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人認爲,在這個時候。海軍還沒有做好攻打馬裏亞納群島的準備工作,如果天軍提前開始轟炸群島上的美軍基地,很有可能暴露海軍的戰役企圖,但是在馬爾代夫海戰之後。共和國海軍就在向太平洋轉移作戰力量,戰役企圖已經非常明顯了。不管是東進攻打夏威夷群島,還是南下進攻澳大利亞,都得越過馬裏亞納群島,而且得以該群島爲跳闆,所以共和國海軍肯定會攻打馬裏亞納群島,并且在這裏打響太平洋戰争。
由此可見,天軍轟炸馬裏亞納群島上的美軍基地,與保密完全無關。
天軍直到4月底才在太平洋上展開行動的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在協助陸軍攻入俄羅斯之後,需要時間調整部署,并且讓部隊得到休整。
也許有人覺得,戰略轟炸機不是一線作戰部隊,飛行員甚至很少冒險,不應該存在疲勞問題。客觀的講,這個觀點有一些道理。因爲幾乎所有時候,戰略轟炸機都是在距離目标上千千米之外投射導彈。飛行員所做的。就是将火控數據輸入導彈的制導系統,然後按照基地給出的導航數據,在預定時間摁下發射按鎖,至于導彈造成了多大的傷亡。飛行員也隻能從電視上看到,不像地面部隊的官兵那樣,有切身體會。用比較流行的話來說,轟炸機的飛行員是離戰場最遠的戰鬥人員。如果在和平時期,出于安全考慮,特别是飛行安全,飛行員每飛行一段時間一般是按照起降架次與總飛行時間計算之後,都會獲得休假機會。戰争時期,這一人性化的制度肯定被取消了,隻有飛行員主動提出休假請求,而且所在航空大隊的指揮官确實認爲有必要休假,才能獲得休假的機會。到毖年2月底,還沒有 名轟炸機部隊的飛行員提出休假請求。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也沒有出現過因爲飛行員過于疲勞而導緻飛行事故。由此可見,飛行員的精神狀态不是問題。
事實上,需要“休假”的不是飛行員,而是轟炸機。
在與空軍合并的時候,天軍接受了2個級别的鋒型号的轟炸機。隻走到戰争爆發的時候,天軍隻保留了 個級别的2種轟炸機,即“多與從,則。前者是專用的戰略轟炸型号。即能夠攜帶配備了核彈頭的戰略巡航導彈,并且執行戰略轟炸任務,總共刀架。
後者是按照《倫敦條約》的規定。除掉了戰略轟炸系統主要就是啓用核彈頭必須的火控系統與高精度慣性導航系統的“常規轟炸機”。總共 力架。當然,必要的時候從占也能夠攜帶常規彈藥執行轟炸任務。雖然這2種轟炸機的用途不完全一樣,但是因爲采用了相同的機體。所以性能大緻相當。按照設計指标,仆,晦起降次就應該進行,次維護,每4次維護後就應該進行,次全面檢修。而每口次全面檢修之後就應該停飛檢修,每4次停飛檢修之後就應該返廠大修,而返廠大修4次之後就得退役。也就是說,4舊的起降壽命在紅口架次左右,按照平均每架次飛行6個小時計算,飛行時間在聯冊蔔時左右。相對而言,這個指标并不低,不但超過了之前的所有轟炸機,還超過了一些戰鬥機。問題是,要想達到最大設計使用壽命,就得嚴格按照規定進行維護保養。在高強度的作戰行動中,别說送會飛機廠進行大修,就連停飛檢修都難以保證。
根據天軍的作戰記錄,在“圖蘭風暴”行動中,參戰的近 田架小占總共執行3心。餘架次作戰任務。平均每架轟炸機飛了引搖次。如果按照正常維護的标準,至少需要進行,次停飛檢修。也就是在有條件主要就是無塵機庫的基地進行部分拆解,然後由部隊的技術人員進行全面檢查,而這個工作至少需要天時間。事實上,戰役期間,沒有躁轟炸機停飛檢修,全都在超限制使用。正是如此,在這場戰役中損失的嘻小舊中,8架與維護不到位有關。隻有,架是因爲地勤人員操作失誤而引起的。
當然,轟炸機也不是不能超限制使用。
,萬比
