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八日,吳思銘急告燕京,西北将門拒絕了漢王的好意,楊可世、王和種師中三位統制認爲年内宋軍不可能進駐燕京,從這番話裏可以推測到,汴京必将發生變故,而這個變故可能導緻皇帝下旨,暫時不要北上幽燕。
宋軍北伐的目的就是收複幽燕,現在李虎攻克了燕京,而且督請宋軍即刻北上,就算童貫和西北軍将領不願意馬上到幽燕以免再遭敗績,但隻要皇帝下旨,童貫和西北軍将領不敢不從,但從楊可世三人的語氣裏聽得出來,他們對自己的判斷非常自信。這種自信源自何處?很明顯,他們已經預感到汴京要發生一些事情,而這些事情導緻汴京不願即刻北上進駐燕京,繼而控制幽燕。
吳思銘想不明白,隻好在信中把自己的擔心大概說了一下,請李虎趕快想對策。
上午,吳思銘趕到宣撫司,再度催促童貫和蔡攸,馬上出兵,但童貫和蔡攸想方設法找理由,請李虎不要着急,暫時駐守燕京,以等待汴京的聖旨。吳思銘當即戳穿了他們的謊言,你們北伐的目的就是攻占燕京,現在我們拿下燕京了,請你去守,你還推三阻四,你到底還想不想要燕京?你不要我們就還給契丹人了。
童貫推說身體不舒服,走了。蔡攸東拉西扯了一番,要處理,也走了。
董耘和劉走不掉,兩人無奈之下,再度提出了前議之策。良鄉大敗,後果嚴重,童太師、蔡副使、劉統制和各軍統制都要受到朝廷的責罰,人人自危,沒心思繼續打仗,再加上大軍新敗,士氣低迷。即使到了燕京也未必能守住,所以大軍即刻北上不現實。
“唯一的辦法就是把良鄉大敗變成燕京大捷,這樣大家不但無罪,反而有功。”董耘說道,“将士們士氣大振,北上自然不成問題。”
“你們威脅漢王?”吳思銘大怒,氣得不知罵什麽好,“良鄉大敗變成燕京大捷,北伐成功,那麽最大的功勞不是我們漢王。而是童太師和蔡副使,受到皇帝賞賜的不是虎烈軍将士,而是你們這幫不戰而潰的宋軍,天底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這不是道理不道理的事,而是形勢需要。”董耘心裏也是火大,這種事童貫做得太多了,哪次有人敢反對?誰知這次碰到一群愚蠢的漢虜,死抱着那點功勞不放,氣死人了。“你們也不想想。這個順水人情做了,将來對你們有多大地好處?眼光要放長遠一點,頭腦要想得深遠一點,做人要圓滑變通一點,不要這麽死闆嘛。”
“良鄉大敗的事一旦暴露,汴京朝堂上必定有一番争間很長,沒有幾個月無法認定童太師和蔡副使等人的罪責。”劉說道,“就算童太師和蔡副使最後都受到了罪罰,都被趕出了朝堂。但汴京需要時間穩定朝堂,需要時間重新任命北伐軍的統帥。現在你扳着手指頭算算。汴京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查清北伐将帥們的罪責,才能重新任命統帥,才能下旨讓大軍北
吳思銘瞪着他們,暗自咒罵。你們兩個老奸巨猾的東西,當我是白癡啊?這麽簡單的事你們故意說得這麽複雜。當我是藩人啦?隻要皇帝一道聖旨,我看你們敢不敢抗命。之争。但他知道童貫滿腔熱血,一心要實現這個遠大的抱負。有可能隻顧建功立業而忽視了皇統之争,所以特意在他身邊安排了一個親信内侍。
這個内侍叫李彥。和童貫地關系非常不錯。但童貫已經老了。随時可能升天。童貫死了。他地權勢也就成了過眼煙雲。所以。李彥要給自己找條後路。而梁師成就是最好地靠山。
良鄉大敗。宋軍一天之内逃回雄州。李彥在第一時間把這個消息密報了梁師成。梁師成馬上找來了王安中和李李邦彥是太子一系。他隐藏得很深。梁師成不知道。還以爲是自己人。李邦彥聽說童貫又敗了。暗自高興。北伐再敗。郓王趙楷不可能去河北。這對太子有利。所要他極力贊成奏報。王安中卻極力阻止。認爲童貫深得皇帝信任。打一場敗仗影響不到童貫地地位。而且朝内還有宰相王黼幫他。在目前幽燕形勢尚不明朗地情況下倉促攻擊童貫。恐怕達不到目地。反而會引起皇帝地反感。
梁師成随即決定再等等。李邦彥随即密報太子。而王安中則密報知樞密院事鄭居中。汴京各方勢力摩拳擦掌。準備借着這個機會大打出手了。
過了三天。童貫報捷。大軍攻克了燕京。正在橫掃幽燕。北伐成功了。
這封報捷奏章非常簡單。既沒有說是誰打下來地燕京。也沒有說如何攻克地燕京。皇帝習慣了童貫地報捷奏章。想當然地認爲是北伐軍打下了燕京。皇帝很高興。也很惱火。這個童貫老糊塗了。朕叫他包圍燕京後馬上奏報。然後朕就讓郓王去前線統軍神作書吧戰。建功立業。這個老家夥竟然不經奏報。就擅自攻克了燕京?
