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禦書房旁的偏殿内,泰昌正盯着眼前的地圖皺眉不已。
這會兒建奴已滅,察哈爾以東的塞外草原也差不多全部被清理幹淨了,戰事已告一段落。
他已然趕回京城,準備大肆封賞群臣了。
神武營大軍也需要好好修整一番,再沿着草原通道慢慢趕往大同鎮以北集結。
今年他是不準備再征讨塞外的蒙元部落了,因爲打不完,俘虜也運不完,他也完全沒有必要讓将士們一年到頭不停的征戰。
大家都辛苦了,理應休息一番,接下來就是封賞了。
封地他倒是不缺,光是一個新荊州府就有七八百萬平方公裏,哪怕就是按封地最大的新英國公府的标準,給每個一等國公封上十萬平方公裏左右的封地,新荊州府也夠冊封五六十個一等國公的。
他自然不可能一次冊封這麽多的一等國公,所以,這封地是足夠了。
問題就是,這些一等國公之名不好取。
孫承宗還好說一點,他原本是定遼侯,去掉一個定字,直接進封遼國公就行了,他的封地就是遼國公府。
問題,其他人怎麽辦呢,像徐光啓、畢懋康、宋應星和王徵這些,原本可是爵位都沒有的,給他們定個什麽國公好呢?
還有曹文诏、曹變蛟、盧象升、孫傳庭這些,他們以前雖然有爵位,但是,改成什麽什麽國公好像不合适啊,聽起來太古怪了。
這國公之名着實讓他有點頭疼。
他甚至連文國公和武國公這樣的名字都用掉了,給這些人定什麽國公好呢?
這些國公的名字如果定不下來,诏書都沒法寫,更别說冊封了。
怎麽辦呢?
算了,這個還是征詢一下别人的意見吧,或許,這個令他頭疼的問題人家随随便便就能解決。
他又想了想,随即朗聲道:“傳子先和振之。”
很快,徐光啓和李之藻便聯袂而來。
君臣一番見禮之後,泰昌便把個單子直接遞給徐光啓,随即問道:“子先,你說這些公侯伯爵名字怎麽定,朕着實想不出來了。”
公侯伯爵?
徐光啓低頭一看,不由一愣。
因爲他的名字就是一等國公裏第一個,後面還跟了一長串,什麽孫承宗、畢懋康、宋應星、王徵、曹文诏、曹變蛟、盧象升、孫傳庭等足有十來個。
後面還有十來個一等侯爵和一等伯爵。
李之藻的名字赫然也排在一等伯爵裏面。
不過,這些公侯伯爵後面大多是空着的,除了孫承宗等聊聊幾個定下封号了,其他都還沒定下來。
這個,怎麽說呢?
其實,封号是很好定的。
徐光啓愣了一下,随即又給李之藻看了看名單,特意指了下人家的名字,然後便帶着李之藻一起拱手躬身道:“微臣多謝皇上恩典。”
這個他其實早聽宋應星說過了,皇上要給他們封國公。
所以,他并不是很驚訝。
他隻是沒想到,皇上一封就是一等國公。
這一等國公可是有封地的,可以說是對文武百官最大的封賞。
如果皇上單單冊封他一個,他真有點不敢受。
不過,還好,皇上這一次冊封這麽多的一等國公,一等侯爵和一等伯爵,他也就沒矯情了。
這一次冊封的人多了,自然就沒人說閑話了。
至于國公的封号怎麽定。
他想了想,這才鄭重的道:“皇上,這封号一般都是跟着封地定的,比如,秦王,封地在西安府,故名之,又比如,蜀王,封地在巴蜀,故名之。無有封地的,則可以用保衛、安定、英勇等寓意武勳的詞彙以定之,比如洪武朝的衛國公,又比如,永樂朝的英國公和定國公。至于侯爵和伯爵,皆可以地名爲封号。“
呃,好吧,這些其實泰昌都知道。
問題就是,他給人家的封地不在大明本土啊,那些地方本就沒有名字,如之奈何?
泰昌尴尬的道:“這個,朕沒有打算把大明本土的地分封出去,因爲這樣不利于朝廷治理,也不利于今後的發展,所以,你們的封地大多集中在新荊州府和新揚州府,那些地方原本就沒有地名的,你說,這些封号怎麽定?”
原來是這樣。
這個就着實有點麻煩了。
唉,這個内閣首輔不好當啊,皇上有任何問題,他都得想辦法出謀劃策,要不然,他就有愧于内閣首輔之名了。
徐光啓皺眉沉思了一陣,随即建議道:“皇上,不若這樣,我們反其道而行之,以籍貫來定封号,您覺得如何。”
這辦法不錯。
不過,這按籍貫來定封号好像也有點問題。
泰昌想了想,随即問道:“如果兩人籍貫一樣怎麽辦呢?比如文诏和變蛟叔侄,籍貫肯定是一樣的。”
呃,這個。
徐光啓聞言,又愣住了。
他又皺眉沉思了一陣,這才小心的道:“這個其實也不是沒辦法,比如,微臣和孟侯都是南直隸的,而南直隸原來是吳越之地,皇上便可取吳越二字。兩位曹将軍的話,他們籍貫可以說屬于晉國也可以說屬于趙國,這樣就可以給他們取晉趙二字。”
好吧,不愧爲内閣首輔,厲害!
泰昌聞言,不由歡喜道:“對,就這麽辦,來來來,子先,我們先把這些封号都定下來。振之,你等一下,等這些封号都定下來之後我們再把封地給劃分出來,把地圖修改一下。”
這麽定好像沒什麽問題了。
不過,他們很快又遇到新的問題了。
徐光啓就定爲吳國公,這個沒問題。
畢懋康就定爲越國公,這個也沒問題。
但是,到了宋應星這裏就有問題了。
宋應星是江西的,而江西原屬楚國之地,按籍貫反推的那就應該定爲楚國公。
問題,原來楚王的封地就是楚國啊!
能這麽定嗎?
泰昌不由看向徐光啓。
這位内閣首輔說能定那就行了,反正楚王都被他給削藩了。
皇上這不給他出難題嗎?
徐光啓又皺眉沉思了一陣,随即靈機一動道:“這個應該是沒問題的,因爲洪武朝的時候就有鄭王了,但是,鄂國公常遇春之子常茂繼承爵位時改成了鄭國公,所以,以祖制來說,這個完全沒有問題。”
那就行了,沒問題就直接定下。
宋應星就定爲楚國公,王徵就定爲秦國公!
接下來就是晉國公曹文诏和趙國公曹變蛟。
到孫傳庭和盧象升這裏,又出問題了。
因爲孫傳庭恰巧也是山西的,盧象升恰巧也是南直隸的。
這晉國公、趙國公、吳國公、越國公全用掉了,他們倆怎麽定呢?
泰昌想了想,幹脆給他們取了保衛二字,保國公孫傳庭和衛國公盧象升。
他們這一路定下來,定到李之藻這裏,又遇到點問題了。
因爲李之藻是杭州人,定個杭州伯好像有點不合适啊。
那麽,怎麽辦呢?
最後,還是徐光啓想了個辦法,給改了個浙西伯。
這個也是有依據的,因爲宋朝的時候杭州本屬兩浙西路。
總之,他們就是結合曆史和地理,再參考以往慣例,一路硬排下去。
最後,這一張紙總算是填滿了,所有公侯伯爵之名也定好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