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作爲新軍根基的原邊關近三萬将士,還是被鄭居中诓騙出滄州城抓了強押去編進邊軍的七萬多來滄州城爲非作歹趁火打劫的掏金“冒險家’們,當聽說了滄北巨變後第一心思是也想和滄北軍一樣叛逃海盜,可自知海盜不會要他們;
想叛逃遼國吧,
此時的遼國可不象以前那樣對大宋自大自信,雖然照樣會熱烈歡迎宋降軍,以此瓦解漢人的心削弱大宋勢力,但卻絕不敢象以前那樣收編宋降軍甚至重用。遼國早沒了往日能吸引降軍忠心和能拿捏控制一切的底氣。
遼國被北邊的金軍打得,被南邊的宋軍隐隐約約逼壓的,幽州遼軍雖然還沒象北前線面對魔鬼金軍的兵那樣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程度,還不是驚弓之鳥,但也絕不敢收用數萬這麽大規模的宋降軍,以防隐患内變,
抓了來投的河間府軍隻會解除武裝打成奴隸迅速分散各地,讓這些宋兵再無半點自由和尊嚴,隻會象騾馬豬狗一樣耕田放牧修城築寨累死累活勞作到死算完,或者是在需要時,押到北方前線臨時武裝起來當頂住金軍攻勢的炮灰用,死光了算完,連歎惜一聲都不會有。
在客觀上,幽州湧入大量遼東難民,造成生活物資嚴重短缺,夏季搶掠宋國想搞到補充也沒達到預期的收獲,反而損兵折将死傷慘重,戰馬武器損失巨大,而且莫州、霸州以及和滄北相鄰的地區反被海盜和滄北軍反哄搶得損失慘重,堪稱雪上加霜,此時食物正緊缺得要命,就算想收用和善待來降宋軍也沒那個能力,根本就供應不起猛增兵力的數萬張嘴。
河間府邊軍即使不懂什麽大道理,可了解幽州窘境,也知道若是投靠了去,不被防賊一樣殺死也會被餓死折磨光,哪還敢起了心思叛投遼國。
再說了,遼國如今是老太太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傻子才會屈身異族當狗,還極可能得逼着去迎戰魔鬼一樣的金軍。
外逃不成,還可以内逃,可以南逃内地避開遼軍兵鋒。但他們也不會逃。
老邊軍夏季之災當時也想跟風舉家投靠殺來的海盜來着。
可海盜說了:海盜帝國的臣民都是對内善良團結勤勞老實,至少遵紀守法不欺壓良善的,生性兇惡不要緊,但都是對外對敵人使的。你們這些人性子兇惡,卻空有勇武,對内無善,對外該惡該狠卻溫順起來,勁全使反了,隻會禍害同族。你們是什麽?是垃圾,是人渣,是害蟲,是漢人的恥辱。收你們做什麽?當敗壞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美好帝國的社會隐患禍害毒瘤嗎?想帶家人投帝國求新路過上夢想也想不到的生活?那就拿出你們的戰績證明你們洗心革面成果和價值。
其實,那些糜爛不堪的将士,尤其是邊将,當時都被海盜破城破寨後挑出來無情誅殺了,剩下的不要的卻也沒殺的,雖然都是貪腐無良殺才,卻也還知道忠勇報國,是敢勇敢抗擊遼寇的。
這些人被罵,羞愧的同時也感到有些委屈和憤怒:俺們也算是英勇保家衛國的好漢,沒有海盜說的那麽不堪嘛。
關鍵是,見識了海盜的先進恐怖戰力,他們已經本能預感到了大宋的滅亡前景,指望着以後表現好點,讓自己和家人能有機會獲得投靠海盜帝國的資格,至少是在絕望時能有個退路。
所以,他們想堅守着大宋邊關證明自己,輕易不會跑。
而強編的‘冒險家”新軍是各種各樣的社會歹徒,是真正的社會渣子,對大宋對本民族既無忠心也無英勇,全是唯利是圖的自私無良無恥之輩,但品質再不堪,此時他們也輕易不敢逃。
