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着,我又挑開了其他那些人蓋着的被單。他們的确都已經死了,也都跟那個老人一樣,儀容整潔,衣服也相對完整。
由此我對這個鍾天海的看法再次有了改觀。毫無疑問,這些屍體應該都是經過他的手處理的,讓死者體體面面地離去,這是對一個死者應有的尊重。
我數了一下,這下面一共有十九具屍體。數量上應該和官方統計的數字有些差距。不知道另外一些人現在哪裏。看來一切都需要鍾天海從裏面出來之後才能問個清楚。
這時,歐陽或走到還在昏迷的胖大海身邊,翻開胖子的眼皮看了看,他伸手在胖大海的後腦按了幾下。
胖大海眼皮跳了跳,哎呦一聲,終于醒了過來。
這鍾天海讓我們昏迷放出的香氣霸道得很,如果不是歐陽或,胖子還不知道要昏迷到幾時。
雖然醒來,胖大海瞪着眼睛,揉着腦袋還是有些痛苦。我知道他肯定是需要一定時間的恢複才行。
歐陽或看了我一眼,問道:“師父,聽鍾天海言道,你昏迷之後快速醒來,該是你服用了火靈涎的作用。我對醫道不甚精通,此火靈涎果有如此神效?”
我點點頭,苦笑道:“說起來,我這邊還有一番奇遇呢……”
說着,我把我們找到了狸姥姥廟之後的事,簡單地給他們說了一遍。
當然主要還是我和那火狸王,以及那群貓狸子之間的事情。說完,我把火狸王送給我的火狸尾拿了出來,給他們看。
馬谡接過那火狸尾,仔細看了看,嘟囔了一句:“難道那個傳說,是真的?”
我一愣,看來馬谡對這火狸尾,應該是有所了解的。
“老馬,你知道這火狸尾?”我好奇地問道。
馬谡點點頭:“我一直在研究生物科學,我跟你說過,我并不認爲世界上的物種僅限于書本上陳列的那些。其實世界上有很多珍稀物種,隻是因爲我們沒有得到過更爲确切的證據鏈,而沒辦法寫到檔案中去。關于火狸,更多地是出現在一切神怪野志以及一些傳說當中。”
“也就是說,現在經過确認的動物檔案中,是有火狸這種動物的?”我追問道。
馬谡點點頭,又搖搖頭:“這是兩個概念。火狸如果僅僅是從毛色上區分,那世界上不排除有這種毛色的狸子。因爲這裏面有一些基因突變,以及DNA變異之類的因素。就比如正常的老虎和豹子,毛色是黃色帶花紋的,但是經常有一些白虎和雪豹出現。這就是他們體内的基因突變所緻。但這些都是個例,我感覺你遇到的火狸和白狸,不是這種類型。”
“那……還有哪種類型?”
“還有就是傳說中的火狸了。據《清本徐神怪志》記載,當年徐霞客遊走天下,在太華之嶺,曾經見到過一種火狸。當時那火狸被困,經徐霞客之手救了那火狸。于是火狸感恩,便跟着徐霞客遊走了不少地方。不知道那火狸用的什麽辦法,每當徐霞客到達一處山嶺的時候,那火狸總會适時地出現,陪伴着徐霞客。當然這本《清本徐神怪志》隻是一種野志,檔案館圖書館裏是沒有這本藏書的。所以它記載的内容是否真實,我也無法做判斷。”
我們聽着馬谡說起關于火狸的傳說,除了對這種火狸有着濃厚的興趣之外,也被馬谡淵博的知識再次傾倒。
即便是傳說,經馬谡之口說出來,我相信也不是信口胡說,而是多了一些真實性。因爲每個傳說,他都能找到出處,都能借以引經據典。
我接着問道:“那傳說裏還說什麽了?關于火狸的?”
馬谡則接着說道:“後來徐霞客專門對這種火狸做了研究,他發現這種火狸自帶王的屬性。也就是說,火狸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是王了。有幾次,徐霞客走山訪水,被困山谷之中,都是火狸王令其他狸子送來了山果給他充饑的。而狸子這種動物,生存能力極強,而且繁殖能力也不弱,所以在山裏很多地方都有狸子出沒。在那之後,徐霞客每次遇到難處的時候,都會有火狸王出現,給他以幫助。隻是那傳說的結局不算太好,在一次走山過程中,徐霞客遇到惡虎作祟,那火狸王率衆山狸與虎搏鬥,雖咬死了惡虎,火狸王卻身受重傷。它便用最後的氣力,咬斷了尾巴,将火狸尾送與了徐霞客。之後徐霞客攜帶火狸尾,每到一處地方,隻要拿出火狸尾,便可召喚山狸,幫他探路,尋食等等。當然,這段傳說我隻記了個大概,當時我也沒料到,有朝一日我也會看到這種火狸尾。”
我聽了馬谡的介紹,感覺傳說中的徐霞客和我的經曆竟然有些類似。難道我遇到的火狸王,真的是傳說中的那種?
事實上,我手裏拿着火狸尾,那些狸子也的确對我俯首稱臣。要是這樣的話,那這火狸尾可真是個寶貝了。
馬谡把那火狸尾重新又交還到我手裏,說道:“傳說火狸王之所以稱王,就是因爲這條火狸尾。它隻有在命将不保的情況下,才會斷尾。照你所說的,它斷尾送你,然後它自行離去,想必此時應該已經沒命了。”
我點點頭,我也是有這麽個感覺。隻是那火狸王,頗通人性,對我又是如此真誠。我救了它,而它反過來又救了我,不但将其火靈涎喂給了我,還将火狸尾留給了我。我付出三分,它卻回報了我十分。對于它的死,我很是傷心。
歐陽或聽了,說道:“恭喜師父獲此至寶,日後于山林之中,遇到危難之時,大可一試。那火靈涎也非凡物,我亦聽言火狸王乃靈物,善修行。如非外來傷害,能壽百年。而火狸王之口水,十年成液,百年成涎。看來那火狸王至少有百年之壽。火靈涎,常人食之,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之功。修者食之,可長百年修行。此言雖過,猶可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