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北還沒有拿下,但修一個縱貫線水泥路似乎已經應當提到議事程序上來了。代北之地是河北、河東與塞外草原的連接點,這裏不論是從河北出燕入晉出塞還是河東出晉入燕去塞外,或者塞外南下燕晉,這都是必經之路。若是秦軍築路連通三地,那對于加強這裏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按秦軍的戰略計劃,将來拿下河北之後,秦藩必然要揮兵越過太行,直取山西之地。甚至拿下山西之後,還要以山西爲跳闆,直攻關中。因此,這條運輸線也就越發的重要起來。
眼下這個時代,運輸主要還是依靠内河航運和海運,内河航運載重兩三百石,甚至萬石的比比皆是。唐一石一百二十斤,唐代一兩約42克,一斤十六兩約680克,重量單位的一石就是差不多80公斤。因此,普通的河運船隻戴二百石,也有16噸。至于萬石的航船,更是運載量高達800噸,在後世,八百噸運載量并沒什麽,但在此時,卻已經龐然大物了,這樣的船隻隻能航行在長江、運河、淮河、黃河等的下遊,而一般的河流能夠航行的,多是兩三百石的船隻。
大唐的京師長安,就一直仰仗着東南的錢糧供賦,這些糧賦都需要經由運河水路運至關中。
大唐的生命線就是運河,東南的财貨必須經由運河運到關中,就是西南的巴蜀等地,甚至也多是經由長江,把長江中上遊的山南和巴蜀的送到長江下遊,然後再西北向的折返過來通過運河北上送到黃河,再一路往西輸送入京。
運河一旦有警,直接就扼住了關中的喉嚨。
這也是當初德宗父子聽到運河重新打通後喜極而泣父子相擁的原因,同樣也是田令孜急忙忙帶着李儇逃離長安的原因,一樣也是黃巢在長安如入泥潭,不得不冒着逼反投降諸鎮也要向他們索取錢糧的原因。
大唐的政治中心在關中,在中原,但他們的生命線大動脈卻是運河。
李璟的秦藩這幾年能發展的這麽迅速,實際上有很大原因就是李璟并不依賴這條大動脈。李璟最初以登州爲根基,經營遼東爲大本營,進而攻取河北,靠的是渤海的海上運輸。
巨大的渤海,加上強大的水師,以及發達的造船業和航運業,使得李璟通過渤海,用無數載量千石萬石的船隻進行着運輸調運。
在攻下遼東後,李璟也開始修建了一條沿海道,縱向以遼水爲中心,從海邊營口一直到達北方的西遼河。而橫行,則從山海關傍海,一直修到鴨綠江南岸的平壤。
這條路花了秦軍很大的财力人力,但修通之後,卻對控制遼東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不過這條道路卻是以黃土沙石爲材料,一到雨季就泥濘不堪,異常不便,即使是平曰,道路也常不堪重負,必須時常維護。更多的時候,秦軍的長途運輸,還是必須依賴海運。
不過如今秦軍重心漸移到了河北,不但如此,随着秦軍的不斷擴張,秦軍的勢力還不斷向中原地區擴張。
河北,山西、熱河、山東諸省,秦軍不斷向西擴張,隻依靠海運,已經越來越無法滿足了。海運還有一個更麻煩的問題是,每年到了冬季,北方的港蜂鳴口基本結凍,封凍期長達兩三月時間之久。雖然秦軍有幾個不凍港,卻遠遠無法滿足這段時間的運輸量。特别是這種缺點,在戰争時期,有時往往是緻命的。
現在李璟正準備拟一個新的計劃,一個縱貫線計劃。
李璟的這個縱貫線計劃,打算是建立海運、水運、陸運**體系,全面增強秦軍運輸能力。這個縱貫線不但是爲了解決運輸物資問題,更重要的還是爲了能讓秦軍更加迅速的布置到境内任何前線戰場。
他的思路,未來秦藩依然會重視海運,從平壤到大連到天津到登州到青島到淮河口,到楚州,沿海岸,會增建擴建更多的港口,打造更多的海船。同時,秦軍還将把鴨綠水、遼河、白狼水、灤河、桑幹河、漳水、拒馬河、滹陀河、永濟渠、黃河、濟水、淮河、汴河、泗水、沂水、沭水十六條境内大河打通聯接起來,組成一道巨大的内河水運絡。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還是陸路縱貫線,李璟計劃在從平壤到山海關的這條環海大道的基礎上,打造一條水泥大道。這條新的大道,将從渤海國的上京府開始,沿途經過中京府,東京府,東京府等沿海地區,連接到平壤、國内城、一直到遼東半島的大連、旅順、卑沙,然後再往西沿海到營口、遼陽、盤錦、錦州、秦王島、山海關、唐山、燕京、天津,滄州、莫州、天津、棣州、德州、齊州、青州、登州、兖州、沂州、海州、泗州、楚州等地。
這條路将在原來各段道路地基爲基礎,鋪上厚水泥增加道路承載力,同時在兩側開挖排水溝,減少雨水對路面與路基的破壞。這将是一條雙向四車道的水泥大馬路,用以來解決冬季北方海上結冰,而冬季内河同樣結冰,運輸不力的解決方案。
在這條長達五千裏路的超長陸路幹線上,還會修築一些橫向的水泥路,來連通這條主幹道途經的附近各個地方城池。
