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層面的參與者,對戰争有不同的解讀。
對戰役指揮官來說,在戰役策劃階段必須高度重視戰術手段,由采用的戰術估測戰役進展、确定戰役實施方法;到了戰役實施階段,則更加重視各種統籌數據,掌握戰役進展情況、決定是否調整戰役實施方法。
影響指揮決策的衆多因素中,後勤保障與部隊戰鬥力最爲重要。
戰争打的就是後勤!
受後勤保障影,從第一次戰役開始,每次戰役的作戰計劃都幾經調整,第三次戰役受到的影響最爲明顯。爲了滿足後勤保障需要,除了提前展開“濟州島戰役”之外,還放棄了攻打開城的作戰行動、将攻占仁川港作爲戰役的第一個重大目标。
打下仁川港後,新的問題:現了。
38軍、39軍、77軍與5個中突擊旅的作戰消耗超過預期,特别是彈藥的消耗速度遠遠超過戰前預計。擺在裴承毅面前的問題是,在38軍繼續向南推進的情況下,39軍要麽在仁川港等待運輸船隊到達、要麽調轉槍口攻打開城,囤積在前線的作戰物資無法支持39軍攻打漢城;要想立即攻打漢城,不但38軍要暫時停止進攻,還得調遣海軍爲39軍提供火力支援,使77軍失去主要支撐力量。
對裴承毅來說,選擇并難。
攻城的政治意義遠大于軍事意義然遲早都能打下漢城那麽晚一天攻打與早一天攻打的區别并不大。
部隊鬥力對裴承毅地影響更大。
幾支參戰部隊地表現都讓裴承感到“驚喜”。不管是38軍地“大範圍縱深突擊”、還是39軍地“重點穿插進攻”、以及77軍地“大縱深快速突擊”。都打出了各自地特點、打出了各軍地威風。
問題是。官兵是肉長地。不是鋼鐵機器。
如果讓39軍調頭攻打開城。肯定會對攻打漢城地作戰行動造成影響。
此時。裴承毅需要決定是否讓“預備隊”上場。
12日傍晚。裴承毅與項铤輝通了電話。征求了總參謀長地意見。
項铤輝的回答很簡單,作爲前線指揮官承毅有權調動所有參戰部隊,無須在戰術問題上請示總參謀部。
得到項铤輝的支持,問題就變得簡單得多了。
12日夜間,裴承毅對戰役部署做出重大調整。
之前圍困開城的裝突395與裝突396旅、駐紮在金川的27軍、駐紮在海州的611軍在13日淩晨2點30之前進攻開城。因爲運輸船隊将在13日夜間到達仁川打漢城的作戰行動最遲于1上午開始,所以裴承毅将“開城攻防戰”的時間限定爲30小時。爲了爲進攻部隊提供充足的火力支援了讓空軍與海航集中力量轟炸開城韓軍陣地之外,裴承毅将除第c3911旅、第c392與第旅(炮兵旅的番号在軍番号前面加)之外的,西部戰場上的另外6個軍直屬炮兵旅全部投入進攻作戰。
6個炮兵旅,總共有1c0c~餘門大口徑榴彈炮與門遠程火箭炮。
因爲海州港在611軍的控制之中,早在第三次戰役之前就承擔了海運重任,所以炮兵并不缺少彈藥物資。
炮火準備從12日23點30開始足持續了3個小時!
用如此猛烈的炮火爲進攻部隊開路,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作爲南北對抗的最前線城一直是三八線上最重要的軍事據點。被韓軍占領之前,朝鮮用數十年将開城打造成了世界上最堅固的“軍事要塞”。
早在參戰之前軍情局就集中力量搜集與開城防禦部署有關的消息。
按照潰逃到共和國境内的朝鮮将領與高級軍官透露的消息,開城建有“上中下立體防禦體系”。最上面是各種建築物市區内的所有建築物都按照軍事标準建造,通過地下坑道連爲一體,防禦部隊可以在地下坑道内迅速轉移,利用堅固的建築物對抗進攻部隊。中間是錯綜複雜的道路交通體系,每個重要路口都設有路障或者壕塹,道路兩旁設有狙擊點與反坦克火力點,某些重要道路還預設了雷場,依靠道路兩旁的建築物,防禦部隊在市區内可以做到以一擋百。最下面是如同蜘蛛網般的立體地下坑道體系,僅市區内的坑道總長度就超過了150千米,除了四通八達的坑道之外,還有屯兵的地下軍營、儲備物資的地下倉庫、積蓄飲用水的地下水庫、甚至還有地下醫院與地下電影院,依靠地下坑道不但可以駐紮1萬官兵,還能堅守數個月之久!
