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千刀萬剮之刑
死有很多種,何栗、孫傅、馮澥、耿南仲四人其實已經知道自己必死無疑,已經做好了死的準備,甚至已經好幾次想要自殺,但都被阻止了。
所以說,即使對于已經做好死的準備的人,怎麽樣個死法,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他們非常在乎的事情。
死在戰場上豪邁着喊着“本相公一切爲了大宋、爲了萬民百姓、爲了朝廷社稷”,然後模仿忠良豪邁而又潇灑的自刎死去,這種死法當然最好。
即使被趙谌安排人一刀砍了腦袋,或者毒死、吊死、燒死也行,可千刀萬剮這處隻存在于傳說中的酷刑會落在自己身上,何栗、孫傅、馮澥、耿南仲四人之前打死都沒有想過。
他們現在當然很想立刻死去,也有足夠的勇氣自殺,可問題是他們現在連死的權力或者說能力都沒有了,隻能在這一種堪稱是世間最凄慘的狀況中死去。
趙谌當然不是變态,也沒有特殊的嗜好,而且他還在趕時間,已經做好了帶大批人前往西北自己封地蘭州的準備。
可問題是不用世間最殘酷的刑罰,隻是将這四個宰相的腦袋砍了,難以對後面的宰相和文官們起到震懾作用。
畢竟,他要去封地了,後面再想對這些文官勳貴們起到威懾作用就很難了。
反過來說,若是将這四個奸相千刀萬剮之後,能夠讓朝廷的文臣再面對女真人時變得強硬一些,不再一味的求和投降,束縛軍隊,影響軍隊戰力和将士戰鬥熱情,那又算得了什麽。
隻是,讓一個人受刑一千刀而不死,這可是一個技術活,而且是一個難度非常大的技術活。
對于如何順利完成這個任務,趙谌一度很頭疼,最後是小詩主動請纓,給趙谌推薦了四個人,再加上趙谌讓傷兵醫院的院長徐長生以千年老參爲主料,提前配備了吊命大補燙,趙谌才有了順利完成這件事情的底氣。
……
……
春風拂面,汴京城北門外,每年這個時候護城河邊的柳樹已經一片綠意,但如今卻光秃秃的。
柳樹早已在去年便被女真人全部砍了,甚至樹樁都被兩次攻城戰都燒沒了,看起來其實頗爲慘淡,與今天這場盛大的行刑儀式倒是頗爲契合。
北城門外,已經搭設了一個高足有兩丈,長寬有十五丈的寬闊高台。
高台正中深處,有精心搭設的坐塌,趙谌帶着麾下周成武、吳志飛、馮金光、劉廣平、張伯奮、張仲熊、張紅玉坐在這裏。
原開封府尹,如今已經被宋欽宗欽定爲宰相的白長蘇被趙谌特意派人請來,神色複雜的坐在趙谌的身邊。
這次護送宋欽宗回來的幾路地方人馬中,包含前幾天黃河邊與金兵一戰時,表現最爲出彩的磁州知州宗澤,他主動請纓帶領兩萬人馬在台下維持秩序。
因爲高台四周足足聚攏了二三十萬人,而且人數還在不斷的增加,要知道汴京城足足有一百多萬人,更何況汴京城周邊也有不少人聽聞消息,不斷趕來。
當然其中肯定有朝廷衆文官、勳貴們派來的人,乃至宋欽宗也派了人過來,甚至趙谌隐隐感覺郭京也隐藏在這人群之中,暗中觀看這今天這場盛事。
此時,這近三十萬百姓穿着顔色不一樣的服飾,帶着貴賤不同的氣味,心中或興奮,或刺激,或好奇,或害怕的向主台彙聚而來,而且人群越聚越多,密密麻麻的,有如螞蟻一般,讓白長蘇和帶人維持秩序的宗澤看了心驚不已。
他們是文官,甚至是這年頭文官裏面少見能做事、敢做事的有爲之士,但他們從未想過,更從未見過,這麽多的百姓聚攏在一起,若是鬧事,後果不堪設想。
或者說他們一直将百姓看成是自己‘敵人’,所以心中莫名的心生懼意。
這些天,随着李師師安排人在暗中大肆宣傳四位宰相的罪惡,京中百姓已經将這四人恨之入骨,事實上也的确有不少直接或者間接被這四人或者他們的親族、黨羽迫害過的百姓,特意前來觀看仇人慘死的一幕。
當然,一些有親人朋友死在女真人手中的百姓,也将這四位奸相當成了仇人。
而另外還有一部分人,卻是來看熱鬧的,畢竟自古以來,對于人類來說,隻要刀尖不是落在自己的身上,總是有看熱鬧的興趣,尤其是看着昔日高高在上的人跌入地獄,會讓不少人莫名的感覺興奮和舒爽。
另外,在一些文官和勳貴的有意無意推動之下,太子趙谌這些天也有不少事迹在京中内外百姓之間流傳。
比如殺死太上皇大逆不道,殺死一千多勳貴和官員、殺死一百多名書生和百姓心狠手辣,甚至張叔夜下令殺死當時女真人驅趕來攻城的七千多百姓的事也被砸在了趙谌身上,甚至這七千人變成了七萬人。
在後世見過太多網絡暴力的趙谌,深知衆口铄金、不管什麽年代,個人名聲還是非常重要的,他在第一時間親自籌劃指揮,調動李師師的聞香教龐大人手爲主力,發動了一場輿論戰。
最後輿論戰的結果便是,太子趙谌在百姓心中的确是心狠手辣、殺人如麻,但太子神通廣大、嫉惡如仇、剛正不阿、力挽狂瀾。
再加上将要組織的千刀萬剮之刑又是太子一手籌劃組織。
總之,太子趙谌如今在民間的形象固然有毒和狠的一面,但更多的則是神秘和剛正的一面。
而且,因爲趙谌的功績被徹底傳開,雖然殺了不少人,甚至被傳的有七萬多百姓,但這也是爲了保護京城不被攻破,如今京城有不少百姓不知不覺中對趙谌多了一種尊崇。
但是,畢竟傳言中趙谌親手打死了自己親祖父太上皇。這件事情在一些人眼中,特别是幾乎所有的文人眼中,對太子名聲的诋毀非常嚴重。
總之,如今的趙谌在文官、貴族世家心目中的名聲越來越差,最主要的是文官和勳貴們發現太子的理念和做事與他們利益完全相違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