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的講,經曆了田年的慘敗,美國能夠在勁年堅持下來,即與共和國的“不作爲”有關,也與美國的戰略收縮有關。甚至可以說,在發現難以抵擋共和**隊的戰略進攻之後。美國當局除了通過戰略收縮用空間換時間之外,還希望在戰略收縮的過程中拉更多的國家下水。
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集洲各國了。
根據在戰後陸續公布的一些相關資料,早在四年中期,也就是中途島海戰結束之後不久,美國當局就制訂了一份非常重要的戰略計刑,而這份計戈的核心内容就是利用共和國急于求勝所暴露出來的缺陷,讓已經與共和國結盟,卻在戰争行動上有所保留的歐洲各國站到共和國的對立面上,也就是用歐洲來牽制共和國的進軍速度,而美國當局要達到這個目的的主要手段就是猶太人問題。
在這份絕密計戈小中,美國當局設想通過在中東戰場上的運作,讓共和國失去耐心,從而大舉進攻以色列。因爲猶太人控制着幾個主要歐洲國家的經濟命脈,歐洲大陸國家不可能無視猶太人的利益,所以隻要共和國在猶太人問題上走錯一步,就會與歐洲分道揚鍍,甚至會導緻中歐開戰。可以說,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在歐洲參戰之前;美國當局就通過民間組織秘密聯絡歐洲各國猶太人。希望借助猶太人的強大影響力,讓歐州以美國盟國的身份參戰。在大陸戰場上做出積極貢獻。非常遺憾的是,共和國陸軍在大陸戰場上的進軍速度要比美國當局的秘密行動快得多,還沒等歐洲的猶太人組織發揮作用,共和國陸軍的重裝兵團就推進到了莫斯科城外,俄羅斯戰敗成爲了時間上的問題。因爲連上帝都拯救不了俄羅斯,所以不管猶太人有多大的影響力,也不可能讓歐洲各國、特别是幾個大陸強國以美國盟國的身份參戰。更不可能卷入大陸戰争,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對抗共和國陸軍的數百萬大軍。
當然,美國當局的積極活動也不是沒有效果。
歐州參戰之後,沒有向美國宣戰,而是與美國保持相對友好的關系。算得上是美國當局積極活動的顯著成果吧。如果說歐洲各國是因爲“同根生”的原因才沒有向美國宣戰,那肯定是騙人的。要知道,在美國獨霸世界的時候。從來沒有把歐洲的利益放在眼裏,甚至爲了自身利益把歐洲的利益訴求置若罔聞。就拿引世紀初的幾場戰争來說。歐洲各國出錢出人出力,結果卻吃苦不讨好,在席卷全球的毖年金融危機中,不但被美國擺了一道,還在接下來的經濟危機與大蕭條期間與美國打了好幾年的貿易戰。事實上,文化一直不是主要凝聚力。不說西方世界,在東方世界,韓國與日本都深受儒家文化影響,與共和國的文化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可是這兩個國家不但不是共和國的盟國。還是共和國的敵對國。國與國之間。除了民族之外,最大的就是利益。問題是,美國本身就是一個沒有獨特民族、或者說沒有主體民族的國家。因此決定美國對外關系的就是利益。反過來,任何國家在與美國打交道的時候,首先考慮的也是利益。
歐洲不向美國宣戰,正是因爲美國當局給了足夠多的好處。
根據沒有得到證實的傳聞,在歐洲參戰之前,美國向法德意等歐洲大陸國家做出了三點承諾,一是絕不幹預歐盟的一體化進程、二是承認英國的歐洲國家地位、三是接受歐州在西方世界的金融領導權。雖然這三點承諾看上去虛無缥缈,特别是第一點承諾,美國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根本沒有能力幹預歐盟的一體化進程。而且在戰争期間,歐洲大陸國家也沒有能力推動一體化進程,但是美國當局的這三點承諾卻是一種态度,即承認了歐洲在西方文明中的主宰權。
