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仁依舊是那一身白色的魚鱗甲,沒有一點的改觀,唯獨是在白色的披風上,鑲嵌了金絲雲龍紋,算是郝仁大戰無數次唯一的改觀。
郝仁知道明玉珍骁勇,所以用猛将常遇春做扈從武官,另外人選,本來是要選北軍元帥吳六玖。
吳六玖是郝仁的宿衛出身,曾經有過無數次陪同郝仁陣前搭話,不過在如此重要的儀仗下,郝仁必須考慮北地将領、飛山蠻将領們的感受,不能将兩個扈從全部用漢人,更不能讓他們覺得自己對待手下将領雙重标準,所以選擇這個參軍出身的俞通淵,作爲另外一個扈從武官出陣。
明玉珍一身黃金甲,帶着兩名扈從,徑直沖到郝仁的一箭之外,他一勒戰馬,戰馬嘶鳴間,明玉珍厲聲道:“大宋國主,我知道你兵馬遠道而來,需要時間布陣,我已經在陣前與你答過話了,禮節上我明玉珍也算是說得過去了,休要在此處拖延時間,我們各自回去準備厮殺吧!”說罷,明玉珍轉身就要走。
明玉珍說的确實是實情。
宋軍輕裝簡行遠道而來,長途奔襲的士兵及其疲憊,郝仁确實需要時間讓士兵休息和列陣。
宋軍爲了提高行軍速度,希求早日追上明玉珍,将明玉珍進山前殲滅,宋軍的辎重、火炮悉數丢棄在後方,在沒有軍陣列陣完畢時,宋軍很容易被擊潰,就像奔襲的胡大海、常遇春一樣。
而明玉珍的大軍,已經在棧道下修整了一天的時間,士兵精神飽滿,又有營壘作爲掩護,多少彌補了人數略微遜色的劣勢。
一言以蔽之:早決戰,對明玉珍有利,晚決戰,對郝仁有利。
明玉珍非常清楚這些客觀條件,郝仁先到軍陣前,他不露面不和禮數,所以明玉珍說完話,轉身就要走。
“且慢!”郝仁喝阻明玉珍,反問道:“難道大夏國主有十足的信心,一共一戰擊敗我軍嗎?”
“呵呵!”明玉珍輕蔑的冷笑道:“打敗有如何?打不敗有如何?大宋軍已經打到我的家門口,勝負都必然要有一戰!”
“大家都是義軍,我本不想挑起紛争,畢竟蒙元未滅。奈何陳友諒素有囊括四海之意,趁我在北地對陣察汗帖木兒時,偷襲我方安慶,掣肘我軍北伐中原,宋軍無奈,被迫反擊,乃是爲日後北伐計。宋與夏本是井水不犯河水,宋與漢的矛盾,本不牽扯大夏,奈何大夏出兵屯駐黃石關,阻撓我軍滅漢,是你大夏的明玉珍,挑起了宋與夏的矛盾!”郝仁連珠炮一般,将宋與夏的戰争的罪責,推給了明玉珍。
明玉珍自然不肯背這個黑鍋,反駁道:“陳友諒殺我舊主,我本與他勢不兩立,可惜陳友諒已經死了,難道大宋國主還畏懼陳善兒一個幼子,他能威脅你的後方安全嗎?我曾将三次下書與你,希求平息漢宋的矛盾,可是你置若罔聞,大舉西侵,并吞我在黃石關的十萬大軍,要說挑起宋夏戰争的始作俑者,是你郝仁!”
兩強不并立,一山難容二虎,宋與漢、夏的矛盾,自天完、龍鳳時起,兩家矛盾兵已經不可調和,漢與宋的矛盾,龍鳳、天完矛盾的延續,也是兩強不能并立的客觀事實,無論最後那一方發展強大,誰都不能容留其他勢力的存在,必然要并吞而後快。
明玉珍的心跟明鏡一般,知道郝仁滅漢後必然要滅他,夏想長久存活下去,必須要保證殘漢的存在,以爲自己的戰略緩沖,既然漢亡,宋與夏的矛盾,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回避的。
郝仁與明玉珍都抛開事情的根本,假裝兩家還有并存的可能性,隻說兩家矛盾的表面想象。
郝仁志在拖延時間,才與明玉珍掰扯道:“天下明教本一家,(明玉珍的大夏廢除一切教派,隻以明教的分支彌勒教爲國教),我大宋北伐西路軍殘部入蜀,你爲何派兵攻伐?”
西路北伐軍戰敗,李武、崔德力竭投降,李喜喜率領支援軍殘部,頭裹青巾,号稱青巾軍,向南撤退到巴蜀,建立小片根據基,後來被明玉珍滅掉了。
“李喜喜殘暴,治軍無方,我是代天滅他!”明玉珍狂妄道。
“難道你在蜀地廢除儒、道、佛,而獨尊彌勒教,将兩萬四千戶百姓作爲奴隸,難道不是殘暴嗎?”郝仁聽見身後的号角嗚咽,知道自己已經成功的脫住了明玉珍,軍陣已經列陣完畢,又道:“倘若你能納土歸降,将巴蜀之地納入大宋版圖,可免去手下士卒無謂的妄死,我也可以與你共享榮華,永不相棄!”
“哈哈!”明玉珍揚天大笑道:“大夏之地,乃是明王指定的光明之所,隻有心向明王,才能永生安樂!兩萬四千戶奴隸,是因爲他們并非漢人,昔日他們奴役我們的,我要加倍的償還回來,沒有将他們全部殺掉或者驅逐,已經算是我的仁慈!”
“郝仁你也出身明教,據我所知,你也是明教的堂主,而你卻抛棄了明教,重儒、重佛、重道,甚至‘也裏可溫’(傳教士)也入幕你的官制,唯獨光明使者被你無情的抛棄,你就是明教的叛徒。”
“你也是漢人,而你卻不驅逐侵占我們土地的色目人,反而重用色目人,據我所知,你手下的高級将領,差不多有半數是色目人。你這個明教的叛徒、漢人的叛徒,我今日不擊敗你,便是老天不長眼睛!”
明玉珍連珠炮一般,用狹隘的思維,把郝仁批判成天人共怒的叛徒,郝仁都驚呆了!
明教,就是魔教,向來蠱惑百姓造反,蒙昧愚昧,宣揚喝符水刀槍不入,以血肉之軀能夠抵擋洋槍洋炮雲雲。自明教傳入,對華夏的禍害上千年。
郝仁有後世的思維,更是無神論者,他若是相信這東西,把明教奉爲神靈,那他才是倒行逆施,才是大傻叉。
(未完待續。)手機用戶請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