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五章儒家派别的根基
“李清照,如此說來,你也覺得是格物不能與儒學并列?”趙谌盯着一臉認真的李清照,眉頭緊緊蹙起,眼神犀利無比,且隐隐有冷光閃爍。
第一次感受到趙谌這種逼人且帶有冷意目光的李清照本能的心生畏懼,禁不住縮了縮脖子,說話聲音都變得小了一些,音調更是愈發溫吞:“王爺,這其實不是格物之道能不能與儒家并列的問題,而是格物之道有缺項,沒有形成完整的學術派别。”
“所以,本王才讓你李清照來幫忙做此事。”趙谌蹙起的眉頭舒展開來,一臉微笑的給李清照倒酒,然後舉杯感慨。“其實,本王何嘗不知道,儒家已經用上千年時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而且與朝廷體制機制、與統治萬民之法已經融爲一體!
相比儒學,格物之道自然是漏洞很多,沒有自己的理論體系。”
說到這裏的時候,趙谌當即再度自飲一杯,然後一聲歎氣……他當然聽懂了李清照的意思,也知道李清照的爲難之處,同時也對李清照這麽快就能夠看出這其中關鍵之處和難點而欣慰。
李清照見趙谌明白了自己的意思,而且沒有強行逼着自己行事的意思,也是暗自長松了一口氣,略一猶豫,又柔聲道:“王爺,此事不是不能做。”
趙谌精神一振,激動之下,抓住了李清照的肩膀,肅然問道:“你有什麽辦法,快點說出來。”
李清照長這麽大,什麽時候與除趙明誠之外的成年男子有過肌膚之親,若是換成其他男子早就當場翻臉呵斥起來,但是面對金城王,她感覺很無奈,且禁不住心跳加速,俏臉绯紅,聲音猶如蚊音般的低頭說道:“王爺,妾身的辦法就是,讓格物之道成爲儒家的一支。”
趙谌聞言,收回雙手,卻是欣喜若狂,大聲道:“是啊!本王怎麽就沒有想到這個辦法,讓格物之道變成儒家的一支,這樣一來,隻要與裴有文他們主張的學派争儒家主流就是,而有本王大力支持,這事就容易多了。”
李清照強壓下心中的羞意,卻搖頭道:“王爺,這事沒有那麽簡單,本朝一百多年以來,儒家學派不少,但每一個學派後面都有很多名聞天下的大儒窮其一生去研究完善,又有一批弟子門人在朝在野支持,才會被天下讀書人所認同。”
趙谌看着李清照,本想說“你來當格物之派的開派大儒就是”,但話到嘴邊又成了:“眼下大宋最負盛名的儒家學派都是哪幾個?”
李清照如數家珍的立刻說道:“如今大宋最具代表性的有以周敦頤爲代表的“濂學”,以張載爲代表的“關學”,以程颢、程頤爲代表的“洛學”,以王安石爲代表的“荊公新學”、以李觏爲代表的“功利學派”,以邵雍爲代表的“象數學”,以蘇轼爲代表的“蜀學”,以司馬光爲代表的“涑水學”影響最是深厚。”
趙谌眉頭蹙了蹙,想了一下,說道:“裴有文所在聞喜裴氏是程颢、程頤所創洛學門徒。你對此派學說可有研究?”
李清照點頭道:“王爺明鑒,程颢、程頤所創洛學又叫明道學派和理學學派。此派宣稱‘吾學雖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他們把周敦頤的“無極”、“太極”和邵雍的“先天”發展爲“天理”,作爲最高範疇,認爲“理”或“天理”永恒存在,是先于自然和社會而存在的最高原則。
認爲“一陰一陽謂之道(理)”萬事萬物皆出于理,有理則有氣,再由陰陽二氣交感而生萬事萬物。又以爲“天理”在倫理上則體現爲封建的“三綱五常”,主張爲學以“識仁”爲主……”
“好了,不用說得這麽細,你隻要告訴本王,能不能創出一套格物之派完整的理論學說出來吧!”
李清照在趙谌逼人的目光之下,硬着頭皮解釋道:“好讓王爺知道,任何一家儒家派别學說,必須要有兩個能夠說得通的說辭,然後在這兩個說辭的基礎上再完善就容易了。”
趙谌好奇道:“哪兩個說辭?”
李清照道:“一個是天地宇宙萬物的說辭,也就是所謂天理到底是怎麽一回事。
另一個,乃是天理與人之間又是怎麽一個互動關系,人如何取天理。
就比如說,道家說了天理是無,佛家說了天理是空……而裴有文這些理學道學派的大儒,之所以稱之爲理學道學,便是在一力在爲儒學尋求一個屬于自己的天理說法!”
趙谌一臉恍然,淡淡道:“也就是說格物之派如今與其他儒學派别相比,其實就隻是少了一個根基?”
李清照立刻點頭,一臉深以爲然的斬釘截鐵的說道:“王爺明鑒,格物之派的确是少了這兩個支柱形成的根基。”
趙谌道:“不就是一些能夠自圓其說的理論東西,你就說你用多長時間才能總結出格物之派這兩個支柱,弄出一個根基出來吧?”
李清照頓時拍了拍自己略顯寬闊的光潔額頭,有些無語的說道:“王爺,妾身雖然自認爲學識不比那裴有文差了,但是王爺或許不知,任何一個儒家派别的兩個支柱根基都是由不知道多少大儒皓首窮經,數代精英儒者鑽研不停,方才形成的。”
趙谌一臉冷笑道:“就比如理學的那所謂的‘氣’,這在本王看來漏洞百出,可笑之極。”
“王爺!”李清照一臉嚴肅,正色相對,甚至俏臉上有些生氣,聲音都變得尖銳起來,“理學的‘氣’妾身其實也深研過,的确是有些漏洞,不能将世間萬物都解釋清楚。
但是細數上千年以來儒家派别學說,理學的‘氣’已經很不容易了。
而且這是理學十數名大儒數十載辛苦所研所得,王爺若是拿不出比理學兩個支柱根基更能服人的格物根基出來,還是不要口出妄言的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