如此一來,就算是到了冬季結凍期,有一條如此寬闊的雙向四車道水泥幹道,秦軍的陸路運輸就能夠使用四輪馬車運輸,甚至六輪、八輪的重型馬車來運送。
而在這條陸路縱幹線的計劃中,還有一條橫向的幹線。李璟計劃從渤海國的中京府爲東邊的,一路橫向向西修建一道橫穿東北地區的大道,這條路從渤海的東京爲,而一直修到西面的河西沙州玉門關爲止。當然,這隻是長期計劃,現期計劃中,是從鴨綠江畔的國内城爲向西修,途經鳳凰城、遼陽城、營州,直到承德、奚境牙帳,然後經過軍都關、妫州到大同雲州,将來還将向西經振武軍,出河東,沿黃河進入隴右河曲。豐州、靈州、涼州、甘州、肅州、沙州等河西之地。
這兩條幹線,都将以燕京爲中心,縱線連通南北,橫線勾通東西。
這兩條路一修,縱線将解決糧草運輸問題,以及貨物的運輸問題。而橫線,更主要的是幫助提升秦軍對北方燕山、陰山一線的控制。有了路,秦軍就能把控制區從燕山和陰山一線,繼續向北推進,一直推到草原,使秦藩的燕京戰略防禦圈擴充到更北面,戰略防禦層再擴充一層,更加安全穩固。
當然,這兩條路如果修通,也将爲将來秦軍的向南進軍和向西擴張,提供更便捷的通道。那時,秦軍南下沿着大道,直達淮南。騎兵沿大道向西,可以提高現今一倍以上的速度直達代北。而後勤的運輸也能順帶跟上大軍,絕不會讓後勤拖住了大軍的進攻節奏。
如此一來,有環渤海戰略核心圈,加上南北水路運輸線,加上這南北東西縱貫陸路大幹線,一旦有警,秦軍甚至能依靠強大的機動力和交通絡,發揮出某種程度的内線作戰的優勢。
海運方面隻需要要增建幾個碼頭,再擴建幾個現有碼頭。
而水運方面,主要還是以南北大運河爲主,要做的也隻是把從東北到淮南的那十幾條大河疏通,并且在合适的河流間進行聯通。
真正的大工程還是南北兩條大道,縱向幹線就長達五千裏。這條幹線主要是聯通現有道路,再進行升級,因此最耗費人力的開挖和夯實地基的工作可以省下來,但就算不需要新開挖道路,可這所需要的水泥也絕對不是一個小數字,就連那兩條排水溝也不算小工程。而且不但需要大量水泥,還需要大量的修路工人。
這方面,李璟考慮許久,打算準備把如今越來越多的流民們安排去修路,讓流民們去工作,給予糧食工錢,。按段修路,等一段道路修完後,這一段的修路流民,就直接安置在道路附近地方定居下來,分給土地。此外,還從其中把強壯的青壯抽出來,忙是爲農,閑時接受訓練,讓他們成爲守路民兵,這些人輪流負責維修當地的那段道路,并且分關設卡,收取過路費,以充維修道路費,與這些民兵的訓練經費和補貼。這批流民從此依附在幹道上,平時耕作、修路、受訓、收過路費。萬一要是打仗,他們還将受征召爲兵協助地方作戰。
特别是在關外地區,地廣人稀,這種民兵武裝,有時能很大的填補秦軍正規兵的不足。對于關外地區,就算移民,也不可能一時就改變關外地區的情況,在戰兵駐軍、各縣團結兵營,鄉兵部隊之外,再增加一些護路民兵,很有必要。
不過最讓李璟猶豫的問題是,就算修建水泥路面,畜力拉車能載運多少物資?
用海運,航運可達萬石一船,多數千石。内陸水運,也以兩三百石一船爲主。陸路運輸能運多少?
李璟翻看了一些數據,一頭公牛拉車,能載八石,母牛能載五石。雙牛拉車,至少十石。不過這是指兩輪車,如果是水泥馬路,則可以行駛四輪馬車,四輪馬車應當載重更多。
曆史上,四輪馬車在拿破侖戰争中的應用達到鼎盛,僅拿破侖入侵**的戰争中,法軍就調集了38700輛重型和輕型四輪馬車,每輛重型馬車能載重1.5噸補給,據說拿破侖的軍隊用于拖曳馬車的馬匹數量就達到187621匹。
按這個數字,重型馬車是普通牛車載重量的兩倍半有餘。而如果是水泥道路,那麽四輪馬車還能更大一些,路更好走,載重車也會更大。如果一輛重型四輪馬車載重兩噸,相當于25石,十二輛重型馬車,可以相當于内河中一艘三百石的航船。要400輛重型馬車,才能相當于一般萬石航船的載量。
當從數字上來看,陸運的運輸量是遠遠不如海運,也不如内河船運的。
不過最終李璟還是覺得陸路幹線很有必要。因爲這兩條幹線并非是爲了取代海運、陸運,而是做爲海運和水運的輔助來使用的。海運載重量最大,但限制也極大,不但冬季北方港口結冰,而且夏季暴風雨期間,也一樣無法出港。同時,海運隻能沿海運輸。内河水運受限同樣很大,他們隻能在内河運輸,而河道往往也會限制運輸的船隻數量,到了冬季結冰或枯水期,也一樣無法運輸。
陸路運輸量少,可卻有一個優點,不受天氣限制,不受季節限制,而且隻要有路,哪裏都能到達。
更爲關鍵的是路修好後不單隻能運輸物資,他們更大的作用還是軍事上的巨大作用,快速輸送兵力!
李璟點點頭,手中的鉛筆劃下最後一個句号,終于完成了這份長長的“海陸河運輸縱貫線計劃”。(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