不管怎麽說,轟炸機也是工業産品,而這隻要是工業産品,其性能指标就有冗餘。在正式定型前的極限測試中,“琉達到了連續使用近刃刀個小時,即起降勸個架次不進行全面檢修的記錄。
問題是,任何超限制使用都會對轟炸機的壽命、性能等産生嚴重影響。
那架4 鏈續飛行凹0個架次的真接後果就是在完成測試之後就報廢了。顯然,這樣的結果肯定是天軍無法接受的。爲了不讓,四多架4,報廢,在“圖蘭風暴”行動後,天軍讓所有轟炸機停飛,接受全面檢修。部分轟炸機還送回飛機廠,由制造商進行更加徹底的檢查與維護。
毫無疑問,近勁架轟炸機不可能一起接受檢修,也不可能同時完成檢修。
正是如此,在胡底到4月底之間,特别是在進入4月份之後,天軍就讓完成了檢修的轟炸機前去轟炸馬裏亞納群島。
到4月萬日,最後一批“才完成檢修,交付天軍的作戰部隊。
問題是,到這個時候,陸軍在大陸戰場上的第二輪進攻戰役也被提上了日程安排,而且按照袁晨皓的意思,要想在夏季到來的時候、也就是6月底之前發起第三輪進攻,就得趕在月舊日之前發動第二輪進攻。
也就是說,到時候天軍的轟炸機又得回到大陸戰場上。
因爲轉場部署至少需要2天支援陸軍作戰剛,汪炸機部署在共和國西北地援海軍作戰時則部舞聯小南地區,而且肯定要在地面部隊發起進攻前投入戰鬥,所以天軍轟炸機部隊對馬裏亞納群島的轟炸行動最多持續到月?日。事實上,這也正是轟炸行動從月刀日開始的主要原因。按照海軍制訂的戰役計劃,登陸前的轟炸至少持續舊天,爲安全期間,最好留出 天的調整時間。因此至少計劃用時。天。
如果海軍攻打的是迫戈加西亞,這還不是問題。
從攻打一座群島,而且是一座由十多座島嶼組成的、而具半數島嶼上都有軍事設施的群島來說,這點前期準備工作肯定不夠。要知道。馬裏亞納群烏不但是一座群島。還是一個軍事基地群,哪怕海軍把目标訂得低一點。采用跳島攻擊戰術。隻占領群島南部幾座有陸戰隊的大型島嶼美軍陸戰隊肯定擁有射程爲數百千米的電磁炮系統,所以必須占領有陸戰隊的島嶼,持續。天的前期轟炸也顯得過于短暫。
由此可見,海軍沒有過分指望天軍。
事實上,早在林嘯雷時期,除了抓緊陸戰隊之外,海軍就沒有打算與其他軍兵種配合作戰。換句話說,在林嘯雷的領導下。共和國海軍一直朝着大而全的方向發展,不但擁有規模堪比空軍的航空兵、戰鬥力不比陸軍差的陸戰隊,還擁有獨一無二的艦隊,以及獨立于國家戰略防禦系統之外的海基戰區防禦系統性質介于戰略防禦系統與戰區防禦系統之間,攔截能力不容小觑。
制訂攻打馬裏亞納群島的作戰計刮時,海軍也沒有想過要依靠天軍的轟炸機。
從戰後公布的一些資料來看,當時決定讓天軍參戰的是裴承毅。也就是說,共和國元首直接給天軍安排了作戰任務,并且讓海軍在此基礎上批丁作戰計戎很明顯,就算戰役行動由海軍全權負責,裴承毅都是這場戰役的直接策發 者,甚至是最高指揮官。由此也就不難明白,天軍爲什麽要在百忙之中抽出身來,讓原本應該得到休整的戰略轟炸機部隊在太平洋戰場上表演一番了。
要想搞清楚裴承毅的戰役企圖。絕對不能僅僅站在戰役的高度上。
, 可
從裴承毅以往指揮的戰役行動來看,他的戰役企圖都與戰争目的有關。即所有戰役行動都爲最高目的服務。雖然這是一場世界大戰,共和國的最高戰争目的就是取勝,而這也是包括裴承毅在内的所有共和國公民的主要任務,也就不可能從整個戰争的目的來分析裴承毅在攻打馬裏亞納群島時的戰役企圖,但是按照通常方式。世界大戰是由多場戰争組成的,即世界大戰是戰争的集合,而各個方向上的戰争即相互影響。又高度獨立,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蘇德戰争與太平洋戰争就沒有多少關系,卻由通過蘇聯與美國的關系、以及日本與德國的關系而相互影響。也就是說,要想搞清楚裴承毅的戰役企圖。至少得明白共和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最高目的。事實上,這也是個很基本的問題,即擊敗美國,奪取太平洋的制海權與主導權。那麽再退一步,爲了實現這個最高目的,共和國肯定得分幾步走,而攻打馬裏亞納群島隻是邁出的第一步,甚至隻是第一步的組成部分。如此一來。至少得搞清楚共和國在太平洋戰場上邁出的第一步的目的。