全都臉上蓋着特别标記的充軍邊關金印,太醒目好認了,難以掩藏,敢私自逃走,無論到哪裏被抓住都是立即處死。
南逃混充不了良民找地生活,也就絕了最想過的安逸存身之路。
當然,本就是不法歹徒,還可以逃走當強盜,正符合他們本質。
憑人多勢衆,又接受了不短時間的邊關嚴酷軍事訓練,通一些最基本的軍武陣戰之能,群體起事,一哄卷了武器逃走,怎麽也能找地建山寨,過過山大王的自在逍遙日子,或者幹脆叛逃到田虎、王慶這樣的反王那裏謀個前途。
但他們也不去真那麽做。
原因也很簡單。
當強盜,時時面臨官府圍剿,沒安生日子過。
投田虎等反王,更得時時準備上戰場攻奪大宋州府或抵禦圍剿。
最主要是,聽說夏季之災中,田虎王慶那強征的兵士和轄區百姓趁機逃走太多,從人力到物力财力都損失慘重,勢力大損,雖然部下将領仍然忠心追随,無人叛逃,可稱人才濟濟,卻不但沒能趁大宋陷入災難無力維持之機擴大地盤和戰果,反而兵力不濟,錢糧後繼困難,守不住既占州府,支撐不住不得不放棄了幾個占領區收縮兵力後退固守武威等老巢。
這說明了不得人心就是不得人心,雄狂一時卻難得天下,猖狂一場終歸怕是要滅亡的,早一天晚一天而已。
相比之下,還是當正統大義在握的官兵好。
反正,當強盜要打仗,跟着反王也是必然要當兵打仗,當邊軍也是打仗,都是打仗的命,那還逃走幹什麽?
不如就當朝廷的邊軍,爲國打仗好了。
至少,遼寇隻會在夏秋收後才會打來搶掠,這兩季點也不一定就會打來,打來也一般不會直接攻擊宋軍駐紮的城池營寨。遼寇屠殺搶掠的是百姓。當邊軍不用時時面臨打仗,沒有強盜反賊那樣的時時生命危險,總還能安穩睡個好覺。
再說了,邊關将領和同營老軍也約束看管得緊,把武器都沒收了,嚴控在營房中,不允許他們一哄叛逃。
新老雙方的人區分明顯。新軍想叛逃也沒滄北軍那麽容易。
歹徒新軍就是在老軍手中操練出來的,人數即使是老軍的兩倍也沒信心反叛時對付得了這些老邊軍。
他們是從全國各地來滄州掏金的’冒險家”,但欺負良善私下圖财害命有膽子,和邊軍兇悍丘八争鋒就不敢冒險了。
實際上,這十萬高陽關路邊軍新老都心照不宣,正處在一種很微妙的狀态。
心理微妙,态勢也微妙,就是在暫時等一等觀望着形勢。
他們無論老軍新軍都在觀望朝廷會怎麽應對高陽關路這場危機,确切的說就是在隻看朝廷會怎麽對待趙公廉。
若是朝廷幡然悔悟,重新寵信和重用這位侯爺,那這十萬大軍就會繼續守邊老實還當大宋的将士。
因爲他們清楚:
隻要趙公廉重新執掌河北軍權,至少高陽關路的百姓又有了指望,動蕩的民心就會恢複大緻安定;滄北散亂的軍心就會頃刻恢複,追随趙公廉會更緊更有信心更自豪也更忠心,受挫的士氣不但不會跌反而會暴漲。
這些滄北将士不肯跟風叛逃就是對他們的大帥還有信心,相信大帥還會回來領導他們,就是在耐着性子等待這一天。大帥真不回來了,将士心死了,隻怕也随即大舉叛逃。但真盼到了大帥回歸,将士們怎麽會不歡欣鼓舞士氣大振?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這些人若是敢反叛,就必定會被趙公廉揮軍迅速擊垮并追殺殲滅掉。要收拾他們,趙公廉隻怕都不需要朝廷調動其他軍隊參戰,朝廷隻配合圍堵就行,趙公廉隻抽調滄北剩下的兵力中的一萬軍甚至更少怕就能做到。
滄北軍的骁勇善戰之名如今已經超越了威名赫赫很久的西軍。
遼軍都畏懼不敢輕犯,何況是大宋這些河北爛軍。
兇悍強大驕狂如海盜在這次夏季大攻掠中勢如破竹,氣勢如虹,沒有敵手,可不也沒敢跑去搶掠滄北和那的邊軍交鋒?
