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才入禦史台三年的新進,剛剛他第一個站出來彈劾内殿崇班騎都尉田儲,攻讦其驕傲自大,侵官拒谏,禍亂坊街,濫用權柄。
回想方才那一番引經據典、慷慨激昂的批判,呂仲楷都想給自己大力鼓掌。
而與他相反,立在靠近玉階的地方的石頒,正狐疑地看了一眼斜後方的禦史中丞蘇荃,一時不曉得這是出自他的示意,還是新人們自己臨時起意。
七月份的炎夏,文德殿的四周放了如山的大冰,散發出來的冷氣讓殿中十分涼爽。
呂仲楷前行兩步,手持笏闆,轉向了遠處地田儲,又開始唾沫橫飛地罵了起來,“田儲作威作福,甫一上任,便頤指氣使,指揮爪牙禍害坊街,居民莫不怨聲載道!”
他層層遞進,聲音又大又兇,震得連殿門口的八品小官都耳朵生疼。
田太後陰沉着臉坐在簾後,幾次去看石頒、蘇荃等人,盼着有人出來阻止這個瘋子繼續妄言,然則今日無論是高官、還是新進,人人都似被鋸了嘴巴的葫蘆,任由着那呂仲楷把朝堂當做潑婦吵架的市井放肆撒野。
“京城多年以來,坊街井井有條,住民安居樂業,全賴此些人各司其職,内殿崇班騎都尉,田儲,仗勢革改,大壞國是,又行嚴刑厲法,将我朝子民做那禍世之民,唯恐天下不亂!若是不嚴懲,餘黨各自效而仿之,長此以往,國将不國,朝将不朝!!其人百死而其罪難贖!!!!!”
呂仲楷的眼睛亮得像一頭狼,發着熒熒的綠光,他直直盯着站在遠處前方的田儲,喝道:“田儲!你可知罪!”又轉向田太後,道,“臣請太後奪田儲其人職務,将其白衣入獄,待查明真相,再行處罰!!!”
聽到這裏,石頒倒是在心底裏笑了出來。
居然不是“當斬其首以告天下。”
這一屆的禦史台還是不行啊。
想想當年田儲得罪那位禦史台親戚之時,朝中的攻擊可是比這一回兇殘數倍,鴉雀蜂擁,直言欲要“斬其首以謝傷者!”。
他這念頭不過一轉而過,又有一名禦史持笏出班,開始附和起呂仲楷的言論,攻讦田儲不學無術,行如酷吏,比之張湯有過之而無不及。
與其餘官員一歲一考,全靠考功司來評定,争取升職不同,禦史們并不看重所謂的考功,入了禦史台,職責便是糾察官邪,肅正綱紀。罵官員是本分,隻有罵得夠狠,才能在在禦史台得一席之地,他們不在意官吏的想法,隻在意在士林中能否有一個好名聲。
如果能因爲彈劾太後之侄禍亂朝綱,而被貶、罰,那可是千載難逢的好處!
隻要有了名氣,隻要身上能披上一張直臣、忠臣的皮,顯示出自己一心爲國,無論田太後如何惱怒,都不可能對自己做出太過分的處罰。當然,如果能被田太後重重處罰更好!那就能靠着田氏一族名揚天下了!
這可是升官的捷徑!傻子才會不抓住。
禦史們一名接一名地出班說話,一人給田儲定的罪名比一人重,田太後臉色也越發的難看。
自前陣子田儲接手廂軍,朝中便開始接連不斷地又人跳出來彈劾他。上一次大朝會自己終于受不了滿桌子的攻讦折子,點了一名叫得最兇的人說話,又讓田儲自辯,似乎這給了禦史台錯誤的信号,自此,攻擊言論越發地無窮無盡。
田太後不免有些惱火起來。
早知道自己就把那些個奏章挑幾份罵得厲害的,親自駁斥一番,再發還回去,看誰還敢在這裏亂叫!
堂下的罵聲已經輪過一圈,棒子又接回了呂仲楷手中。
他對着事主質問道:“田儲,你可認罪!?”
被當堂點名,田儲不得不站了出來。
他面上看上去并無半點異色,沉聲回道:“不知罪從何來?”
終于逼得事主開了口,呂仲楷興奮得臉上都泛起了油光,他厲聲喝道:“‘穿垣出穢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論,主司不禁,與同罪’,‘辄将糞土、瓦礫等抛新開運河者,杖八十科斷’,這可是你遞給京都府的法令?!”
田儲應是。
得了肯定的答複,呂仲楷激動極了,他罵道:“你既敢承認!你可是好大的口氣!杖六十?!杖八十?!你覺得京城街坊穿牆打洞,傾倒垃圾,是比偷盜更嚴重的罪名嗎?!居然要杖六十、八十?你安敢如此?!?!”又轉頭罵京都府尹道,“京都府衙屍位素餐,這樣的法規居然也能蓋章貼出,就不怕被世人恥笑嗎?!”
他罵得興起,頭上都浸出了一層薄汗。
田儲皺着眉頭道:“敢問呂禦史,府中飲水何來?”
呂仲楷一愣,頓時心頭怒起,罵道:“我在與你說國是,你卻與我在此堂中論家事?!監察禦史何在?竟由其在堂中這樣出言不遜嗎?!”
田儲道:“此爲國是,請禦史如實作答。”
呂仲楷狐疑地看了田儲一眼,道:“下人自喝井水,我飲眉山泉。”又道,“難道朝廷命官,連飲眉山泉也不得嗎?!”
田儲搖了搖頭,道:“請教呂禦史,京中有井幾何,人丁幾何?”
呂仲楷一時啞然,半晌才道:“我非戶部,亦非京都府中應差,自是不知。”
田儲便道:“既然呂禦史不知,那我先知會罷。京都府衙三年前的舊檔,共有深井三千餘口,其中泰半爲私井,戶二十六萬一千一百一十七,人丁四十四萬二千九百四十,人口一百五十六萬九千六百五十一……”
呂仲楷的臉色漸變,頓時有了一絲不祥的預感,卻又強撐着問道:“那又如何?”
田儲并不在意他的回複,而是繼續道:“京城有人口逾一百五六十萬之巨,卻僅有不到一千口的公井,敢問呂禦史,百姓将從何處飲水?”
呂仲楷不願意答話,他已經察覺出田儲的意圖。手機用戶請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