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打,打赢了什麽都好說。
如果打輸了,那就投降。
盟國會接受奧斯曼帝國的投降嗎?
這就是大維齊的工作了。
在穆罕默德四世率領大軍馳援君士坦丁堡的同時,大維齊也率領議和使團奔赴陸戰三師。
在布爾薩,大維齊見到了常盈。
“奧斯曼可以割讓埃及,并且與帝國之間沒有化解不開的仇恨。如果帝國能夠退兵的話,兩國可以結爲兄弟之國。從今以後帝國的商人可以自由出入奧斯曼,享受奧斯曼人同等待遇。”
大維齊不安好心,一上來就想要離間盟國。
這點花花腸子當然不會讓常盈上當。
“我是軍人,隻負責按照命令作戰。至于和談的是,請等待帝國的代表到來。”
常盈将使團晾在一邊,指揮第二集團軍繼續前進。
眼瞅着第二集團軍開進到薩潘賈一線,奧斯曼人如坐針氈。
作爲經驗豐富的将領,常盈的行動等于一下子頂在了奧斯曼人的腰眼上。
穆罕默德四世率領的援軍前鋒已經抵達不遠處的薩卡裏亞,雙方距離不過五十裏,偵察部隊之間已經發生摩擦。
在這種情況下,奧斯曼人肯定沒法繼續前進去增援君士坦丁堡了。
從薩卡裏亞再往西走,是長長的地狹,很容易被第二集團軍截斷後路。
一旦穆罕默德四世不管不顧直奔君士坦丁堡,第二集團軍攻占薩卡裏亞,那麽整個奧斯曼帝國的精華都将被困在君士坦丁堡附近。
其餘的廣袤領土将會任憑盟國馳騁。
盟國甚至都不需要對君士坦丁堡采取什麽行動,隻需要圍困,然後派遣大軍橫掃其他地區,奧斯曼帝國就真的滅國了。
穆罕默德四世萬般無奈,隻能指揮大軍橫陳在薩卡裏亞一線。
他必須要先解決了第二集團軍,然後才有可能去增援君士坦丁堡。
常盈充分研究了附近的地形,決定以守代攻。
陸戰三師分别固守薩潘賈、卡佩特等地,圍繞薩潘賈湖建立防線,依托四周險峻的山地地形,等着奧斯曼人前來進攻。
除此之外,他還在後方的格爾居克建立了預備隊,随時可以增援各個防線。
薩潘賈的南部有一條山谷可以繞到第二集團軍的背後,常盈将這條路線交給了其餘軍隊。
隻要盟軍守好伊茲尼克湖附近,不讓奧斯曼軍隊完成包抄,這一仗盟軍就立于不敗之地。
反正奧斯曼人急于增援君士坦丁堡,肯定會亂中出錯,時間站在盟軍的這一邊。
常盈的烏龜打法令穆罕默德四世十分撓頭。
他幾次試探、不管是強攻還是詐敗,常盈全都不加理會,并且嚴令盟軍各部絕對不許出擊。
時間一天一天地過去,四十萬奧斯曼軍隊寸步難行。
可君士坦丁堡那邊的噩耗卻接連傳來。
遠洋艦隊終于開始對博斯普魯斯海峽動手了。
盡管奧斯曼人在海峽兩岸利用城防和地形部署了大量的火炮,用以嚴密封鎖海面,但這一次遠洋艦隊吸取了教訓,不再貿然沖入海峽之内,而是利用火炮的射程優勢,反複蹂躏奧斯曼人的炮台工事。
武器的代差到底給奧斯曼人造成了困擾。
他們修築的炮台,還是以應付老式火炮爲基準。不能說不夠堅固,但高爆炮彈和實心炮彈所造成的殺傷效果是不同的。
除此之外,認知差距也給奧斯曼人造成了巨大的傷亡。
比如奧斯曼人的炮台,火藥和炮彈就堆放在火炮旁邊。這樣好方便裝填和發射,能夠以更快地火力打擊海面上的敵艦。
以往面對老式火炮,這種部署沒啥問題。
畢竟實心炮彈即使擊中了炮台,也就是一個大鐵球子滾來滾去,鮮少能夠威脅到火藥。
可遠洋艦隊使用的乃是高爆炮彈,炸開之後高溫的彈片和火藥四處飛濺,直接就将奧斯曼人囤積的火藥給引爆了。
于是就看到海岸附近的炮台接二連三發生殉爆,數不清的黑煙沖天而起,伴随着奧斯曼人的殘肢在高空飛舞。
打了三天,奧斯曼人終于意識到了危險,緊急修改部署。
但用處不大。
他們悲催地發現,他們的火炮射程不夠,在陸地的高處居然都打不過遠洋艦隊。
遠洋艦隊那橫跨五千多米距離的超遠炮火,完全可以給炮台一個接着一個點名。
雖然奧斯曼人修築了許多隐秘的炮台,隻要不開火就不會暴露。但數量不足,嚴重影響了效率。
并且這種隐秘炮台隻要開火就會暴露,然後就葬身在遠洋艦隊的集火之下。
一個月後,君士坦丁堡兩岸的聯系徹底被遠洋艦隊掐斷。東岸的物資很難在白天運送過海峽,奧斯曼人隻能在夜間頂着海峽裏洶湧的風浪抹黑過海。
這樣一來,損失可想而知。
要不是海峽的北端還在奧斯曼人手中,君士坦丁堡就要徹底變成孤城了。
十一月末,經過慘烈的争奪,在付出了四萬三千人傷亡的代價後,第一集團軍終于攻克了恰塔爾賈外圍的高地。
君士坦丁堡的門戶恰塔爾賈再無險可守,盟軍已經可以從高地上俯瞰整座城池,并且架設火炮對城内狂轟濫炸。
奧斯曼人迫于無奈,隻能繼續後撤,死守君士坦丁堡西部的山地、丘陵地區。
第一集團軍雖然傷亡慘重,但歐洲人熱情高漲。尤其是曾經被奧斯曼帝國奴役的東歐地區,更是迫切地想要抓住這次擺脫的機會。
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等國籌集了大量的兵力送到前線,反而讓第一集團軍迅速膨脹。
此消彼長之下,第一集團軍的兵力已經超過了七十萬人。
而君士坦丁堡的奧斯曼守軍,隻不過才三十萬而已。
倘若穆罕默德四世率領的四十萬大軍能夠趕來,奧斯曼人自然高枕無憂。可惜援軍被第二集團軍拖在了後方自顧不暇,一下子令君士坦丁堡不再那麽安全。
就在第二集團軍中的大維齊等人看到整個态勢,終于意識到奧斯曼帝國的戰敗似乎不可避免了。
“尊敬的常将軍,請允許我們派遣代表回去,讓蘇丹陳述事實。請相信奧斯曼的誠意,我們十分渴望和平。”(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