晏然,這絕對不是一個易于回答的基本問題。
雖然幾乎所有人都認爲,共和國的太平洋戰略中,第一步肯定是南下攻占澳大利亞與新西蘭,解決側翼威脅,然後再東進與美國争奪太平洋的絕對制海權,爲進軍北美大陸打下基礎,但是客觀的講,共和國還有另外一種選擇。即在占領馬裏亞納群島之後,直接攻打東面的夏威夷群島,然後以夏威夷群島爲基地。出動艦隊與潛艇封鎖美國,切斷從美國本土西海岸與巴拿馬運河前往西南太平洋的海上通道,并且利用在印度洋上的優勢力量,封鎖從南大西洋前往澳大利亞的海上航線,從而斷絕美國與澳大利亞的聯系。以澳大利亞的人口數量與工業基礎實力,如果沒有來自美國的支援,特别是來自美國的武器裝備,根本不可能成爲攻打共和國本土的戰略策源地。
肯定有人認爲這麽做很冒險。畢竟澳大利亞北面就是印度尼西亞,然後就是南海。
問題是,舊0多年前,美軍就證明了這條線路的可行性。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如果不是麥克阿瑟堅持從西南太平洋發起反擊也多半是爲了個盧目的,因爲麥克阿瑟是被日軍從菲律賓趕了出來,而他的父親。即老麥克阿瑟還是第一任菲律賓軍事總督,麥克阿瑟就在菲律賓長大。直到讀中學才回到美國,而羅斯福又聽信了麥克阿瑟的建議實際上主要是爲了平衡海陸兩軍。避免尼米茲一個人主宰太平洋戰争。讓陸軍、以及馬歇爾下不了台,才做出了兩路并進的戰略決策。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即便沒有麥克阿瑟在西南太平洋上發起的戰略反擊,随着美軍回到馬裏亞納群島。并且占領了火山群島,加上由陸軍航空兵即後來的美國空軍對日本本土進行的戰略大轟炸,照樣能夠讓日本投降。要知道。後來向日本投擲原子彈的轟炸機也是從提尼安島起飛的,而不是從沖繩島起飛的。四多年過去了。技術進步有目共睹。不但戰略轟炸機擁有了全球轟炸能力,就連戰術戰鬥機的作戰半徑郗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戰略轟炸機,加上海上基地、空中平台等等新概念武器,以及更加強大的戰争生産能力,别說以馬裏亞納群島爲跳闆,如果日本的基礎設施再好一點,共和國軍隊甚至能夠直接攻打夏威夷群島,不用在馬裏亞納群島上浪費太大的力氣。總而言之,從軍事角度考
正是如此,在判斷共和國海軍的戰役企圖的時候,就得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
再來看,恐怕就沒有那麽好判斷共和國海軍的進攻目的了。
要知道,即便一切順利,即共和國海軍陸戰隊在月8日登上馬裏亞納群島,美軍也得從整場戰争的高度來看待這場戰鬥。因爲在這個時候。共和國陸軍已經在大陸戰場上做好了進攻準備,共和國天軍的轟炸機部隊也趕了過去,即便是杜奇威,也得考慮到,共和國海軍很有可能是在爲陸軍打掩護,即攻打馬裏亞納群島是假,吸引注意力是真 或者說麻痹敵人是真。
原因很簡單,如果認定共和國海軍将攻打馬裏亞納群島,美俄當局肯定會認爲,共和國不可能在同一時間發起兩場大規模進攻戰役。特别是這兩場進攻戰役都需要投入大量支援力量,消耗大量作戰物資,還需要占用大量情報資源。别的不說。在軍事衛星系統全面崩潰之後,撥集情報成爲了各參戰國最大的難題。爲了支持一場大規模進攻戰役。往往需要集中全部情報資源。比如在“圖蘭風暴”作戰行動期間,共和國軍情局等衆多情報機構就進行了全面動員,不但替作戰部隊處理了大量戰術情報,還想方設法的按集俄軍的戰略情報,如果沒有這些情報機構的全力支持,共和國陸軍也很難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要知道。在一場戰役中殲滅大約!墜萬敵軍,這已經打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德戰場上的紀錄。是人類戰争史上的奇迹。
