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太明白擁立新君的好處了。
當初的仁祖反正,他們就是重要的參與者,也憑借着功勞在朝廷中擁有了極大的權勢。
特别是金尚憲和沈器遠,在仁祖反正之前,他們不過是普通的士子。
結果紛紛走上了士人的巅峰,位高權重。
現在夏國對朝鮮誰爲新君沒有興趣,正是他們上下其手的機會。
沈器遠迫不及待,搶先開口。
“海平君李佶乃是仁城君之後,而且飽經苦難,當能明白人間疾苦,必可成爲明主。”
話音未落,洪翼漢連忙反對。
“慶昌君素無劣迹,爲人忠厚,才是新君的不二人選。”
一瞬間,原本團結在一起的朝鮮衆人,立刻分成了兩派。
雖然對沈器遠提出反對意見的是洪翼漢,但誰都知道他代表的乃是金尚憲的意見。
金尚憲和沈器遠同爲西人黨,但很顯然他們的利益并不一緻。
沈演替自己的叔叔說話。
“僞王李倧倒行逆施,不得人心,仁城君正爲其害。以海平君爲王,才可撥亂反正,重塑正統。”
仁城君李珙乃是宣祖的第八子。
崇祯元年的時候,發生了光海君妻侄柳鬥立、柳孝立謀反事件,李珙也被供出與他們串通,于是被流放珍島。
李倧假仁假義,最後裝作順從群臣和仁穆王後的意見,将其處死。
李珙得知消息,選擇了自盡。他的妻兒則被流放濟州島,如今就在夏軍的手中。
看來沈器遠早就有所謀劃,經過了慎重的考慮。
但是很可惜,利益之争下,再好的說辭也不能打動金尚憲一系。
“其實不然。朝鮮屢經劫難,民不聊生。危機之中,首在平穩。慶昌君性情穩重,爲人樸素,正在恢複國計民生的良主。”
兩邊的争執甚爲激烈,互相都無法說服。
這一幕被左夢庚看在眼中,隻想呵呵冷笑。
不愧和大明是父子之國,就連這黨争的傳統都一模一樣。
明明大局未定,前途未蔔。本應團結一緻,克盡全功的時候,這些朝鮮文臣竟然爲了利益,走上了分裂的道路。
有這樣的人存在,朝鮮哪裏有新生的希望?
要不是有大明爸爸一直照拂,後來的大清爸爸對其看不上眼。這樣的國家,早就不知道被滅亡多少次了。
看到兩幫人馬針尖對麥芒、互不相讓的樣子,左夢庚就知道自己的籌劃越來越有成功的希望了。
他真的不在乎誰來做朝鮮國王嗎?
顯然不是。
朝鮮的是中華對外擴張的第一步和起點,不把這個基礎打好,中華就沒有放眼大洋的希望。
這麽重要的地方,他豈能不在乎?
但政治必須要有表演的天賦。
哪怕心裏很想,表面上也不能顯現出來。
他裝作不在乎的樣子,使得夏國完全站在了道義的制高點上。從今以後,任何人都沒有辦法指摘夏國的所作所爲。
可是完全置身事外的話,又沒有辦法幹涉朝鮮的事務,無法施加夏國的影響。
最好的做法就是把難題留給朝鮮人自己,引起他們的内鬥。
鹬蚌相争,才能漁翁得利。
果然夏國的抽身而退,使得原本團結一心的兩派人馬立刻分化,互相敵視起來。
仔細研究的話,沈器遠和金尚憲分别推薦的人選,都是有迹可循的。
仁城君一系飽受李倧的迫害,過得無比凄慘,而且還涉嫌了謀反。
偏偏沈器遠對于謀反一事十分熱衷。
他不但參與了仁祖反正,原本的曆史上因爲不滿李倧向滿清投降,他便開始苦心謀劃,想要将李倧推翻。
最終事情敗露,被淩遲處死。
顯然對于沈器遠一系來說,對原有朝政不滿又毫無根基的仁城君一系,才是最佳的國主人選。
但對于金尚憲一系來說,老實本分、同樣毫無根基的慶昌君李珘才更好控制,方便他們掌握朝政。
金尚憲一派原本在朝中的高官最多,如果他們擁立的人成爲了朝鮮的新國王,那麽将徹底把持朝野,爲所欲爲。
無論兩幫人馬表面上說的多麽義正言辭,其實在背地裏都是赤裸裸的利益。
對于他們的争執,左夢庚不聞不問,回過頭來就将心思投入到了北漢山的戰鬥當中。
沒有了夏國在中間,兩派的争執愈發激烈。但總體而言,還是金尚憲一系的聲音更大。
畢竟沈器遠賦閑了很長時間,在朝堂上的影響力遠遠不能跟金尚憲相比。
這讓沈器遠頗爲抑郁,絞盡腦汁想要尋到破解之道。
遠處的北漢山上炮聲隆隆,喊殺不絕。夏軍的進攻一浪高過一浪,已經接連攻破了守軍的兩道防線。
這一切沈器遠都看在眼中。
他明白,倘若在回到漢陽之前不能掌握主動的話,那麽将來在朝堂上必然要失去地位。
可破局的關鍵點在哪裏呢?
傅新垣從遠處走來,腳步匆匆,似乎有什麽急事。
沈器遠本能的打起了招呼。
“傅秘書,可是有大事發生?”
傅新垣這才看到站在路旁的沈器遠。
“原來是遂之先生。江華島那邊傳來消息,發現了戶曹參判金尚榮的遺體。據下面的人詢問得知,清軍攻破江華島的時候,金參判甯死不屈、自盡殉國,着實令人敬佩。金判書一直在打聽兄長的下落,在下便是要将此事告知,好爲金參判舉辦葬禮。”
聽到是金尚榮的死訊,沈器遠點點頭,同樣感到悲哀。
丙子胡亂當中,朝鮮實在有太多太多的忠義之士選擇了爲國捐軀。
可是當傅新垣走後,沈器遠腦子裏靈光一閃,突然意識到了什麽。
他不由加快了腳步,返回住所後将自己一系的人馬全都召集了過來。
“金參判的後事必然會牽扯金判書的精力,此乃天賜良機,萬萬不可錯過。”
他看向自己的侄子沈演,着手開始布局。
“你即刻返回濟州島,接了海平君過來。屆時生米煮成熟飯,咱們便大功告成了。”
衆人一聽,紛紛驚歎對于沈器遠的奇思妙計,均覺着這個辦法頗有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