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王高迎祥被擒的消息傳遍天下,引起各方震動。
最先得到消息的,就是近在咫尺的李自成。
聽到舅舅被明軍擒獲,李自成不免傻眼。他二話不說立刻率軍向北退去三百裏,脫離了和洪承疇的接觸。
這麽做的目的,一共有兩個。
一個是怕明軍趁勝追擊,集中兵力對付自己。
還有一個就是大批高迎祥的部下前來投靠,他需要時間消化。
洪承疇幾乎和他同一時間得到孫傳庭的通報。
欣喜若狂之下,洪承疇連忙向孫傳庭發出回信,邀請孫傳庭率軍過來,同自己一道消滅李自成。
然而孫傳庭的狀況卻不是很好。
雖然一戰而滅了高迎祥,可孫傳庭組建的秦兵也損失慘重,必須要進行修養,短時間内是無力再戰了。
得知詳情,洪承疇隻能慨然一歎,坐視李自成逍遙遠去。
盡管這樣的大事孫傳庭以八百裏加急送往京師,可左夢庚得到消息的時間還是比崇祯早了一天。
“接下來西北流寇要有苦日子了。高迎祥沒了,其餘的各部首領互不服氣,再不能像從前那般團結。倘若他們各自爲戰的話,肯定打不過明軍。”
随着山東自立爲國,對大明也不再以“朝廷”相稱。
從前稱之爲官軍,現在則稱爲明軍。
哪怕是高迎祥被擒這樣的大事,都沒有對左夢庚造成太大的沖擊。
這就是通貫曆史的好處,早就有心理準備了。
“中原的狀況不去管他,濟州島那邊的物資囤積必須加快速度。預計今年冬天,黃台吉肯定會進攻朝鮮。你們還要随時注意觀察天氣狀況,千萬不要影響了作戰計劃。”
山東要想支援朝鮮,隻有海上一條路。而在這個小冰河時代,最怕的就是沿海地區結冰。那樣的話,将嚴重影響兵力和物資的輸送。
參謀部将他的提醒記下,當天就向濟州島的東方集團軍指揮部傳遞了過去。
崇祯也終于接到了捷報。
他的第一反應是……
“混賬!前線官員、将領不思做事,竟謊報軍情,當真覺着朕不會降罪嗎?”
是的,崇祯不信。
而這也怪不得他。
高迎祥從崇祯元年開始造反,一直以來都是義軍當中的大頭目,而且聲威赫赫、實力強勁。
大明派了那麽多能臣、名将都對他無可奈何,區區一介上任不足三月的巡撫就能将他擒獲?
從常理推斷,崇祯覺得孫傳庭是在謊報軍情,邀功博名。
另一個促使他不信的原因就在身邊。
張鳳翼自請督軍之後,卻毫無作爲。龜縮在城池之中,任憑清軍來回縱橫。
朝中的禦史言官對他的彈劾已經堆積如山。
至于他呈遞的那封所謂的血戰不休的奏折,早已被人批的體無完膚。
畢竟就是在大家眼皮子底下發生的事情,真實情況如何所有人都看在眼中,焉能被他欺瞞?
張鳳翼如今已經徹底麻了爪。
束手無策的他知道,待清軍退去之後,等待他的隻有死路一條。
一想到自己可能如同王洽一般的悲慘遭遇,張鳳翼就驚恐萬分。
他打算怎麽辦呢?
吃大黃。
大黃性熱,吃多了會導緻身體燥熱,氣血上湧,元氣大損。
張鳳翼天天吃、頓頓吃,大口大口的吃,直接将身體吃垮了。日漸羸弱,竟然到了彌留之際。
他是如此,梁廷棟有樣學樣。
抗擊清軍最重要的兩位統帥不思指揮作戰,隻一心求死,何其荒唐!
正是因爲他們的表現,崇祯才對孫傳庭的戰報充滿懷疑。
可是不久之後,陝西那邊的情況絡繹送來,而且高迎祥已經被押赴京師,證實了孫傳庭所言非虛。
崇祯手裏捏着奏報,有那麽一刻,竟然都想嚎啕大哭了。
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多少年啦?
流寇越打越多,損失越來越大。
先是陝西亂成了一鍋粥,接着山西烽煙四起,随後河南又被流寇連番荼毒,大明江山的核心腹地全被糟蹋的稀爛。
現在最大的流寇首領高迎祥終于被擒獲,将要獻俘于阙下,他也可以揚眉吐氣,向列祖列宗呈報喜訊了。
隻可惜,這并不是一個能夠讓他肆意歡喜的季節。
擒獲高迎祥的喜悅還沒有過去,緊急軍情再一次送到了他的案頭。
“啓奏陛下,清軍已至保定城下,連日圍攻,危在旦夕。保定巡撫一日三封求援奏疏,懇請朝廷發兵。”
聽說保定都要不保,崇祯人都麻了。
可是他哪裏又有兵馬可派?
手頭裏有限的那麽一點軍隊,都被他分配給了太監們拱衛京師四周。至于其他的地方,就隻能任憑清軍來去自如。
崇祯原本稍微舒暢了一點心情,再次萎靡。
不過這一次,有人橫空出世。
保定東南的高陽縣,如今已經城門緊閉,士兵、鄉勇擠滿了牆頭,膽戰心驚的眺望保定的方向。
聽說保定被清軍圍攻,近在咫尺的高陽縣爲之震動。當地官員和鄉紳紛紛出動,組織了人馬錢糧,希望能夠自保。
年逾七十的孫承宗站立在城牆之上,神情無比痛苦。
自從崇祯二年始,清軍不時南下,打到的地方一次比一次遠,已經開始漸漸深入大明腹地。
這說明什麽?
說明大明苦心經營了兩百多年的邊防,已經徹底失去了作用。
遲早有一天,清軍會大舉入關,占領這片天下。
紫禁城中那位年輕的帝王和他的哥哥一樣,全都沒有拯救天下的能力。
萬千大明百姓,該當何去何從?
感受着自己老朽而無力的身軀,孫承宗更顯滄桑。
就在他悲春傷秋的時候,一支兵馬從南邊飛速而來,很快到了城下,卻沒有要求入城。
一個清隽儒雅卻又頂盔戴甲的文官縱馬沖到了城下。
“本官乃新任宣大總督盧象升,奉命北上勤王,欲要同保定之東虜決一死戰,城中可否支援糧草?”
孫承宗愕然驚醒,趴在牆頭朝下看去。
但見這支兵馬數量雖然隻有六千餘,即使跋涉而來,卻軍容整肅、陣列規整。
數千人得令站定,卻無一絲聲息發出。
好一支強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