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的人要樂死了,據聽内科有個蠢蛋找欽差來抓自己。要知道,他們外科的全是祈禱着欽差别來我科的。
内科的人紛紛捂臉,不不不,我們内科不認識這樣的人。
如果問小張醫生的話,小張醫生會大呼冤枉:不是我叫的,是張德勝醫生叫的,蠢蛋是張德勝醫生。
張德勝醫生撥高聲調:怎麽,我内科住院總能不算欽差嗎?
謝同學是外科住院總能被叫做欽差,他内科住院總爲何不是平起平坐的欽差稱号。
雖然他張德勝醫生知道,欽差這活兒不容易幹,隻是既然上任了這崗位,必然要向謝同學看齊而拼命努力的。
小張醫生:……千錯萬錯在于,不知道張醫生是謝醫生的同學而且是以謝醫生爲目标而奮鬥不息的同學。
當時确實一大批同班同學想留在國協全是由于謝醫生的緣故,張德勝醫生是其中之一。
于是有了當下,張德勝醫生一隻手拍到小張醫生肩膀上:“怎樣?”
小張醫生的肩膀耷拉下,如難言的泰山瞬間要崩塌。
謝醫生連接一串的學術反問,讓他直覺裏知道自己定是哪兒錯了。然而在找不到錯之前,唯有漲紅臉說:“這,這,當然不是這樣子推斷的——”
醫學診斷怎能如此推斷?
不是隻有白血病會讓病人的血小闆降低的,不是隻有風濕性關節炎會關節疼的,以此類推,肯定不是說消化道疾病絕對是消化道自身問題引起的。
可見自己的醫學診斷壓根兒站不住腳,邏輯漏洞百出。
原因是:他的慣性思維作怪了。
行業内的冷常識,慣性思維并不發生在職場老人身上而是多發生在職場新人身上。
職場老人踩的慣性思維坑多自會對此時常警惕。
職場新人踩坑少,每次一踩一個準。
小張醫生汗淋淋,心思人家說謝欽差厲害,實際情況是百聞不如一見。
以前他沒見過謝婉瑩醫生,對傳言隻能半信半疑或隻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哪怕相信人家是真厲害,人家如何個厲害法,他是沒概念的。今晚碰上領教了,方領悟到:什麽是真厲害的欽差。
厲害欽差是如老醫生,無需多問,一瞅把他的毛病抓對了。——是謝醫生了。
“我推測的思路有誤。”小張醫生承認了自己的診斷邏輯毛病。
“這樣說,他是什麽病?”
需要回歸正常的診斷思維路線,不再做慣性思維。正規思維診斷路線是要回到課堂上書本上所寫的,老師一字一字敲黑闆的,照本宣科,一步步對照教科書上的條條框框去想,去一一對應所有可能的醫學診斷,再來做排除法,力圖保證思考的全面性一個不漏。
由此可見,臨床上慣性思維最可怕之處正是容易讓醫務人員漏診。
在臨床上的慣性思維究竟是什麽?
如小張醫生之前這樣,思路上沒有按照條條框框去執行,大腦在忙碌狀态中如馬醫生産生惰性行爲,傾向于把病人的疾病歸類于臨床上各種常見病而吝啬于按部就班全面思考,忽略了少數特殊情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