對歐洲來說,這絕對不是畫餅。
準确的說。美國的承諾是不是畫拼。還得看歐洲的作爲。
設想一下,如果大戰結束之後,美國并未遭到肢解,歐州大陸國家又借助大戰期間的有利條件實現了一體化,即把歐州大陸國家統一到了一個政府之下,作爲西方文明的中央世界。歐洲必将迎來文藝複興與工業革命之後的輝煌盛世,甚至有可能取得古羅馬帝國那樣的偉大成就。更重要的是,對歐洲國家來說,哪怕是一直與美國有矛盾的法國。也不希望以基督教爲中心的西方世界就此沒落,被崛起的東方文明邊緣化。換句話說,如果因爲美國的衰落而導緻西方文明衰落,哪怕歐洲以勝利者的身份經曆了這場大戰。也不可能成爲真正意義上的獲益者。反而是整個西方文明沒落的受害者。也就是說,隻要有一線的希望。歐州國家就會盡全力阻止西方文明沒落。
事實上,這也正是歐州在這場戰争中扮演的最爲重要的角色。
因爲歐州一直遊離在主要戰場之外。而且在參戰之後,以共和國盟國的身份做着對美國有利的事情,所以大戰結束之舟,共和國與歐州的關系一落千丈。同樣的道理,很多學者都認爲,在大戰爆發之前,歐洲與美國就達成了秘密協議,至少是那些暗中操控着美國政府與歐洲政府的利益集團達成了秘密協議。由美國在正面抵抗東方文明的沖擊,歐洲則以“曲線救亡”的方式确保西方文明不會因爲美國戰敗而徹底滅亡。也就是說,大戰爆發前,西方社會的精英份子就認識到,在掌握了電力革命最高科技成就的共和國面前,即便是強大的美國也不堪一擊。甚至是美歐同盟也不可能戰勝共和國由必要爲了整個西方女明而做出取舍六吊然汝說法饷一而度非常高,甚至一再被戰史學家引用,但是非常可惜,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這是事實。
不管怎麽說。到了田年下半年,美國加快了戰略轉型速度。
從大戰的情況來看,至少到粒年。美國當局還沒有完全絕望。換句話說,美國當局并沒有放棄努力,而美國所需要的隻是時間,将7億多美國人的戰争潛力完全爆發出來的時間。從理論上講。到勁年,美國的戰争潛力就全部爆發了出來。這與美國當局在戰争爆發前制訂的動員計利基本一緻,即用2到3年完成戰争動員,最遲在勁,年使戰争産能達到颠峰。
不可否認,美國的軍事生産能力不比共和國羌
雖然在綜合國力方面,美國不如共和國,特别是在與電力革命有關的頭端技術上,美國與共和國的差距由刃年代末的許擴大到了舊年左右。而這一差距足以對兩軍主戰武器裝備的性能産生決定性的影響,但是憑借着某些領域的巨大優勢,比如美國的可用勞動力就比共和國多了3成。而美國在某些戰略資源上的産能也遠高于共和國,隻要美國當局能夠把這些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就能獲的不亞于共和國的軍事産能。按照美國聯邦政府制訂的戰争生産計劃,在勁年的戰鬥機産量将超過萬架、轟炸機産量超過,刃。架、地面主戰平台産量超過7萬輛、下水戰艦總噸位超過刃刀萬噸、建成的商船總噸位高達聯。萬噸,這些指标至少與共和國持平,部分還超過了共和國。
毫無疑問,“超級大國”絕對不是一個可以随便使用的稱呼。按照引世紀中葉的評估标準,要想配的上這個稱呼,就得擁有不亞于除超級大國之外的其他國家總和的生産能力與軍事實力,而以國家爲基礎的話。也就隻有共和國與美國有這個實力,而歐州隻有在統一之後才具有這個實力。
可以說,隻要美國的軍事産能爆發出來,絕對能與共和國匹敵。
問題是,這一動員速度仍然不足以帶來勝利。
要知道,共和國在就完成了戰争動員,讓戰争産能達到數峰。千萬别小看這短短年的差距。在這,年中,共和國多産出的戰争物資足以壓垮美國。從某種意義上講,美軍在太平洋上節節敗退就與兩國的戰争産能差距有關。
關鍵就在這裏。
