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空閑之餘除了猜測那幾位師兄什麽時候突破到元嬰期,剩下的就是讨論宋行。
這次宋行絕對是一匹黑馬。
憑借築基後期的修爲力壓天盟的築基後期,最重要的是他用出來的神通。
那明顯是佛門神通,可宋行怎麽能用出來的?
後來經過一些長老的剖析,發現宋行能用來應該是把佛門的佛力運轉進行了修改,用真元替代佛力,這個發現讓衆人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宋行早已回到了白雲觀。
當日,不過是青風的一道神識進入了他體内,不然憑借他,早就被天盟的弟子打成豬頭了。
秋去冬來。
天上下起了小雪,溫不聞上山來了,送來了一大批過冬的物資。
雖然道盟的弟子如今早已不懼嚴寒,可該有的東西還是要有的,比如說厚厚的棉袍,還有不少的妖獸皮骨妖丹之類的。
這些都可以用來入藥,或者煉器。
孔嗣同是個好皇帝,繼位之後采納楚雨楠的建議,把丁口稅改成了田畝稅。
以前大梁收稅是按照人頭收,這種收稅的弊端就是民間隐瞞人口,尤其是一些大家族,田産無數,雇傭了大量的人口,甚至還買了不少的奴隸,爲了少繳納賦稅,把人口數量隐瞞下來。
稅改之後,不管你多少人口,隻要你有田地有産業,就得交稅。
而且這次是不管你是普通的商賈還是家裏頭有修士的家族,都一視同仁,至于不交稅?
道盟的弟子可是想着做各種任務的,尤其是對待那些鐵了心不交稅的。
也可以,直接發布任務,和道盟的任務不同,朝廷的任務獎勵的是真金白銀,修仙又如何?修仙就不用錢了嗎?
窮文富武。
哪一種修仙資源不要大量的錢财去購買。
在這種鐵血的手腕下,大梁多年以來的稅收被徹底的改革。
然後是科舉,農業。
道盟也會時不時的派出一些人到各個州郡去暗中查看,一些馬匪強盜什麽的,則直接被抹殺。
這些人一邊查看民情,一邊繪制大梁的地理圖。
楚雨楠也沒閑着,利用超前的知識,把自己所知道的冶金和農業内容編制成冊,又讓孔嗣同弄出了活字印刷,讓書籍普及天下。
而随着大梁地理圖不斷地完善,青風也出關了。
這段時間以來,他可以說是徹底入魔了。
爲了能開辟出一條新的路,爲了對抗仙界,他閉關了近兩個月,終于把自己的計劃完善了。
天機大陣!
他把自己傳承記憶中的那些陣法不斷地融合,抽絲剝繭,然後再不斷地改良。
最終弄出了一個龐大又複雜至極的陣法出來。
這個陣法沒有殺陣,隻是一個大型的靈陣,不過其作用除了能夠聚靈之外就是預警,他在陣法中融入了仙氣,隻要有仙人進入陣法内,道宗這邊就能收到消息。
當然,現在還隻是一個設想。
想要徹底完成陣法,不僅需要耗費大梁的人力物力,還需要時間。
“蠢女人,你覺得小爺這個想法怎麽樣?”
青風一臉的得意。
爲了研究這個陣法,他從一個對陣法一竅不通的人,兩個月的時間成爲了陣法宗師。
這也多虧了他如今的神識足夠強大,若是一般的人,恐怕看着那些陣法早就頭炸了。
“想法很好,隻是布置陣法需要的東西太多了。”
楚雨楠看着所需的材料,眉頭緊鎖。
青風不以爲意道:“慢慢收集呗,不過現在也忙得差不多了,道盟也算是步入正軌了,我打算去廢土看看去。既然是古仙國,仙王的鎮壓之地,肯定少不了好東西。”
“你對廢土可真是情有獨鍾。”
“小爺這是給衆生開辟一條光明大道,蠢女人,你不會說話就少說幾句。”
楚雨楠懶得和他吵,想到前世看的那些小說。
裏面對于陣法的描寫提到了一件東西:陣盤!
所謂陣盤,就是把陣法融入到一個小的載體中,使用的時候,隻需要把真元注入到陣盤内,就可以激活陣法。
就是不知道适不适合青風的天機大陣。
把自己的想法說了一下,青風眼前一亮,然後直接拿出自己的身份腰牌,食指不斷地在上面刻畫着。
幾個呼吸間,一個小小的聚靈陣刻畫完成。
仙元灌入腰牌内,一個隻有方圓一丈左右的聚靈陣将他籠罩其中。
靈氣瞬間被聚靈陣吸附過來,然後被他吸收煉化。
“可行,隻不過天機大陣想要籠罩整個大梁,如此強的陣法,必然要那些真正的天材地寶才可以煉制陣盤,即便如此,恐怕也承受不住天機大陣。”
楚雨楠神色一黯,果然,凡人界還是太貧瘠了。
不過青風卻笑着安慰道:“也不是沒有辦法,等下一次仙門開啓的時候,小爺弄死幾個仙人,用他們的仙體絕對可以煉制出滿足天機大陣的陣盤出來。”
說話間,楚雨楠的腰牌亮了一下。
“天盟的盟主來了,是個老熟人了。”
“武瞾那個娘們還真是不讓人省心。”
青風罵了一句,起身向外走去,“小爺沒空搭理她,要是不知好歹,小爺幫你出手滅了她,省的一邊防着仙界一邊還要防着被狗咬。”
楚雨楠笑着搖了搖頭。
她不是沒想過,隻是她總覺得武瞾這個人不簡單。
在沒有弄清楚武瞾的目的之前,她打算和對方保持距離。
青風用神識掃了一下,發現來的隻是武瞾的一道神識,目光微微一凝,用神識控制别人,非渡劫境根本做不到,可要說武瞾在這麽短的時間内突破到渡劫境,他覺得這是扯蛋。
可想到楚雨楠那謎一樣的修行速度,他突然覺得沒什麽是不可能的。
這個武瞾不簡單啊。
楚雨楠并沒有出面,隻是讓劉國忠把宮刑放了。
武瞾并非是本人過來,她也就沒有了出面的意義,把宮刑交給對方,也算是堵住了天盟的嘴。
多事之秋,少一事總好過多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