僅此一點,就足以擾亂美俄的總體戰略
從美國的立場出發,肯定認爲共和國把重點放在了太平洋戰場上,不然也不會在3個月内造出的多艘反潛護衛艦。并且向琉球聯邦調運那麽多的作戰物資,還在西太平洋上集結了近舊萬陸戰隊。更重要的是,在占領馬裏亞納群島之前,共和國的本土安全都得不到保證。要知道 在鑰刀日之前,部署在關島的美軍轟炸機就對共和國本土進行了刃多次小規模襲擊。雖然受安德森空軍基地的容納能力限制,每次襲擊的規模都不大,也就沒有能夠取得任何戰果,但是共和國海軍卻不得不将近刀艘具備區域攔截能力的大型戰艦部署在琉球群島海域,加強本土的戰略屏障。更重要的是。爲了避免遭到毀滅性打擊,共和國已經開始對本土東部地區的上海、杭州、南京、青島、台北、福州等等人口在沏萬以上的城市進行戰略疏散。
總而言之,美國當局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共和國海軍不是在鬧着玩。
問題是,從俄羅斯當局的立場出發,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雖然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俄羅斯對共和國本土構成的威脅幾乎爲零。即便阿爾泰山脈以北的俄軍還在積極準備南下,遠東地區的俄軍也在調整部署,擺出了渡過阿穆爾河黑龍江與烏蘇裏江、攻入共和國東北地區的架勢,而在貝加爾湖地區的俄軍甚至越過邊境線進入蒙古境内。在爲從蒙古進軍共和國做準備,但是明眼人都知道,俄軍的這些舉動都不是爲了攻打共和國。而是要引起共和國注意,讓共和國把更多的兵力用在本土防禦上,而不是集中兵力攻打莫斯科。
當然,俄軍的這些舉動基本上沒有什麽效果。
不管怎麽說,俄羅斯的軍事工業集中在烏拉爾山以西的歐洲地區,而不是以東亞洲地區。就算在鄂木斯克以東還有近百萬俄軍正規軍,超過勁萬民兵,以及大約沏萬軍事人員,在缺乏主戰裝備,就連彈藥都非常有限的情況下,别說進軍共和國。能夠在共和國軍隊發起進攻之後多堅持幾天就非常不錯了。
事實上,俄裏斯總統契力亞科夫都承認了這一點,不然也不會讓遠東方面軍負責全部事務,即對亞洲地區的俄軍放任自流。
問題是,俄羅斯當局強調的并不是這一點。
從戰後公布的一些資料來看,當時契力亞科夫一直在向杜奇威強調一點,即共和國軍隊的進攻速度超過了俄羅斯的戰争動員速度,如果不能遏制共和國陸軍的進攻勢頭,俄軍肯定守不住莫斯科。
說得更直接一點。共和國當局肯定會以進軍莫斯科爲首要目的。
果真如此的話,共和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的舉動就是佯攻。
原因很簡單,莫斯科失守與俄羅斯戰敗就隻有一線之隔。更重要的是,呆在戰場外的歐盟肯定會爲自身安全與利益考慮,俄羅斯徹底戰敗等于歐盟将成爲共和國的“鄰居”而法德意肯定不想與共和國爲鄰。也就不能讓俄羅斯徹底戰敗,即不能讓俄羅斯這個國家從地球上消失。爲此,在共和國軍隊占領莫斯科、或者是占領莫斯科已成定局的情況下,歐盟肯定會參戰。而且是以向俄羅斯宣戰的方式參戰。然後出兵占領波羅的海;國、白俄羅斯、摩爾多瓦、以及烏克蘭西部地區,讓共和國在莫斯科西面不遠處停下前進步伐。如此一來,戰争結束之後。歐盟才有與共和國讨價還價的資本,也才能夠在占領區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全新的俄羅斯。