爲了彌補美軍在田年的慘敗。美國不但要在勁年達到戰略生産指标,還要争取在粒年将軍事産能再提高貌,并且一直保持到度躬年。才有可能在勁3年底、或者初扭轉戰局。
針對這一情況,美國當局也制訂了周密的戰略計刑。
問題就是前面提到的,美國擁有幾乎所有提高軍事産集的基礎條件。唯一欠缺的就是時間。也就是說,隻要能夠将僵持的戰略局面維持到勁3年底,美國就能夠利用爆發出來的巨大軍事産能改變戰場局面。
有了這個大前提,也就不難理算美國當局在勁0年下半年的一些作爲了。
從戰略态勢來看,美國當局要想把僵持局面維持到溺年底,除了盡快在太平洋上組織起有效的戰略反擊,擋住共和國海軍的進軍步伐之外,必須借助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把歐洲拖下水,讓共和國在歐洲與北非與歐洲軍團打上一場。按照美國當局的估計,到猛年底的時候。歐洲大部分國家、特别是法德意等軍事強國已經完成了初級戰争動員,并且在東歐平原上建立起了相對完善的防禦體系,加上美國在中東戰場上的投入,以及歐洲不遜色于美國的綜合國力,隻要合理調動軍事力量,充分利用共和國當局準備不充分的缺點,就算不可能在地面戰場上擊敗共和國,也能夠把共和國進軍美洲大陸的時間延遲2年以上,也就爲美國争取到了足夠的時間。
事實上,美國的這種設想不是沒有實現的可能,隻是可能性不大。
别的先不說,歐洲在參戰之前向共和國提出獲得幼個師的武器裝備。并且在參戰之後一再催促共和國兌現承諾,就與美國的這一戰略設想有很大的關系。雖然從理論上講,歐洲确實需要這些武器裝備,特别是在進行戰争準備,需要擴大軍事規模的情況下,歐洲的軍火企業不可能在一夜之間生産出這麽多的武器準備。但是從現實角度出發,除了共和國不可能提供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之外,歐洲各**隊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掌握共和國武器裝備的使用方法。也就是說。要求共和國提供武器裝備,實質上是在限制共和國陸軍的規模,讓共和國無法在擊敗俄羅斯之後繼續西進攻打歐洲。事實上。這一協議也确實對共和國陸軍的作戰行動造成了不少的影響,使得共和國當局在制訂戰略計刮的時候,不得不充分考慮部隊規模縮帶來的問題。
從戰略上講。歐洲的綜合國力不比美國差,還初步完成了戰争動員。軍隊的規模比戰前擴大了好幾倍。軍事産能更是日新月異,預計在粒年初就能達到美國的七成,從而獲得發起大規模戰略進攻行動的基礎力量。更重要的是,歐洲也有足夠的人口資源,以及豐富的資源。加上并不太差的前期準備。隻要能夠充分動員國民的積極性,加上美國提供的軍事援助,歐洲各國堅持2年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從戰術上講,如果歐州軍團能夠更加積極主動一些,比如趁共和國向中東戰場增兵的機會,在大陸戰場上發起突然進攻,然後迅速進軍北非,讓共和國不得不向蘇丹增派地面部隊,就能迫使共。口二隊轉爲戰略防禦。斃頂住歐洲軍團的進攻。再發起反嶽。一江共和**隊的戰鬥力,就算共和國當局立即把重點轉向西面,停止太平洋上的大規模戰略進攻,也至少需要半年才能扭轉戰局。如此一來,美國甚至能夠獲得枰半到3年的準備時間,從而以更加充分的準備發動戰略反擊。