高陽關路新軍不敢輕易叛逃當強盜,也是害怕趙公廉又起複得用而統軍追剿他們山寨。
反過來說,
若是朝廷一意孤行想就此弄死趙公廉,那宋王朝也沒指望了,有西軍支撐一時怕也沒戲多唱了。他們這些邊軍,海盜不稀得要,當強盜當田虎等反賊也沒什麽前途,那趁機奮勇解救趙公廉,擁戴文成侯造反也是條光明出路。
反正看海盜雖強,卻隻顧搶人口錢财物資,對大陸領土卻沒興趣,怕是隻願意在海外立國快活,不會占領大宋。沒了這股強敵争搶領土,那麽以文成侯的能力和威望,一豎起反旗,要自立爲王,怕是立馬風雲景從,取代宋室怕沒多難。
那就好了。
這不出路就有了?有從龍之功,富貴不也可期了?這不就什麽都解決了?
海盜鄙視嫌棄我們,不要我們?
哼,老子有更好的主子和前途,還不稀得去未知的海外讨難測的生活呢。
你别管這些無知又缺少政治智慧的邊軍大老粗分析形勢琢磨的事是不是合理,别管他們有多麽浮淺幼稚,總之它目前就是處在這麽一股微妙狀态中。
這種微妙很容易被打破,随時可能會打破。
一破了,那時就是無法收拾的大災難。
宿元景就是察覺了這種微妙才驚恐不已,生怕朝廷看不清形勢,黑心任性就勢收拾滄趙家族導緻大禍暴發大宋完蛋。
他也是在京城爲高官享受舒服慣了的,
驟然調到河間府,面對邊關空前的危機兇險,可謂時時刻刻擔驚受怕,日子過得日夜提心吊膽,爲了快速扭轉這種局面也是豁出命去努力了,整天撲在治軍,以此上報君恩,下也可保住自家的性命和榮華富貴。
單是爲了自己付出的心血,他也不願意讓朝廷那幫人輕率做決策而輕易毀掉他的付出。
隻是身爲封建官場老油條,他雖然爲人比較正直,爲官也比較清廉想爲,算是個有良知有點能力的君子好官,卻也沒有爲了江山社稷萬民福祉付出一切的胸襟志向和膽略。
說到底他就是個官場最常見的見風使舵圓滑官蟲老好人,而且是高手,若不然也不能在黑暗官場中混上太尉高職,也不會在曆史上沒混出什麽大名聲,在抗金大業上更是什麽功績也不見。
說他是個無爲政良知和原則的牆頭草,那不至于。
他還是有自己的行事底線和堅持的,但也僅此而已。他所爲一切首先都是爲自家的富貴安穩。
當初在金殿上幫着趙公廉維護弟弟而敢硬怼副宰相王黼等一幹官員,一部分是出于正直,看不慣王黼這個金發異族得勢小人的張狂,但最主要是趙公廉是寵臣,是最當紅的辣子雞,皇帝那時比親兒子還寵護着趙公廉,就信這個小年輕,怎麽看怎麽順眼,而且政務上也需要趙公廉這個奇才幫着處理數不清的奏折,如此當皇帝就能脫離那些煩惱操心,輕松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就是勢大如蔡京也絕搬不倒趙公廉,連招惹都不會輕易幹。梁師成這樣的隻配俯首帖耳當趙公廉的跟班。事實又是趙老二有理,那麽幫趙公廉既不會有災禍,又能打擊一下朝中得勢小人,更能讓皇帝歡心如意,順便還結個善緣,能從趙公廉這得到助力,好處實在太多,所以就挺身而出了一把。
如今到了這關頭,他又要幫趙公廉一把,卻是逼不得以。
不幫,隻怕他先得死在亂軍叛亂中。
不死在亂軍中,怕也會被朝廷追究責任充軍流配,官是做不成了。
而幫了,趙公廉少了危險,不會被追随的軍民擁戴着被局勢逼迫着願意不願意都得悍然造反,若能回心轉意又起複得朝廷重用,繼續坐鎮滄北,風雲激蕩的河北就會安定下來,他這個高陽關路總指揮也沒事了,還能保江山社稷建大功,讓朝廷度過危機,讓皇帝了解河北詳情後也會驚吸一口氣在後怕中感念他的有爲,大大有利于仕途前程,何樂而不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