對美國來說,集盟以共和國盟國的身份參戰,顯然是再糟糕不過的事情了。
雖然客觀的講,在俄羅斯戰敗變的不可避免的時候,杜奇威肯定不會遵守道義,即不會因爲歐盟向俄羅斯宣戰而向歐盟宣戰。更重要的是。因爲在北大西洋上,歐盟海軍沒有絕對優勢,甚至比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弱小得多,所以歐盟也不會主動向美國宣戰。但是誰也不能否認。隻要歐盟卷入這場戰争,共和國就會想方設法的逼迫歐盟向美國宣戰。而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俄羅斯的占領區問題上做文章。毫無疑問,歐盟參戰的原幾質取好處,而向俄羅斯雪戰就凡經證明,歐明當局認塑興熾口會取勝。在此情況下。歐盟沒有任何理由在要不要跟美國宣戰的問題上與共和國對着幹。也就是說,隻要共和國施加的壓力足夠大,再加上給予歐盟足夠的好處,歐盟就會向美國宣戰。
即便退一萬步,歐盟頂住了壓力與誘惑,局面對美國也沒有任何好處可言。
要知道,俄羅斯戰敗之後,等于共和國可以把全部力量放在對付美國的戰争上,從而使美國遭受更大的戰争壓力。以兩國的實力來說。美國沒有任何勝算。就算把西約集團各成員國的力量算上,美國的勝算也微乎其微。
由此可見,隻要俄羅斯還能堅持下去。美國就得幫助俄羅斯渡過難關。
爲此,隻要共和國當局有進軍莫斯科的打算,美國就得給予高度重朗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美國聳局肯定是兩端爲難。如果把重點放在太平洋。大陸戰場的局面就将變得對俄羅斯極端不利。如果把重點放在俄羅斯,太平洋戰場上的局勢就将變得對美國極端不利。
可以說,美國已經失去了戰争主動權。
根據美國當局的一些資料,杜奇威在這個,時候非常矛盾,甚至有理由相信,面對這個兩難的局面,杜奇威肯定想到了之前與裴承毅交戰的場景。要知道。這個離擊敗裴承毅最近的人還從來沒有在與裴承毅的較量中獲得過主動權。更重要的是,杜奇威肯定不會忘記,如果讓裴承毅決定戰争走向,誰也不可能在他面前取勝。說得更直接一點,在掌握了主動權的戰争中,裴承毅還沒有失敗過,甚至連失敗的邊都沾不上!
當然。杜奇威也不是沒有機會。
4月刀日,也就是共和國天軍出動上百架轟炸機。對馬裏亞納群島上的美軍基地進行了第一次全面轟炸的那一天,杜奇威與俄羅斯總統契力亞科夫在熱線電話中達成了一份非常重要的協議,即美國陸軍出兵俄羅斯,協助俄軍作戰。
事實上。早在戰争爆發前。雙方就在進行相關談判。
根據戰後公布的資料,戰争爆發前。俄羅斯當局就提出,在烏拉爾防線失守之後,美軍應該出兵大陸戰場,協助俄軍作戰。俄羅斯當局提出的理由也很簡單,即共和國陸軍能夠突破烏拉爾防線,那麽打到莫斯科就隻是時間上的問題。爲此。美國的回答也很簡單,可以出兵。隻是需耍平等的指揮權,即美軍不聽從俄羅斯将軍的指揮。
顯然,美國的答複等于沒有答複。
在指揮權的問題上,争論一直持續到戰争爆發之後。俄羅斯當局的态度很強硬,即沒有指揮權的話,就不會讓美國大兵踏足俄羅斯。這也很好理解,俄羅斯要的是援助,而不是一群趾高氣揚的大兵。
杜奇威在這個時候與契力亞科夫達成協議,肯定在指揮權的問題上做出了讓步。
不管從何種标準衡量,這都是一個對第三次世界大戰産生了深刻影響、甚至影響到了戰争最終結果的重大決策。
顯然,這些影響不是一下就能顯現出來的。
看得近一點,美再的這一決策,肯定會改變大陸戰場上的局勢。别的不說,在第一支運載着2個美國陸軍作戰部隊的快速運輸艦隊到達摩爾曼斯克的當天,即明8日,袁晨皓就跟裴承毅通了電話,随後就将第二輪進攻戰役的發起時間由月舊日延遲到了月占日,最終推遲到月應日。與之對應的。則是參戰部隊由最初确定的8個戰鬥單位一路增加到了舊個戰鬥單位與盟國的舊個師,總兵力由刃萬增加到了次萬參戰的美軍也多好個師。