不過還來得及。皇帝可以隐瞞燕京大捷地消息。同時下旨命令郓王急赴河北。
皇帝把王黼、梁師成等一支持自己廢嫡立庶地親信大臣叫來了,一起商量這事。梁師成此刻也接到了李彥的密報,他當即阻止,“官家,燕京是李虎打下來的,我北伐軍數日前曾大敗于良鄉,如今還在白溝邊驚魂未定。”
皇帝傻掉了,瞪大眼睛望着梁師成,難以置信。梁師成急忙拿出李彥的密報給皇帝過目。皇帝龍顔震怒,大罵童貫。
這下事情複雜了,大宋爲了北伐辛辛苦苦準備了十年,結果功虧一篑,一事無成,相反,漢虜李虎卻勢不可當,連續拿下了西京和燕京,占據了燕雲。現在大宋怎麽辦?就算李虎願意繼續做大宋的藩鎮,但他勢必要以燕雲之地爲藩鎮,那等于卡住了大宋的脖子,大宋将寝食不安,河北中原甚至汴京直接處在他的威脅之下。尤其嚴重的是,北伐失敗等于給皇帝和主戰派大臣們一個響亮的耳光。皇帝不會承擔這個責任,主戰派的大臣比如童貫、王黼等人肯定要承擔北伐失敗地罪責,他們将被趕出朝堂,而當初極力反對北伐的主和派大臣則可以乘機上位。
皇帝和王黼等人急忙商量對策,想來想去,無非三個辦法,一是叫李虎交出幽燕,如果李虎拒絕,那就隻有打。打是第二個辦法,但北伐軍兩戰兩敗,估計打不過李虎,于大宋和金國、夏國地盟約,請他們出兵,聯手打李虎。李虎顧此失彼,無奈之下隻得乖乖聽大宋的話,繼續做藩鎮,把幽燕還給大宋。
那麽誰去燕京,逼迫李虎交還幽燕?
“官家可以請折家出面。”李邦彥乘機進言,舉薦簽書樞密使折彥直急赴燕京談判。折家和李虎聯姻了,關系親密,這有助談判的成功。
皇帝同意了,請來鄭居中和折彥直,商量讨要燕京的事。
“官家,燕京絕對可以要回來。”鄭居中非常肯定地說道。
爲什麽?皇帝很驚訝。鄭居中從懷裏掏出一份信遞了過去。這是統制楊可世、王河種師中寫給鄭居中的密信。
楊可世在這封信中詳細述說了燕京大戰地經過。良鄉大戰,二十萬大軍不戰而潰,爲什麽?因爲劉延慶得到密報,耶律大石打開了居庸關,把李虎的十萬大軍放了進來,準備冒充金軍,聯手突襲宋軍。李虎爲什麽要這麽做?很簡單,他要霸占幽燕,但又怕宋金聯手打他,于是想出這麽一個計策,如此一來,李虎既可以占據燕京,又可以破壞宋金聯盟,一舉兩得。
良鄉大敗,歸咎原因,一個是童貫地策略出了嚴重錯誤,他不應該在良鄉遲延不前,妄圖和李虎會師于燕京城,結果中了李虎的奸計,其二,都統制劉延慶畏死怯戰,臨陣脫逃,如果他在得到消息後,果斷發動攻擊,必能摧毀遼軍,率先殺進燕京城。
楊可世說,北伐大敗,罪不在北伐将士,而是漢虜李虎居心叵測,一心圖謀中原所緻,假若任其占據燕雲,中原之禍不遠矣。
接着他分析了整個北方戰局,代北有二十萬西夏軍、十幾萬金軍和幾萬遼軍,他們都對大同虎視眈眈,而中京道有十幾萬金軍,他們想搶平州路,逃到檀州一帶地幾萬遼軍又想奪回燕京,所以李虎顧此失彼,在燕京堅持不了多長時間。
楊可世給出對策,宋軍屯于白溝,伺機而動,等到李虎在燕雲戰場上陷入困境,向大宋求援之際,再出兵北上,如此可不費吹灰之力拿下幽燕。
皇帝看完這封信,對童貫和劉延慶大爲憤怒,對楊可世等西北悍将褒贊不已。關鍵時刻,還得靠這些西北将門力挽狂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