隻不過。如此精密的計戈”卻欠缺一個非常關鍵,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性的條件。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美國當局有意忽略了共和國的主觀能動性。也就是說,美國當局的這份戰略計劃以共和國在勁年之前的表現爲依據;而沒有考慮到在戰場局勢不太有利的情況下,共和國會不會調整戰略計劃。暫且不說共和**隊的作戰行動,僅拿軍事生産能力來講,美國能夠在極端情況下爆發出,概的軍事生産能力,而已經控制了衆多地區,在戰略上占盡優勢的共和國爲什麽不能爆發出更加驚人的軍事生産能力?要知道。到力引年底的時候。共和國陣亡、失蹤與被俘官兵的數量僅僅隻有美軍的五分之一,僅是這一損失就讓美國多付出了,奶萬壯年勞動力的巨大代價。
問題是,美國當局忽略的問題。不見得會被歐洲國家忽哦
可以說,法德意等歐州大陸國家一直在戰争問題上不太熱心,而且對美國的暗示置若罔聞,就與這個問題有關。
當然,這與共和國當局的一些獨特政策有很大的關系。
舉一個例子。歐洲參戰之後。共和國開始有計劃的兌現承諾,比如爲歐洲各國提供擴軍所需要的武器裝備。在此期間,共和國當局做了一件讓很多人都無法理解的事情,那就是讓歐洲各國的外交人員前去參觀共和國的軍事工廠,而且都是一些重要的軍事工廠,比如戰鬥機制造廠與坦克生産線。此舉産生了不少附帶效果,比如共和國的軍事産能被一些歐洲國家洩露給了美國。更加重要的是,這麽做帶來了一個非常明顯的好處,那就是讓心志不堅的歐洲國家清楚的認識到,共和國不但擁有世界上最頂尖的軍事科學技術,還擁有最強大的軍事生産能力。能夠武裝與支持比現有規模大的多的軍事力量。當然,這個暗示的背後意圖就是讓歐洲各國認識到。與共和國爲敵隻會遭受慘敗。
正是如此,法德意等國都對共和國的戰争潛力有比較直觀的認識。
有了認識,也就有比較。雖然有理由相信。在通過猶太人社團遊說歐洲各國政府的時候,美國當局做出了保證,特别是對以軍事生産能力爲主的戰争潛力做了保證。但是美國的這些保證不但沒有給歐洲國家任何安全感,反而讓歐洲各國認識到。就算美國超常發揮也不大可能是共和國的對手。
對美國來說。歐洲各國的冷漠态度。無疑是最大的打擊。
當然,美國當局不可能把整個國家的希望都建立在一個沒有任何把握的戰略計劃之上。
在設法拉攏歐洲國家的時候。美國當局也對戰局發展做出了最爲悲觀的預測。根據戰後公開的資料,在樓年中期,美國當局就針對輸掉中東戰争制訂了好幾份戰略計劃。其中包括退守北大西洋。按照這份計劃,如果以色列接納了歐洲國家的提議,在共和國陸軍發起戰略反擊之後以投降的方式退出戰争,美軍就的提前從中東地區撤退,并且放棄在地中海地區的所有軍事據點,将阻擋共和**隊的希望寄托在海軍身上。即竭盡全力阻止共和國海軍進入北大西洋。
受海戰特殊性的影響,在兵力不如對手的情況下,美國海軍要想确保大西洋上的制海權,唯一的辦法就是在共和國海軍進軍大西洋的時候與之決戰,擊潰共和國海軍艦隊。或者迫使共和國海軍放棄進軍大西洋的計劃。
從戰略上講,共和國海軍在成年進軍大西洋已成必然。
因爲沒有證據證明共和國海軍會迫于威脅而放棄進羊大西洋更不可能因爲美國海軍的拼死抵擾而駐足不前,所以美國海軍隻有一個選擇。那就是做好與共和國海軍決戰的思想準備,以及行動準備。
正是如此,在8月到勁年底,長達舊個月的時間内,美國海軍的主力艦隊都在加勒比海活動,進行高強度集中練。
對美國海軍來說,欠缺的不僅僅是戰艦,還有優秀的海軍官兵。
雖然到勁年底,美國海軍在戰鬥中傷亡、失蹤與被俘的官兵還不到海軍總兵力的一成。但是除掉非艦隊人員、以及航空艦隊官兵,美國海軍主力艦隊官兵的損失率超過了百分之七十。
與巨大的官兵損失率相對應的就是高素質海軍軍官,特别是決策層的高級軍官的巨大陣亡比例。雖然依靠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特别是計算機智能化技術,現代海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計算機之間的戰争。需要人爲控制的環節并不多,但是在戰術決策階段,特别是交戰之前的決策中。人的因素仍然是計算機無法取代的。而且也沒有任何計算機能夠超越軍人來決定艦隊的作戰行動。由此可見,以智能化爲基礎的自動化技術帶來的也隻是戰術操作環節上的便利,而不是戰術決策上的便利。優秀的海軍軍人,特别是艦隊決策層的高級軍官,仍然是海軍最寶貴的财富。
