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并不會感激何栗,但也沒心思追究歐陽珣的罪責了,而且得巴望着歐陽千萬沒病死了,得頑強再多活些日子,至少活到能主持大戰再抵抗完遼國的進攻。
何栗以前其實也根本沒意識到遼國對牲畜會如此重視,是歐陽珣點撥了,他才慢慢接受了。
到了此時,确定遼國随時會興更大的兵力打來,裝高人始終不吱聲表态的宰相大佬們也急眼裝不下去了。群臣被何栗鬥懾住了,此時也是出手展現宰相大佬英明與威勢的時候了。老蔡京先發聲了,“陛下,老臣支持歐陽太尉的奏章建議,朝廷不可大意,必須盡早布置好新防禦。”
童貫也站出來了,從軍事角度說事。
“陛下,關于換軍重新布防西北,臣認爲歐陽太尉的決斷是正确的。此次參戰西北的禁軍能奮勇爲國打一場,沒不負責任的一戰即潰,這着實難得,臣承認這有點出乎臣意料,大軍歸來後,朝廷必須積極公平重賞,以慰其功,以收軍心,讓将士們感覺自己英勇爲國是值得的,從此成爲朝廷真正可用的震國精銳。換他們回來的不可說原因是,不能越是忠勇爲國的卻越是得吃苦受難頂災犧牲掉,不肯忠勇爲國的反而不用上前線拼命,反而能平安舒服待在京城享樂。”
參戰将士可不是以前的兵,說是全是心思難定危險之極的歹徒王八蛋也不爲過。朝廷若是敢讓他們越是肯戰卻越是得打仗死掉,這些兇惡家夥們隻怕會立馬生了逆心,由衛國轉瞬變成逆賊,一怒集體堅定叛逃田虎,甚至幹脆自立成爲一股強大新反賊,這不是不可能的,不得不防。
“歐陽珣無疑深通人心,太了解當前軍隊的可怕缺點,果斷讓打了勝仗的功臣部隊回京受賞休整享受才是真正爲國考慮。在這一點上,大家不要誤解了歐陽珣。”
童貫如此一說,衆臣,包括皇帝趙桓都不禁又一驚:好懸把剛打出來戰鬥力與作戰經驗的這八萬參戰禁軍激怒成了反賊大害。
若是這股兵力一怒反了,不論是自立,還是投靠了田虎,宋國在外有遼國外患,内有諸路反王之憂,西軍五路到底是什麽心态也莫測的情況下,大宋可真沒任何希望了,徹底沒救了。隻這一點忌憚,也必須立即把參戰部隊調回來安撫好。幸虧朝廷還有童貫這樣的知兵明白人能看透.....
童貫享受着滿殿人的敬重目光,心中得意,又賣弄說:“必須換兵戰還有個理由。如今的京畿禁軍主體從沒打過仗,嚴重缺乏實戰曆練。光靠整天練兵是練不出真正堪用的兵的,戰場打出來的兵才是真正的兵。此次抗遼也是個機會。把京兵調出去實戰。已經打過的兵已脫胎換骨,有了真正戰鬥力,不是過去的樣子貨了,換回京城更能加強京畿自衛實力。接着把其它未參戰的兵換上去接着打。京畿軍隊全經曆了實戰曆練形成的兵,才是朝廷可依仗的真正頂用的震國軍。”
這說法,衆臣思索着,紛紛大爲點頭贊同。
而原本,從趙佶父子到太多文武衆臣可不是這麽認爲的。
之前也不是沒聰明有見識的人往調兵輪戰練出實戰兵這方面想過,而是決不肯那麽幹。
在皇家與太多大臣心裏,那些吸收自京城黑幫骨幹、地方軍精銳等國難叛逃潮時形成的兵,全是不忠無義不可靠的壞蛋,危險分子,隻是朝廷無兵可用,又得安撫好這些數量龐大、個人武力強悍、膽子也大、能打敢殺的家夥變成朝廷可利用的兵力,才大度收編爲待遇最高的禁軍和邊軍,對這樣的兵,他們始終認爲是不可靠的,極擔心成爲身邊的隐患,盡管一再把桀骜不馴太危險的家夥剔除踢到邊關,如今剩下的人可稱是被收買得比較老實聽話的,他們也仍然從不敢信任,因此,此次不得不調京軍西北參戰時,朝廷刻意專門把這些人派出去打仗,利用和消耗。
