上手上的書卷,打破了場中的沉寂。
衆多士子起身,對他深揖一禮。
然後三三兩兩的開始離場。
這一次講經,貌似隻是一次很普通的行徑。
沒什麽值得讓人驚訝的地方!
但白貴又怎麽會做無用功。
“豎立黨衆,以利驅之,下策也。以名利驅之,中策也。以經學驅之,上策也!”
白貴眯了眯眼,心中暗道。
宋璟和許多宰執都“瞧不上”這些應考的士子,認爲他們想要有出息,能達到影響到朝政的地步,那至少也得十數年、二十多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但他卻不這麽認爲!
明末結黨結社,不出仕的讀書人甚至都能影響到國策的施行,靠的可不就是這些初出茅廬的士子。
清議、養望、議政等等措施結合下來,發揮的力量絕對不容小觑。
換句話說,名利确實動人心,但是經學這可是足以改變時人思想的武器……。
講經學,可以聚攏門徒,曆代以來,皆是如此。而這些門徒,往往會遵循道義去做事,舍生忘死。 17398/1000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