在官兵陣亡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美國海軍的唯一選擇就是加大練強度。
萬幸的是,美國海軍并不缺乏壬練設施,也不缺乏練費用。事實上,美國海軍建造的“火力艦”并不是共和**情局猜測的那樣。即用來支援地面作戰的準戰艦,而是用來練主力艦官兵的練艦美國海軍訂購了更多的砍潞級電磁炮,并且将這些電磁肌不川了艦船上。就是希望模仿主力艦隊的作戰讨程。讓官兵,刑别是艦隊決策層的高級軍官在接近實戰的情況下熟悉交戰過程。從作戰需求上看,美國海軍也沒有建造火力艦的必要,畢竟在戰場上主攻的是共和國,而火力艦是比較單純的進攻型武器。也許有人認爲,可以将火力艦部署在後方的港口内,爲前線部隊提供火力支持。理論上,這種戰術具有可行性,可是實際操作中卻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别的不說。火力艦的通信與控制系統肯定比不上戰艦,如何瞄準,四多千米外的目标,并且及時開火就是個非常大的問題。正是如此,共和國海軍的大部分火力艦上隻有如千克與喲千克級電磁炮,而且以射程最近的勁千克級電磁炮爲主,避免了信息不暢帶來的問題。
積極培艦隊官兵的同時,美國海軍也在傾力打造主力艦隊。
到幼年口月份,随着最後8艘“長島”級主力艦在諾福克海軍基地宣告形成作戰能力,美國海軍擁有了弦艘主力艦,并且編成了4支主力艦隊,加上由,2艘航母爲核心組建的4支航空艦隊,美國海軍在大西洋上總共擁有8支作戰艦隊。平心而論,美國海軍的規模并不不但超過了戰前水平按照大型戰艦總噸位計算的話,相當于戰前的2倍,還超過了歐洲艦隊的總和。問題是,與共和國海軍相比,美國海軍的這點卻模就顯得過于渺小了。要知道。到勁,年底,共和國海軍擁有口支主力艦隊與!!艘航母爲核心的3支航空艦隊,夾型戰艦的總噸位是美國海軍的衛。更重要的是,如果以戰鬥力爲準,美國海軍與共和國海軍的差距更加巨大。根據前幾次海戰的情況,可以大緻估算出,美國海軍艦隊的單位戰鬥力僅有共和國海軍的六成左右。
可以說,這種實力上的差距,讓美國海軍沒有太大的選擇。
從地理位置上看,巴西的布朗庫角南美洲最東端到塞拉利昂的弗裏敦是大西洋中部最狹窄之處,也就是橫跨大西洋最短的航線,這也是大西洋的分界線,即北面爲地理意義上的北大西洋,南面則爲南大西洋。
從地球儀上就能清楚的看出,在這條線以北,大西洋的海面是越來越寬敞,直到北回歸線附近達到最大。也就是說。如果讓共和國海軍越過了這條線,進入北大西洋的話,等于擴大了戰場空間,也就等于讓兵力捉襟見肘的美國海軍變得更加沒有勝算。
對美國海軍來說,必須将共和國海軍擋在這條線以南。
受此影響,在力引年下半年,也就是西非戰争結束之後,美國海軍就主動從幾内亞灣撤退到了佛得角群島以北海域。年底的時候,當南非宣布将福爾斯灣及其東海岸的幾前畝土地租借給共和國用做人道主義救援的時候,美國當局也沒有做出過激反應,甚至沒有譴責南非當局
很明顯,在沒有回旋餘地的情況下,美國當局變相承認了共和國在南大西洋的霄權。
可以說,這也是美國海軍最後的讓步了。要知道,再往後退,就是美國的海上生命線。前面提到過。美國與共和國一樣,也需要依靠海外資源。特别是鄰近的加勒比海地區與南美州的資源,從美國東海岸與墨西哥灣沿岸港口南下前往拉美地區的航線關系到美國的存亡,因此美國海軍會不惜一切代價的保衛這條海上航線。