可以想見,原本應該比較輕松的第二輪進攻戰役,在美國卷進來後。變得非常慘烈。
後來,袁晨皓在他的回憶錄中也承認。雖然在此之前,他與裴承毅都料到。美國會在危機時刻向俄羅斯伸出援手。即派兵參加大陸戰争。但是他們都沒有想到,在戰争爆發還不到半年,共和國軍隊離莫斯科還有近凹千米的時候,杜奇威就把美軍派了過去,而且從一開始就使出了全力。可以說,就是這一戰略判斷上的失誤,讓原本計哉 在,年之内打完的大陸戰争變得更加漫長。也讓共和國軍隊多付出了數十萬官兵傷亡的巨大代價。
當然,對共和國來說,這也不全是壞事。
不管怎麽說,美國的戰争潛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在戰争初期 連共和國都沒有能夠發動全部戰争力量。美國自然不會好到哪裏去。說得直接一點,在杜奇威以無比的真誠向俄羅斯伸出援手之後,美軍在其他方向上的作戰行動肯定會受到影響。雖然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作戰行動受到的影響并不大。畢竟主導太平洋戰争的是美國海軍、以及在戰時聽從海軍指揮的陸戰隊,即便西南太平洋上的主力是美國陸軍,杜奇威也不會讓部署在澳大利亞的美國陸軍繞過大半個地球去俄羅斯作戰。但是在其他重要方向上,特别是美國陸軍正在積極策劃的中東戰場上,杜奇威這一舉措的影響就非常明顯了。要知道,中東戰場的重要性絲毫不在大陸戰場之下。如果考慮到中東地區與北非地區的關系,還有中東地區對歐洲國家産生的影響。可以說。中東戰場還更加重要。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美國陸軍沒有出兵俄羅斯,最遲6月底,美軍就能聯合以色列與土耳其,在中東戰場上向共和國發難。因爲共和國已經是兩線作戰,而且到時候肯定會在馬裏亞納群島與美軍激戰、在大陸戰場上也發起了第三輪進攻戰役,所以肯定難以在中東戰場上投入重兵。另外。伊朗也已出兵俄羅斯,所以也難以在中東戰場上發揮太大作用。如此一來。在中與衛打豐力的将是伊拉京、叙利亞與庫爾德斯坦的軍即心描一二個國家的軍隊肯定不是美以土聯軍的對手。
即便保守估計,共和國也隻能在中東戰場上以守代攻。
事實上,從裴承毅給李東石的命令來看,在猛口年之前,中東戰區的主要任務都是頂住敵人的進攻,避免全線潰退。也就是說,在積極防禦的前提下,可以在必要的時候主動收縮防線,也就是爲了保存兵力而主動退縮。
因爲出兵俄羅斯,所以美軍肯定不可能在6月底發動中東戰争。
以當時的情況,就算美軍強行發動中東戰争,也會因爲兵力投入不足,而使原本應該雷霆萬鈞的進攻變得軟弱無力。很明顯,沒有威脅的進攻,肯定無法達到戰役目的。不管怎麽說,鎮守中東戰區的是空降兵出身的李東石上将,而這位從農黑、五老、蘭契一路提升起來的将軍恐怕是共和國陸軍中最擅長打防禦戰的将領了。可以說,當年裴承毅把李東石留在了中東戰區,就是希望在必要的時候,充分發揮這位強上将”那永遠也打不死、打不垮的特殊才能吧。
美軍在豐東戰場上無所作爲。肯定會對全局産生嚴重影響。
别的不說,在“中東無威脅”的情況下,共和國當局可以适當降低北印度洋上那根已經甭得太緊的神經,比如抽調部分運輸力量去太平洋,加強在太平洋上的攻勢。同牙樣的道理,共和國當局還可以充分發揮在東部非洲地區的影響力,在不動用主力部隊的情況下,穩步南下。對态度暧昧的南非施加壓力。如果能夠讓南非回心轉意,共和國海軍就能将幾大戰區連成一片,不但能夠順利進軍南大西洋,甚至能夠北上前往尼日利亞,然後從這裏出動攻擊潛艇,對北大西洋上的美俄航線構成威脅
