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容的良苦用心終于得到了回報。
又一天的傍晚時分,當皇帝從延英殿出來,準備前往毓秀宮時,早已在延英殿通向後宮的角門處守候多時的櫻兒怯生生地向皇帝報告了景暄此時正在瑤華宮的消息。于是,皇帝略微一怔之後,便在櫻兒和王保兒的陪同下改朝瑤華宮而來。
“如果不是景姐姐在此,皇上不知何時才會想到要駕臨瑤華宮吧?”婉容乍見到皇帝,驚喜之餘,猶忍不住嗔怪道。
皇帝看了一眼站在婉容身邊含笑不語的景暄,沒有正面回答婉容的話,打量着殿内的陳設,皺了皺眉,問道:“天色已黑,這殿中怎麽隻點了兩盞燈,朕難道窮得連愛妃們的燈燭錢都供給不上了嗎?”
“這些日子皇上敢情是沒來過後宮?竟不知‘靖宮差房’新近立下的規矩嗎?定更後宮内一律不得燃燈、喧嘩,目下離定更不過片刻的功夫,臣妾不耐到時各處張羅着滅燈的麻煩,因此隻叫人點了兩盞。皇上若是嫌暗,臣妾再叫他們點上幾盞就是。”婉容将皇帝迎入殿中坐下,就要吩咐宮人點燈。
“那倒不必,既是才立下的規矩,即便是朕,也不好說破就破。”皇帝擡手攔住了她,“隻是朕被你這話弄得有些糊塗了,如今在這後宮之中做主的是兩位愛妃呢,還是‘靖宮差房’?”
他這話一問将出來,即連景暄、婉容二人也面面相觑。答不上話來。殿内的氣氛頓時變得緊張起來。
“據晉國公向朕禀奏。在宮中設立‘靖宮差房’是爲了便于統籌布置。清查宮内的張氏殘黨,而不是要他們替朕和兩位愛妃在宮中擅立禁條,約束主子的!内侍省是幹什麽吃的,謝良臣事先爲什麽不來回朕!”
皇帝突發雷霆之怒,吓得殿内衆人不約而同地匍匐在地,連大氣都不敢多喘一口。
隻有景暄緩緩站起身,不慌不忙地勸解道:“近些日子京城之中疊出變故,皇上難免有些心煩意亂。然依臣妾所想。一回到後宮,皇上盡可将一切煩惱暫時抛開,但享人倫之樂便是。憂、怒皆傷身之源,萬不可執迷其中,累及聖體。臣妾就此告退,望皇上與婉容妹妹和吉祥、如意兩個娃兒一家團聚,歡度良宵。”
她此時方悟到婉容連日來邀自己來瑤華宮相聚的真正用意,打心底并不願與婉容争寵,因此急于脫身回宮。
皇帝今天本是爲了剛剛得到的江陵王即将返京奔喪的消息,來找景暄商讨應對之策。哪肯才一見面就放她走。
他啜了口茶,平複了一下惱怒的心緒。開口對殿内的一應侍奉人等說道:“你們都平身起來吧。誠如惠貴妃所言,近來變故頻起,緻使朕心中煩亂,方才的确有些失态了。朕在此地說的話,有哪個膽敢洩露一句,都仔細着些。你們退下吧,兩位愛妃留下,陪朕說說話。”
待櫻兒、王保兒等帶領着一衆宮人、宦者從殿中一退出去,婉容即噘起嘴沖皇帝撒起嬌來:“都是臣妾的不是,惹得皇上一來瑤華宮就動火傷身。臣妾不敢強留聖駕在此,還是請皇上和景姐姐回毓秀宮商談朝廷大事吧。”
皇帝心知她對自己一片癡情,隻因連日來受了些冷落,有意在向自己撒嬌發嗔,并沒拿她的話十分當真。他想緩和下殿内尴尬的氣氛,遂面露笑容問婉容道:“吉祥、如意兩個娃兒現在在哪兒,快把他們叫過來和朕親近親近。”
婉容把臉朝旁邊一别,故意不理睬皇帝,徑自對景暄說道:“天色已晚,宮内到處都有‘靖宮差房’巡夜的狗奴才,姐姐呆會兒回宮路上少不得要有些麻煩了,妹妹慮事多有不周不處,還望姐姐莫要惱我。”
景暄自然聽出了她這番話裏透出的逐客之意,趁勢再次起身,推說要親自去喚吉祥、如意來見父皇,擡腿就要向殿外走。
皇帝見景暄一再要走,婉容又撂明了逐客的意思,遂不再兜圈子,開門見山地挽留道:“暄兒先不忙着走。前些天朕派往江陵傳诏的使臣今日回報,江陵王李舒即将奉诏返京奔喪,朕想聽聽你對此事的看法。另外,清理宮務眼下已近收尾,趁着兩位愛妃今晚都在,朕也想了解一下此事的最新進展。咱們談完這些,再喚娃兒前來也不爲遲。”
以先皇百日祭禮爲由傳诏江陵王返回長安,借機試探他的真心,原本是景暄給皇帝進獻的應對之策。按照她原先的設想,料定江陵王有生母胞妹在長安,暫不緻公然扯旗反叛,多半會奉诏返京。而如今他的兩位至親突然之間雙雙殒命,形勢與當初已截然不同,按常理推測,太妃母女無論出于什麽樣的原因要同時自盡,在客觀上都已向江陵王發出了最爲嚴厲的警告:回長安意味着死路一條。
江陵王爲何會置母親和妹妹形同血谏般的警告于不顧,甘願奉旨返回長安奔喪呢?
景暄陡然聽聞這一訊息,也猜想不透江陵王此舉背後蘊藏的真實意圖,不由得停下腳步,陷入了沉思之中。
“皇上,說到太妃母女的死因,臣妾這兩天倒是聽了些頗爲離奇、有趣的傳聞,不知皇上有沒有興趣聽臣妾說說?”婉容近來見皇帝屢屢親往毓秀宮與景暄商議朝政,她一向自恃頭腦和智計不輸景暄半分,且理事之才尚勝于景暄,遂也對宮内外發生的諸種事體格外留意,用心揣摩起來,試圖以此來吸引皇帝的注意,不緻過早地失去專寵。這會兒她聽皇帝駕臨後宮又是爲了來找景暄議事,便借機搶在景暄前面表現起來。
皇帝聽婉容如此一說,果然來了興趣,用詢問的眼神緊盯着婉容,靜等她繼續說下去。
“關于太妃和長甯長公主突然薨逝的前因後果,如今大明宮内外單是公開流傳的就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太妃母女因先皇駕崩,多日來一直憂傷過度,如今先皇百日臨近,便甘願以身殉葬,到九泉之下與先皇相會;另一種則傳言,太妃母女因派人當街刺殺李進忠不成,刺客反而不慎在現場留下了證據,暴露了行藏,畏罪自盡。”(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