雖然在勁年年底之前,共和國海軍還沒有派遣作戰艦隊前往南大西洋,甚至沒有增派潛艇,但是越來越多的迹象表明,共和國海軍不但會進軍南大西洋,還會直接進軍北大西洋,最明顯的就是在印度洋集中的幾支作戰艦隊。受此影響,在猛,年底的時候,美國海軍就制訂了一份針對共和國海軍繞道好望角,以尼日利亞的港口爲基地,沿幾内亞灣北上進入北大西洋的作戰計劃。按照這份計劃,在共和國海軍投入有限的情況下,即進軍北大西洋的艦隊數量在美軍的迎擊範圍之内,美國海軍就将以佛得角群島爲據點,積極主動的迎接共和國海軍的挑戰,如果情況相反,美國海軍則将撤退到小安德列斯群島以東海域,以群島中的軍事基地爲依托,在潛艇、岸基航空兵、戰略航空兵等部隊的配合下。在大西洋中部海域阻擊共和國海軍艦隊。
當然,美國海軍的作戰行動仍然得服從美國的大戰略。
由此可見,美國海軍在打不過共和國海軍的情況下,主動放棄大西洋東部地區,退守大西洋西部海域,也是非常明智的舉措。換個角度看,就算美軍主動撤退,共和國海軍能夠輕而易舉的拿下佛得角群島,并且從佛得聳群島北上,也不可能直接攻打英國,必須借助西班牙的加拿利群島、或者葡萄牙的馬德拉群島與亞速爾群島,才能将進軍英國的攻擊距離縮短到地面部隊的突擊半徑之内。因爲西班牙與葡萄牙都是歐州大陸國家,就算都沒有跟随法德意參戰,也算得上是歐州大陸有影響的國家,所以共和國當局處于政治因素,不大可能攻打這兩個國家的領土。如果共和國當局讓海軍發起進攻,對美國來說自然是再好不過了。因爲這是拖歐洲下水的最直接辦法。當然,共和國海軍可以用數量衆多的海上基地來替代島嶼在進攻中的地位,畢竟在太平洋戰場上,共和國海軍已經這麽做了,而且收到了非常顯著的效果。問題是,就算不考慮在北大西洋上部署海上基地群所許的時間,特别是由此産生的麻煩。也得考慮進攻英國所帶來的問題。要知道,歐洲肯在戰争問題上與美國談判,并且高度重視美國的利益,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歐洲大陸國家想借此機會吸收英國。讓英國”訣洲。而不是繼續充當美國的小跟班六也就是說,共和甘訛不能進軍英國,還得與歐洲大陸國家進行談判。而處于政治原因,法德意等大陸強國會幫助共和國向英國施壓。卻不大可能允許共和國單獨占領英國,甚至不會讓共和國插足英國。在美國看來,隻要歐洲大陸國家的态度足夠強硬,就能借助共和國施加的壓力,讓英國投降,然後搶在共和國之前出兵占領英國,從而在戰後吸收英國。在此情況下,共和國出兵英國的結果與攻打加拿利群島的結果不會有太大的差别,即與歐洲徹底翻臉。
綜合這些因素,美國當局有理由相信,共和國不會從佛得角群島北上。
受此影響,在制訂作戰計利的時候,美國海軍就可以在特殊情況下主動放棄佛得角群島,在更加有利的戰場上與共和國海軍決戰。
當然,美國當局不會忽略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共和國利用佛得角群島進軍摩洛哥,從而控制直布羅陀海峽,封鎖地中海以最簡單、也是代價最小的方式取得中東戰争的勝利。事實上,在勁,年下半年,也就是共和國陸軍在西非戰場上大展神威的時候,美國當局就認識到了這個問題,而且知道這是對美國威脅最大的地方。正是如此,美國海軍才将主力放在了地中海,并且在猶,年下半年的時候,在摩洛哥西北的大西洋上部署了好幾支兩栖艦隊。名義上是讓這些艦隊掩護從美國本土前往東地中海的海上航線。對付那些在北大西洋上神出鬼沒的共和國潛艇實際上當時共和國海軍派往北大西洋的攻擊潛艇總共還不到,腆,對跨大西洋航線幾乎沒有威脅,更不可能去攻擊那些得到了護航,艦隊掩護的軍用運輸船隊,實際上卻是在爲進軍摩洛哥做準備。按照美國陸戰隊利訂的計發在緊急情況下。隻需要口個小時,近海部署的突擊部隊就能夠控制包括拉巴特在内的摩洛哥各主要城市與軍事據點。因爲摩洛哥軍方已經在侯賽因王子的控制之下,所以美國陸戰隊的進軍行動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可以說。美國遲遲不肯出兵控制摩洛哥。不是擔心惹上麻煩,而是不想在摩洛哥問題上與歐洲鬧僵。