叛逃潮前就存在的原禁軍,盡管全是沒(資格)随着叛逃潮趁機逃走海盜國的軍痞壞兵,卻在他們心中是最可靠的,客觀上,這些老兵久居京城,不少的在京有家有爹娘或妻兒家屬牽挂,爲家眷也得忠誠朝廷奮勇守京,被專門留在京畿用于防衛。
有這些老京兵鎮守京城,朝廷才放心點。
現在卻是形勢不同了。
遼國威脅仍在,而且威脅更大了,宋國這又必須換兵接着防範,認爲可靠的老禁軍就不得不放出去。
好在,本以爲根本不堪用的壞蛋新軍竟然表現出色,證明還是對朝廷有一定忠心的,肯賣命打仗,那麽調回來重賞,好好安撫拉攏,進一步收其心,由這些練出戰鬥力的兵承擔京城防衛還是比較可以放心的,不比老兵差。如此就可以放心地把老兵換上去也利用着接受實戰曆練。
有童貫解釋清了必須換軍再戰的理由,朝廷也高度重視起來,衆臣也不雞雞歪歪了。童貫所爲也是間接把衆臣死咬着追究歐陽珣的第三條大罪也擺脫了。
他這麽做可不是同情歐陽珣忠君愛國卻下場太凄慘,他隻是爲自己。
歐陽珣若是不能得朝廷信任,不能再主持抗遼大戰,那麽,他童貫就必須得頂上去。他可不願意去西北遭罪冒險.....
接下來的事就順了。
關于歐陽珣對邊關将領與兵力的調整,朝廷沒有異議,在追究歐陽罪責時,對這些布置原本也沒什麽異議。
都明白,歐陽珣的調派是合理的,堪稱眼下最合理最理想的布置。
比方說,把廣武軍主将張開及中山軍主将王煥二人及副将的軍權收了,全調回京城任用,就正合朝廷心思。
朝廷可是一直很擔心這兩個勇武極能打的邊關老将久居邊關,久掌重兵,功勞太多,威望日高而起了異心,深恐二人會趁國家虛弱無力卻多災多難之際趁機鬧分裂。
朝廷已經有了五路西軍殘部諸侯在鬧心了,可不想再多出幾個軍閥來,尤其是戰鬥力強大的邊軍軍閥。
此次國難,朝廷急需五路西軍作戰經驗豐富的強将支援,卻根本調不動,五路軍全都不知道宋王朝面臨被遼滅國一樣,自始至終都沒對朝廷有任何表示,全都無動于衷,對朝廷是什麽心已經再清晰不過了,清清楚楚的軍閥,根本不在乎宋國存亡,朝廷卻還得養着他們。
歐陽珣把此戰表現出衆又證明了忠勇的幾個大将升官調配到邊關掌重兵,既是獎賞、信任重用,也是爲朝廷消除疑慮擔憂,加強朝廷對邊關的控制,加強維護國家統一與安定。
衆臣之前群起攻擊歐陽珣,并不真是懷疑其爲國忠心,隻是内鬥,迎合趙佶父子陰暗心思,踩歐陽從中取利而已,隻是習慣的朝争行爲。與事實到底如何無關,于國家有利無利也無關。
但,對新任的邊關大将,朝廷自然也習慣的不敢放心,習慣地派遣“熟讀孔孟,明事理懂大道,重操守氣節,比武夫有能力”的文官去當一把手掌權,與宦官監軍團共同牽制操控丘八武夫。
朝廷緊急磋商後迅速做出了決定,調曾懋去代州爲節度使。調莫俦爲中山軍節度使。調蔡楙爲真定知府。調盧宗原爲趙州知州。這四人自然都是趙佶父子信任的所謂忠君能臣。
至于堅持勇于當朝争先鋒的王次翁,趙桓極懷疑這家夥是私通遼國的奸賊,雖然到了沒甯殺錯不放過地尋罪殺掉,但也把王次翁的官皮扒了,貶爲平民,當場趕出朝堂,既是警告其它朝臣少玩内讧不幹人事專害國,也算是對獨自堅持愛國忠君勇于任事的何栗的一種認可和安慰。