用部分朝軍将領的話來說,如果不是朝軍過早失去統一指揮,韓美聯軍花上半年時間都不見得能夠打下開城
各種偵察情報表明,韓軍充分利用了朝軍的防禦體系。
柳宗純還在大田指揮韓軍作戰,雖然韓軍士氣低落、鬥志萎靡,但是遠沒有到失去統一指揮的地步。如果共和國陸軍在開城碰了壁,很有可能助長韓軍士氣,讓韓軍恢複戰鬥下去的信心與決心。
正是如此,裴承毅才在戰役決策階段繞過了開城。
回過頭來攻打開城,問題依然存在。
不管什麽時代,攻打嚴密設防的軍事要塞都是進攻一方最頭痛的事情。
美國陸軍中将布魯克甚至宣稱,共和**隊隻有使用戰術核武器,才能打下開城!
據戰後項铤輝回憶,如果開城遇到難以解決的麻煩軍真有可能在開城投下一顆戰術核彈頭。
兇猛的炮火備結束後9軍的2個戰鬥旅率先發動進攻。
火力支援并沒停滞,按前線進攻部隊的請求、或者無人偵察機提供的戰術情報,炮兵與航空兵不間斷的爲進攻部隊提供支持。
即如此,首輪進攻仍然遇到了很大的麻煩。
率先入開城的第39511裝甲營深入市區大約3千米後遭到韓軍頑強阻擊,最終不得不在炮火掩護下撤退。正面戰鬥隻打了15鍾,該營總共有32官兵陣亡、127人負傷,12坦克與9輛步兵戰車被摧毀。
用火力打擊打退敵人,出動偵察奪回陣亡官兵遺體後,地面進攻暫時停止。
13日淩晨4點15,裴承毅給空軍司令部打了電話空軍出動戰略轟炸機,用一切手段摧毀開城的地下防禦體系。
幸好這是裴承毅下達的命令,不然空軍真有可能使用戰術核武器。
除了戰術核武器,對付地下目标的最佳武器就是重型鑽地炸彈。
5點252挂着“特種炸彈”的h-99從戰略空軍基地起飛。
所謂的“特種炸彈”,實際上就是用203毫米榴彈炮炮管做彈體裏面裝填鈍感炸藥與延遲時間引信,再裝上用高強度合金制造的彈頭,封住彈尾,最後安裝一套制導控制系統與氣動控制舵面的“超重型制導炸彈”。
如果從18000米高空投擲,這種重達45~:的“超級炸彈”能夠在引爆前穿透9米厚的泥土或者後的岩石,依靠激光制導裝置中精度在3米之内,足以用來對付隐藏在城市中的地下目标。
12轟炸機共攜帶了枚“特種炸彈”。
共和國的軍火庫裏總共隻有50枚這種炸彈,而且是在韓美聯軍占領開城之後讓軍工廠趕制出來的。
不幸中的萬幸是名曾經負責開城防禦工作的韓軍高級軍官在逃到共和國的時候沒有忘記帶上開城地下坑道體系的軍用地圖。
有了這張地圖,轟炸變得容易多了。
前指參謀沒花多少時間就确定了個最值得轟炸的地下工事無人偵察機确認了這些目标的準确位置。
6點,第一架h-99在開城上空投下了“特種炸彈”。
因爲彈藥有限,所以在第二架h-9投彈之前,無人偵察機與kz-199首先确認了轟炸效果。如果不是彈着點的地面明顯塌陷,證明下面正是需要轟炸的地下倉庫或者地下屯兵點,不然裴承毅還會派特種部隊進去确認情況。
随後,其他11架h-9依次投下炸彈。
每架h-99轟炸後,裴承毅都讓前線部隊進行确認,确保轟炸能夠收到最佳效果。
直到7點35,最後一架h-9才投下了“特種炸彈”。
雖然爲此花了大約3個半小時,但是收效非常顯著。
據很多投降的韓軍交代,轟炸結束之後,韓軍再也不敢呆在地下工事裏面,就連韓軍指揮部都遷到了一座堅固的大樓内。如果沒有絕對必要,韓軍甯願冒險在地面上機動,也不願意使用地下坑道。
占領開城後,負責清掃戰場的27軍再次确認了轟炸效果。
個遭到轟炸的地下目标中,個被徹底摧毀,2個嚴重損毀。損毀情況最嚴重的是211座地下倉庫與19個地下屯兵點。27軍從廢墟中挖出了至少3000具無法辨認的屍體,後來朝軍還在轟炸廢墟中找到了上千具殘缺不全的屍體。
這就是戰争殘酷的一面!
這場轟炸,從根本上瓦解了韓軍的士氣。
天剛亮,地面進攻再次開始。
雖然還有不少韓軍負隅頑抗,但是絕大部分韓軍在進行有限抵抗之後,向進攻的共和**隊交出了武器。
韓軍不是沒有能力,而是沒有信心繼續抵抗!(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