當然,最大的影響,還是在歐盟。
美國死守以色列與子耳其的主要目的不是與共和國争奪中東地區,或者說。與共和國争奪中東地區的主要目的不是爲了中東地區本身,而是希望借此影響歐盟,讓歐盟不至于完全投靠共和國。
這也很好理解,如果共和國有能力進軍地中海,别說像埃及這樣的北非國家會立即做出最明智的選擇。在被刺刀頂住背心的情況下,歐盟也會軟下來。更重要的是。共和國進軍地中海,等于挑戰美國在北大西洋上的霸權,而美國忙着應付共和國的挑戰,也就無力彈壓歐盟,所以歐盟可以趁此機會選擇對自身最有利的一方。
由此可見,從金局、也就是整場戰争的高度來看,如果說袁晨皓沒有想到美國會積極出兵俄羅斯還有人相信的話,那麽說裴承毅沒有想到這一集,那就值得商椎了。從前面的分析來看,美國出兵俄羅斯的意義非常有限,不但沒有幫助俄羅斯擺脫威脅,反而讓共和國盤活了戰局。特别是讓共和國在戰略方向上有了更多的選擇。作爲一名戰略才華出衆的軍事統帥,裴承毅不可能看不到這一點。
也就是說,在必要的情況下,他甚至會以積極主動的行動來迫使美國提前出兵俄羅斯。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提前出兵有巨大好處的話,杜奇威就應該在年初把美國大兵送上俄羅斯的戰場。而不是等到俄羅斯快要堅持不住,連莫斯科都受到威啥時候,才讓美國陸軍遠涉重洋,到冰天雪地的東歐大平原上與共和國陸軍一決高下。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杜奇威的第一選擇仍然是中東,而不是俄羅斯。
由此可見,出兵俄裏斯,絕對是杜奇威在最不情願的情況下做出的選擇,因此有理由相信,杜奇威也知道裴承毅的企圖,隻是在兩害相權之後,選擇了危害較輕的一個。即以最小的代價來穩住戰局。
這也很好理解,要知道,如果美再不出兵俄羅斯,大陸戰争很有可能在鹹年的冬季到來之前就以莫斯科淪陷而宣告結束。到這個時候,即便不向中東增兵,隻要李東石合理利用中東戰區的地面部隊,也能堅持下來。也就是說,美軍還沒有在中東戰場上取勝,共和國軍隊就已經在大陸戰場上取勝了。随着共和國陸軍的主力翻過高加索山脈,殺入中東,美軍也别想在中東戰場上取勝。打到這一步,太平洋不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唯一的戰場,而在沒有協助的情況下,美國打赢太平洋戰争的可能性爲零。
顯然,出兵俄羅斯,絕對不是積極調整,而是被動應變。
也就是說,主動權仍然在裴承毅的手裏。杜奇威此舉隻是延緩了失敗到來的時間。
當然,從現實情況出發,杜奇威此舉确實對共和國軍隊的作戰行動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影響,甚至迫使袁晨皓一再延遲發起進攻的時間。雖然在太平洋戰場上,美國陸軍出兵俄羅斯的影響微乎其微,但是在全局有變的情況下,共和國海軍不得不加快行動步伐。不管怎麽說,在必須向大陸戰場增兵以應付美軍威脅的情況下,共和國海軍都應該更加積極主動,迫使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投入更多的力量。
到這個時候,攻打馬裏亞納群島就不再是一次戰役行動,而是關系到全局的戰略行動。
從戰後公布的一些資料率看。正是受此影響,在月初,裴承毅将元首的大部分行政工作交給了焦魁山之後,親自接過指揮棒,指揮共和國軍隊在太平洋戰場上的作戰行動。實際上隻是指揮攻打馬裏亞納群島的作戰行動。
顯然,對美國海軍來說。這也許算不上什麽好事。
不管怎麽說。連杜奇威都不想與裴承毅交手,其他美軍将領更加不可能在裴承毅面前占到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