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瀛天婦羅怎麽來的?也傳自中國嗎?”單簡問道。
處理好的大蝦均勻裹上面糊,早乙女哲哉用長長的筷子夾大蝦,輕輕抖動,抖掉多餘的面糊。
“這個我知道,我來替大師回答吧。”井田次郎頓了頓,組織一下自己的語言。
“東瀛的很多料理都傳自中華,比如拉面、唐果子等。但這個天婦羅不是。天婦羅是葡萄牙商船帶來日本的舶來食物,詞源乃是葡萄牙語“Temporo”,“烹調”的意思。基督教齋戒期間,葡萄牙水手們不能吃肉,于是用油炸海魚,美味又營養。很少采用“油炸”這一烹饪方式。東瀛老百姓發現了美食新大陸,天婦羅漸漸成爲最受歡迎的平民食物之一。”
“我發現你們中國人對天婦羅不是那麽熱衷。專門來我店裏吃天婦羅的中國客人并不多。可能因爲中國油炸的食物很多吧,中國客人總會覺得,天婦羅就是炸魚嘛,不像壽司,有高級感。”早乙女哲哉接着井田次郎的話說道。
“那是您的店特别難預定好吧。大師,就沒想過開分店嗎?”林蕭說道。
“分店?”早乙女哲哉一臉茫然,搖搖頭:“如果開分店,那我哪忙得過來呢?人又不能分成兩半。”
“好吧,當我沒說。”林蕭聳聳肩膀。
這個時候,鍋中的清油開始起了變化,鍋底有大量的氣泡溢出,淡淡的青煙從油面上升起。
“現在的溫度應該在150度左右,再增加三十度,達到180,那是炸蝦最合适的油溫。”劉芒也一直盯着早乙女哲哉眼前的那鍋油,心中默默想道。
早乙女哲哉突然凝神,側起耳朵傾聽:“嗯,油溫150度,差不多可以開始炸制了。”
“居然是用耳朵聽的?”劉芒一愣,忍不住脫口而出。
每個廚師都有辨别油溫的方法,有的是用手在油鍋上方感受熱力,有的用眼睛看,還有的會用筷子試一試。但用聽的方式,劉芒還是第一次見。
“嗯,我的确是用耳朵聽的。”聽完井田次郎的翻譯,早乙女哲哉笑了:“一開始我也習慣用眼睛看,可後來視力下降,就不是那麽準确了。後來改用耳朵聽,聽拌漿的聲音,聽油鍋的聲音,聽食材的聲音。這些東西都在和你說話,會告訴你很多信息。”
“有點玄乎吧?”單簡感到有些不可思議,忍不住小聲說道。
“這是真的,用耳朵确實也能做菜。就好比咱們粵地知名的啫啫煲,你聽聲音難道聽不出來食材在沙煲中成熟的狀況嗎?不過啫啫煲的聲音很大,和大師這樣細緻入微的境地根本沒法比。”
等了大概兩分鍾,早乙女哲哉夾起大蝦,迅速的一個個送入油鍋中。
“好精準!”劉芒知道,根據自己的判斷,這個時候的油溫剛好在180度,誤差不會超過五度。
早乙女哲哉手中的炸筷像兩根指揮棒,劃出優美的弧線,如蜻蜓點水一般,充滿奇特的韻感,快速的将大蝦一個個在油鍋中翻面。
“請用吧!”僅僅隻過了那麽二十秒鍾,第一隻大蝦便出鍋了,送到劉芒面前墊着吸油紙的碟子中。
“請等五十秒再入口,讓蝦肉稍微涼一點。”早乙女哲哉提醒道。
“好的。”劉芒仔細觀察着盤中的這隻炸蝦。
大蝦的表面裹着一層金黃的面糊,因爲剛才油鍋中撈出來,蝦肉還發出輕微的‘滋滋’聲。
“居然……居然沒有一點殘油?”劉芒用筷子夾起,頓時大吃一驚。
因爲夾起後,墊在大蝦下方的吸油紙幹幹淨淨,一絲油漬也無。這未免也太恐怖了吧?能做到這樣,對食材,對面衣,對油溫、對時間的把握都要做到百分百的精準,一點差錯也不能有。
劉芒自認目前還辦不到,概應這是堅持一件事情幾十年如一日所得到的成果!
接着,其它的大蝦相繼出鍋,擺放到衆人的餐碟中。
早乙女哲哉送上一碟事先準備好的海鹽:“請依據自己的口味稍微撒點即可。”
劉芒捏了點海鹽,往炸蝦上撒上一些,然後夾起送到嘴邊一口咬下。
脆?鮮?美味?這些詞已經不能形容嘴裏的這口蝦,在薄薄酥皮裏,藏着的是甘甜而有彈性的蝦肉。精确的油溫和面衣,鎖住了蝦肉最鮮活的一瞬,仿佛在人的口腔中重新跳躍起來。
“大師,這種味道,已經超出了炸的範疇了吧。”細細品味完口中的滋味,劉芒輕輕放下筷子,一臉鄭重道。
劉芒的舌頭敏感到能辨别出水質的不同,自然也能辨别出早乙女哲哉這道看似普通的炸蝦,其實蘊藏着另一層東西。
“咦?不愧是中國的廚神!這麽多年來,除了懷樹兄,你是第一個單靠吃,就能吃出天婦羅終極奧義的人!”早乙女哲哉先是一愣,然後贊歎起來。
“什麽奧義?”還沉浸在這口大蝦美味中的衆人回過神,連忙豎起耳朵。
“食物包裹的面糊在放入油鍋後會迅速脫水,産生無數細小的孔洞。熱油便會從這些孔洞中進入,使食物升溫,持續逼出食材中的水分。炸天婦羅的油溫一般都很高,但在食物水分蒸發殆盡之前,天婦羅内部的溫度卻往往不到100度,雖然在油鍋中炸,但卻是一個‘蒸’的狀态。而‘炸’和‘蒸’的完美平衡,就是天婦羅的終極奧義!”
說到這,早乙女哲哉用自己炸蝦的筷子,夾起劉芒盤中還剩下的半隻大蝦。
這半隻蝦被劉芒咬去一半後,可以清晰看到在雪白的蝦肉中,是半透明的芯。
“人的舌頭在45℃左右最敏感,這個蝦芯的溫度,差不多就在45℃。由蘸漿到炸好,不過20秒,多一秒鍾,這種味道就會消失。而想要食材在炸轉變到蒸的狀态,那每一個細節都要做到完美才行。”
在炸中得到蒸的效果?這種觀點讓衆人頓時大開眼界,仿佛廚藝道路上又推開了一扇新的窗戶。
“大師,這次真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