爲了避免惹上歐洲,早在猶年初。美國就表達了希望控制摩洛哥的意圖。
當然,美國的努力并沒收到太大的效果。在美國情報機構刺殺了摩洛哥王儲之後,法國的反應讓美國當局非常震驚。耳以說,以當時的情況,如果美國再走一步。即幹掉摩洛哥國王,幫助侯賽因上位的話。法國很有可能與美國翻臉。從而導緻歐洲完全投靠共和國,向美國宣戰。
正是如此,在是否進軍摩洛哥的問題上,美國當局的态度也很猶豫。
根據戰後公開的一些資料,在2兇年底,美國總統杜奇威數次讓參聯會修改北非地區的作戰計利,除了取消封鎖蘇伊士運河的作戰計發之外早在田年下半年,即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大敗虧輸的時候,美國參聯會就制訂了一份用水雷封鎖蘇伊士運河與蘇伊士灣的作戰計劃,按照該計戈在美軍注定要輸掉中東戰争的情況下,将集中中東戰區與地中海戰區的全部戰略轟炸機。用舊天的時間在塞得港到沙基爾島之間部署萬枚水雷,徹底封鎖整個蘇伊士運河,确保共和國海軍在,年之内無法從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杜奇威取消該作戰計刮的主要原因就是這将對歐州造成很大的影響,迫使共和國改變戰略計劃的同時削弱歐洲的影響力,最大的改動就是耍求陸戰隊在進軍摩洛哥之前,必須向總統彙報情況,并且在得到總統的許可之後才能采取行動。
可以說,當時美國最擔心的就是在北非問題上走過頭。
由此可見,當共和國海軍做出了進軍大西洋,并且一下出動3支主力艦隊與數座海上基地的時候。美國海軍面臨着兩難選擇。
從規模上講,3支作戰艦隊算不了什麽。要知道。美國海軍有4支主力艦隊與支航空艦隊,兵力規模基本上是共和國海軍派出的3支戰鬥艦隊的2倍,而且美國海軍也有好幾座海上基地可以調動。問題是,如果考慮到戰鬥力,特别是雙方主力艦、以及制空戰鬥機的作戰性能的話,美國海軍的優勢并不明顯,甚至沒有優勢可言。如此一來,到底是在佛的角群島海域與共和國海軍艦隊決戰,還是退到小安德列斯群島去,确實是一個足以讓美國海軍與美國當局決策者頭痛的問題。當然,最大的問題還是留給美國的決策時間過于局促。
不可否認,美國的情報機構還是比較高效的。在勁年的口月下旬。也就是共和國海軍采取行動前,個月,美國當局就接到警告,共和國海軍肯定會以奪取制海權爲目的派遣艦隊進入大西洋,在此期間。共和國陸軍不會在西非地區發起大規模進攻行動。問題是,美國情報機構并沒有保證在共和國海軍奪取了制海權之後,共和國陸軍不會發起進攻,即奪取制海權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如此一來,美國當局就得考慮共和國陸軍攻打佛得角群島的可能性了。
前面提到,如果共和國進軍佛得角群島。主要目的不是向西渡過大西洋,而是向北攻打摩洛哥,因此美國當局還得考慮要不要提前進軍摩洛哥。
當然,關鍵不是進軍摩洛哥,而是耍不要在佛得角群島與共和國海軍決戰。
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決策,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必須由美國總統杜奇威親自拿主意的戰略性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