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或答言道:“因爲那些根本就不是人,他們都是貓狸子,當時是被陰兵附身了。你聽到的聲音,應該就是鬼面鑼聲。陰兵過境,活人避讓。你不但沒避讓,還擋在了廟門前,該當你有此劫啊。”
章老頭長籲了一聲:“原來是這樣啊。我當時也是因爲和李道長在一起,并沒有想太多。後來我就不知道發生什麽了,直到我醒來的時候,發現李道長站在我身邊。我一問才知道,後來他發現了異常,就從那門上的破洞鑽了進去,用自己的道袍把那鬼面鑼給遮上了。不然的話,我的魂魄就會跟着那些陰兵走,再也回不來了。所以說起來,李道長還是我的救命恩人了。”
“原來真的是三叔主動把那道袍罩在上面的。現在看來,我們當時沒把那道袍帶走也算做對了。那後來呢……”我追問道。
章老頭道:“後來,李道長說他沒有了道袍保護,也不敢再在那裏逗留了。我們就離開了狸姥姥廟。”
知道了三叔那件道袍的來曆,我也解開了心中的一個疑惑。
于是我再問歐陽或:“你是想利用那鬼面鑼?”
歐陽或點頭:“正是。弟子要用那鬼面鑼借來陰兵,令陰兵随我們入不死谷。必要之時,或可助我們退敵。”
“借陰兵?這也可以?”聽到歐陽或這麽一說,我們都很驚訝。
“沒錯。隻要有鬼面鑼在,便可成行。”歐陽或很堅定地點了點頭。
我想到剛剛章老頭所說,那些陰兵借助着貓狸子的身體,進了狸姥姥廟。于是我摸出身上的火狸尾,說道:“那我可以招幾個貓狸子來,讓陰兵附體。”
歐陽或卻擺擺手:“不可。”
“爲什麽?”
“因貓狸子爲活物。陰兵附身時間不能過長,若在這不死谷外圍活動,或無礙。然若進入不死谷,恐貓狸子本身無法承載陰兵之重。”
歐陽或的意思是說,因爲貓狸子是活的,所以陰兵附身貓狸子上面的時間不能太長,如果不進不死谷沒什麽問題,如果進了不死谷,那貓狸子的身體就無法讓陰兵附身了。
看歐陽或胸有成竹的樣子,我估計他心裏早已經有了打算。
既然不用貓狸子來借陰兵,那到底用什麽?
我們都看着歐陽或,歐陽或卻看向章老頭,我記得他名字是叫章世泰。
“章爺,我想請問,在此小周山中,可有一種樹叫做定山槐的?”歐陽或問道。
章老頭一聽,點了點頭:“有啊,别的我不清楚,要是說起這山上的草木,我了如指掌。不過先生能知道定山槐,也令我老頭子刮目相看啊。”
歐陽或一笑,又問道:“那這定山槐,章爺能否找到?”
章老頭也笑了,不屑地說道:“當然,章某閉着眼睛,聞着味也能摸到定山槐。不過不是章某說大話,除我之外,怕是沒人有這個把握。”
“那可否請章爺幫我砍一根來,我有大用。”
章老頭點點頭,看了看我們幾個,說道:“那沒問題,估計距離這裏不出二裏地,應該就能找到定山槐。你們誰跟我去一趟,幫我拖回來?”
胖大海拍拍胸脯:“我跟你去。”
章老頭滿意地說道:“行,這體格子,可以。”
章老頭轉身帶着胖大海鑽進旁邊的樹林,幾步之後,就消失在了樹林之中。
我們幾個則繼續在原地等待。
馬谡好奇地問歐陽或:“這定山槐是個什麽物種?我怎麽從來都沒聽說過?”
我同樣有此一問,特别是對章老頭的那句話表示懷疑,除了他沒人能找到,怎麽在山裏找一種樹會這麽費勁嗎?
歐陽或答道:“這定山槐的名稱之由來,有其典故出處。相傳大唐年間,名将薛丁山率軍出征,曾在邊疆戰場發生一場鏖戰。當時那場戰役慘烈無比,将士們血染疆場。在戰場打掃完之後,在那一片血染之地界便生出了一種特殊的槐樹。不但槐樹的樹身比較特别,細看之下有塊塊血斑出現。另在那槐樹生出的槐花之上,亦不是純色的,也帶有紅色之斑點。人們都說這血斑乃将士之鮮血染成。故把這些槐樹稱爲丁山槐,以紀念薛丁山守衛疆土。”
馬谡點點頭:“原來如此。看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這種丁山槐,我真的未曾見過,也未曾聽說過。”
歐陽或接着解釋道:“後來人們發現,在此丁山槐生長之地,往往都會風調雨順,人壽年豐。故丁山槐出現之地,便可預示當地之風水極佳。而後傳來傳去,便把丁山槐,傳成了定山槐,言道有了定山槐,便可安定一方。”
“哦,這裏也有定山槐嗎?”我問道。
歐陽或點頭道:“有。關于定山槐來自薛丁山戰場之事,多于傳說,其真實與否并不可考。據我所知,定山槐喜獨生,如有一棵定山槐,其方圓十裏之内,怕再無第二。故在一片大山之中,想尋到一棵,并非易事,非熟識山林,熟知樹木之人不可。”
原來是這樣,怪不得章老頭敢說那大話。要不是有他在,我們想在山裏找到一棵樹,比大海撈針也沒簡單多少。
我心裏很是欣慰,我們一路走來,貴人不斷,是不是也預示着三叔最終也會有驚無險呢。
我們在原地等着章老頭和胖大海,也就是過了一個小時左右,就聽到樹叢裏有動靜。胖大海拖着一棵樹呼哧帶喘地走了回來。
章老頭就笑眯眯地跟在他身後。
那棵樹大部分的枝葉已經被砍去,隻剩下一根筆直的樹幹,以及樹幹上幾根比較成型的枝杈。
胖大海把那樹往地上一扔,氣喘如牛,說道:“我的媽呀,累死我了。”
“辛苦了胖子。”我拍拍他肩膀,又仔細看了看地上那棵樹。
這棵樹還沒有完全長大,樹幹也隻有胳膊粗細,不然就是十個胖大海也未必能拖動回來。
歐陽或過來一看,點點頭:“不錯,正是定山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