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焉(字君郎),爲漢魯恭王之後裔,以漢朝宗室身份,拜爲中郎,曆任洛陽令﹑南陽太守﹑宗正等官。劉備出任吏曹尚書之後,劉焉欲取一安身立命之所,便向朝廷求爲豫州牧,前往豫州治理州郡。
劉焉此人,要說本事嘛,也算有一些;要說名望嘛,也還過的去。畢竟能混到宗正這個位置上來,不管是拿錢堆還是靠耍手段,都不是一般地人,要不也不會弄到豫州牧這麽個肥缺。
劉焉在豫州八年,政績平平,但總算還是平平安安,也比較聽從朝廷的吩咐,所以位置還比較穩固。隻是劉焉處在曹操、袁術、劉表三方勢力的包夾之中,很多時候都有種無力之感,總是時刻擔心着自己的處境。
這次派兵前出圍攻趙興,劉焉打心底也是不想趟渾水的,但他不敢得罪朝廷,隻好跟同爲漢室宗親出身的劉表商量,兩家合夥出兵,共同進退。劉表接到劉焉的請求之後,也覺得如果兩軍合在一起會安全一些,所以便答應了劉焉。也算劉焉命好,就他那七拼八湊整出來的部隊,竟然沒吃什麽虧,最後都安然無恙地返回了豫州。
這次帶領豫州二萬兵馬北上的董扶和龐羲,屬于很早便跟随劉焉的幕僚,能力一般,但忠心可嘉,所以一直受到劉焉的器重與信任。倆人去了一趟并州之後,算是大開眼界,對自己有幾斤幾兩也算有了一個清醒地認識,回來之後便如實向劉焉彙報了各路聯軍的盛況,以及趙興麾下衆多的文武将士是多麽牛掰。
董扶和龐羲這麽在劉焉面前說别人厲害,其實也是有私心在裏頭。他倆這樣說,實際上是在鼓動劉焉擴軍備戰、招賢納士,增強實力。
當年黃巾叛亂漸漸平息的時候,部活動在汝南(治今河南上蔡西南)一帶的黃巾起義軍将領劉辟,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誤打誤撞地化名投效了董扶,這些人一直藏身于董扶帳下。劉辟此人,重情重義,而且屬于黃巾頭目中少有的勇謀兼備之輩,自從投效董扶之後,便忠心耿耿地跟随在董扶身側,深的董扶的喜歡。
作爲劉焉的另外一位重要家臣,龐羲後來得知董扶私下裏接納了有黃巾頭領身份的劉辟之後,也大着膽子收一個人,名字叫做管亥,卻是從青州逃竄到汝南一帶的黃巾頭目。
董扶和龐羲二人心照不宣,瞞着劉焉收了兩位黃巾頭領,一開始還十分忐忑,可到了箕關之下才發現自己真是落伍了。因爲他倆驚奇地發現,人家趙興整整收了八位黃巾頭領,而且手下許多士卒便是黃巾流民出身。
返回汝南之後,董扶和龐羲似是無意地向劉焉談及此事,試探主公的态度。結果劉焉感歎着說道:“天下之大,可用之人甚衆,奈何無人來投吾處!求一二黃巾頭目竟也難尋……”
聽完劉焉這句感歎,董扶和龐羲便将自己私自收留劉辟和管亥的事情,報告了主公。劉焉得知此事之後,果然沒有發火,反倒是将二人誇獎了一番,說他們懂得替主分憂。
受了鼓舞的董扶和龐羲,越發地傷心爲主公尋找可用之才。雖然現如今許多頂尖的人才已經“名草有主”,可在二人一番挖地三尺的尋覓之下,竟然找到了幾位不錯的文武之士。
首先被發現和招攬的是汝南本地人陳到(字叔至)。提起陳到此人,在正史之中也算是三國蜀漢的名将,名位僅亞于趙雲,以忠勇而著稱。如果給他的綜合實力打分的話,應給能夠排到二流将領的中等水平。陳到作爲劉備的近衛隊長,曾經在當陽之戰後,統領白毦精兵,負責保護劉備的安全,掩護劉備順利南逃,做出了巨大貢獻。
趙興對于天下善于練兵治軍的将領,曾經專門列出四人來加以推崇,分别是高順、張郃、于禁和陳到。如今劉焉得到了陳到,不亞于撿到了一塊寶,隻要善于使用,畢竟發揮重要的作用。
接下來被發現和招攬的是汝南新陽人潘鳳。潘鳳高九尺,虎背熊腰,使一把開山大斧,也暢曉一些兵法,爲人粗犷豪爽,端得是員猛将。
劉焉得陳到和潘鳳之後,發現二人果然不凡,有勇有謀,于是心頭大喜,立即拜陳到爲奮威校尉、拜潘鳳爲奮武校尉,各自統領五千人馬,日夜操練,以備不測。
如此一番努力下來,劉焉也算有了六名可以帶兵打仗的将領,但卻存在一個明顯的短闆,那就是謀士奇缺,内政無人。
也是合該劉焉走運,正當他爲手下缺少智謀之士而焦慮之際,忽然接到手下報告,說辭官返鄉的廣陵射陽人、名士臧洪途徑汝南,如今正在城中逗留。劉焉久在朝堂混迹,對于天下名士自然耳熟能詳,一聽臧洪同志失業了,頓時動了招攬的心思,趕緊驅車前去拜見。
說起這個臧洪來,又是一位在史料中挺有名氣的大能之人。臧洪,爲人雄氣壯節,曾爲關東聯軍設壇盟誓,共伐董卓。袁紹非常看重臧洪,先後讓他治理青州和擔任東郡太守,臧洪在這些地方政績卓越,深得百姓擁護。後臧洪因袁紹不肯出兵救張超,開始與其爲敵,袁紹興兵圍之,經過幾番惡戰,因城中糧盡,臧洪被袁紹所擒,仍不肯投降,慷慨赴死。
得知州牧大人親在前來拜會離職之人,臧洪心中感動,于是客氣熱情地接待了劉焉。經過劉焉一番勸說,臧洪便半推半就地答應爲其效力。劉焉也不含糊,一等臧洪進入州牧府後,便拜其爲别駕從事,輔助自己治理州郡。
臧洪擔任别駕從事之後,立即革除弊政,重視農耕和屯田,調動州内各個階層的積極性,共謀發展大計。憑借着自身的名望,臧洪從定陶請來文士吳質(注1),從廣陵郡東陽請來文士陳矯(注2),一起協作劉焉。
劉焉經過這番圖強奮進,手下的家底終于厚實起來,不再是以前那般随波逐流,提心吊膽。
注1:吳質,字季重,兖州定陶人,三國時著名文學家,曹魏大臣,四友之一,在曹丕被立爲太子的過稱中,吳質出謀劃策,立下大功。
注2:陳矯,字季弼,廣陵郡東陽人。本姓劉氏,因過繼與母族而改姓陳,三國時曹魏名臣。陳登是個性格高雅的人,居然對于陳矯也是深深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