但王次翁這種陰險心計極高的天生狗頭軍師人才,在亡國滅族的亂世來臨之際自然不會丢了官,沒權耍了,就會沉淪下去淪落爲餓死凍死路死的野狗那麽凄慘,他很快搖身變成了蔡京的幕僚,成功獲取了蔡京的信任和重用,依仗蔡京的相權又得了勢了,活得更陰險猖狂,禍害更大。
他還是走上了曆史上的老路,攀附相權,隻是由攀附南宋秦桧,變成攀附北宋權相,雖然不能當官了卻發迹更早,狗頭軍師這活似乎是他的宿命。
其實是,他是天生的害人超級人才,隻适合幹這個。在權力陰謀傳統與底蘊太深厚的中國從來不缺乏這種狗頭軍師人才。每當亡國時,中國總會湧現這種心計令人震驚的超級禍害大才。
另一邊。
參戰回京的部隊返回極快,此時已經離開山西進入河南境内了,不日就能回京接任鎮守。防守京畿的軍力不會露出空虛期,朝廷又極擔心西北防禦布置遲緩,也趕緊把要換上的兵派出去.....
朝廷把歐陽珣精心訓練和挑選出來的京城騎兵與後備兵視爲震國與保衛京城的最核心最根本力量,這一次同樣是決不肯把這些人與戰馬派出去損耗,全留在身邊守京城,也是威懾制衡返回的打了仗肯定更兇悍了的禁軍步兵的需要。
這次調派出去的仍是京城步兵,八萬,幾乎把京城老禁軍步軍抽調一空,也等于是把高俅和制衡高俅軍權的統領禁軍的勳貴大将們多年積累掌控的心腹部将與兵力全抽幹淨了。
高俅與衆勳貴大将自然極不樂意。
這等于是架空了他們的軍權啊。
但,形勢如此,不得不屈從殘酷現實,隻能贊同,而且得表現得積極點,所有的不滿不樂意隻能壓藏在心裏,否則定會被本就瞧不起他們也本就不滿他們在軍事上的穩固權力地位的以士大夫爲首的衆臣群起诽議質疑爲他們想擁兵自重,是國難當頭卻不肯爲國盡心盡力,怕是有不臣的私心......也必被趙佶父子高度警惕嚴重懷疑.....那後果怕是不但心腹兵力照樣得沒了,官位軍權地位也沒了,隻挂個空名大臣,從此沒了富貴保障,甚至腦袋随時也會沒了。
趙佶父子如今完全是驚弓之鳥,疑心奇重,誰也不信,一有懷疑就會立即動手清除,再無往日的仁慈大度和遲緩。衆臣也極度相互猜忌,都在懷疑别人有異心甚至是暗中投靠外國的叛徒會危及自己的富貴,格外警惕,又都想染指軍權或大權,對有懷疑的人下手也就格外兇殘果斷。
所以,統領禁軍的高俅與勳貴們在江山危急格外得到朝廷重視而得意的同時,小日子也格外緊張難過,再不敢象往日那樣随意胡搞,嚴防被人拿到把柄彈劾削掉統兵的地位。
這次調上去參戰的騎兵就不能再從地方上抽調了。
因爲地方上要防範和圍剿田虎、王慶、晁蓋,必須持有相當數量的騎兵實力壓制諸賊趁遼軍入侵之機鬧事。其它地方又已無堪用騎兵可抽調,上一戰已經抽調空了。
這次抵抗遼軍再戰,火藥優勢沒了,更得依賴騎兵争取勝利,騎兵布防西北更缺不得,朝廷無法,隻得咬牙忍痛把鎮守京畿四壁的次等禁軍騎兵各抽調五千人馬,湊成兩萬騎。共十萬禁軍急赴山西。
朝廷希望這十萬比較忠誠可靠的老禁軍,加上歐陽珣已抽調到西北的河北東路邊軍與大名府軍,共計十五萬新人馬,與原鎮守西北各處的邊軍等兵力能共同抗住遼軍再次南侵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