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雲倒吸了一口氣,驚訝到不敢相信,:“前輩,這般天大的好處,您願意讓給我?”
青靈聞言苦笑一聲,:“我非是地道的大興之主,地道注定會有新的主人。
我便不會行這陰德之事,至于尋找其他大能,還不如你這位素有這善名的紅雲老好人更能執掌公平,且你與鎮元子關系匪淺,自然更爲可靠。
而且你身負鴻蒙紫氣,未來最不可限量!
我所爲,隻是爲了不負地道曾經庇護我的因果,還有如今地道越強,便更能爲我分散那些聖人的注意。”
紅雲心念一轉,:“前輩您是要?”
青靈看了他一眼,:“有些話知道就是是了,不必說出來。
既然伱願意,那我便傳你陰德之法,我會在地道等你三元會。”
說完,他伸手一點,陰德之法傳入紅雲元神之中。
紅雲恭敬行禮,:“前輩大恩,紅雲沒齒難忘!”
青靈笑了,滿意的離開火雲界,回歸洪荒。
不過他沒有回到建木上,而是走入了幽冥。
說起來,身爲地道之主,他這個冥王在幽冥的時間幾乎很少,反而随着建木升天,呆在天上的時間遠比地府多。
走入冥界,青靈隐去身形,并未顯身,否則冥界自會轟動。
如今的青靈,最需要的就是低調,最好所有人都忘記了他才好。
青靈走過血海,駐足看了看阿修羅族,果真是男子奇醜無比,女子美豔無比,鮮明的反差。
青靈不由好奇,冥河心中究竟是怎麽想的,當年他這個血海之主出世可是風姿卓越,容貌傾天的美少年,就算如今心生老态了,可也不至于這般吧?
他搖搖頭,如今的冥河,可是幽冥教主,地位尊崇,掌血海之地,身伴諸寶,又是斬卻二屍的存在,在整個洪荒中都是鼎鼎有名的存在。
他與鎮元子,便是地道如今在洪荒最出名的大人物了。
即便他這個冥主,也隻是大羅之中才能知曉的存在。
即便曾經有見識過,知曉過他的存在,隻要不成大能,便都被青靈在光陰中一點點洗去了關于冥主和東荒道主的記憶。
青靈走過血海,走入幽冥界,鬼修的世界。
十地閻王分管冥界十方地域内的生靈,如陰氣誕生的天生生靈,還有修煉陰氣定居于此的修士或仙人。
而酆都城則是幽冥界第一城,地道第一城,一城一世界。
那裏是鬼修的天堂,是鬼魂的所居之處。
再往後,就是三途河水交彙,一座奈何橋架起,橋上一個老婆婆熬着永遠都喝不完的孟婆湯。
绮夢婆婆被冥界衆鬼忘記,隻記得她那一碗孟婆湯可以解除憂愁,可消執念,若是生前有無可解除的執念,它們都會來求一碗孟湯,喝了便執念頓消。
長此以往,即便她對其他鬼魂說她不叫孟婆,但一碗孟湯下去,便再也沒人記得绮夢婆婆。
于是後來,别人叫她孟婆,索性也不再反駁,就此默認了。
有時候孟婆也會想起,自己從哪裏來,到哪裏去,想自己的前世今生,想着想着,她便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又覺得過去太麻煩,是非因果過去就過去了。
于是,每當記憶想起來時,她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時,一碗孟婆湯下去,孟婆就又安心的守在了奈何橋上。
青靈站在橋下,看着那個老婆婆,心中歎息,不記得才是最好的。
倘若她記得了曾經,那麽當年無數族人慘死的痛苦,無盡的自責,還有她敬若神明更盛的太庚始祖再也不能歸來,信仰破滅痛苦與絕望,索性還不如忘記,永遠當個笑看衆生飲孟湯的老婆婆,也挺好的,無憂無慮,無牽無挂。
孟婆湯不僅可讓衆生解脫,也可讓孟婆解脫。
青靈走回冥主宮内,坐在三生石前,三生石上照着我,我看着三生石上。
歲月流年沉默,前世今生來世的奧秘,過于深澀,便是青靈也難參悟。
就在青靈坐在三生石前的歲月中,洪荒大地逐漸熱鬧起來。
聖人出世後,當行教化,最初一段歲月,自然會很忙碌,除去自身修爲境界,便是教派。
如今洪荒東西南北四面,除去西方淨土爲佛門,其餘三方俱是道門實力。
元始天尊的闡教,在不周之北行教化。
通天教主的截教,在不周之東行教化。
老子的人教,在不周之南行教化。
大教之下是爲宗,諸宗之下是爲派,派之下便是門、閣、宮等諸分别。
道門的教自然隻有三教,每一教下又分各宗,宗之下的各分支更是多不勝數。
老子雖然隻有玄都一個關門弟子,但天下宗門隻要得了老子認可,便是人教之宗門,以老子爲尊,根本不必他親自收徒傳法。
闡教雖然弟子甚少,可也有十幾人之多,由他們代師傳法,歸束教派,自然不曾問題。
而截教弟子最多,甚至隻要聽過通天講道傳法的仙人,都自稱爲聖人門徒,行走洪荒,無人敢惹。
通天所做的不是傳教,他的門下宗門宮院,尊截教爲上教的大小勢力實在太多了,多到他自己都大感頭疼。
通天在金鳌島前立了一座紫芝崖,又名傳道崖,他将自己感悟刻在崖上,以供弟子可以時刻觀道。
他又傳法旨,凡截教弟子,皆需配以劍寶,修劍道。
凡截截教弟子,皆身戴截教道玉,若無截教劍宗之法,若無截教道玉傍身,便是冒名頂替的截教弟子,天下衆修皆可斬之!
三位聖人除去傳道神通,便是親自書寫立教典籍。
一部部道門真經理法随着三位聖人親自撰寫,流轉天地。
《洞真上清經》、《洞玄靈寶經》、《洞神三皇經》、《玉清妙經》、《正一經》、《太上仙經》、《妙林仙經》、《開化經》、《仙人經》、《黃林先生經》、《太上正經》、《道教經》、《煉精經》、《至黃老集公經》、《小節品經》等三十六部衆多道門經傳大世,奠定三教思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