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正是趙嶽和劉通、溫家兄弟以及雕龍、繡虎二小将。
如此急奔向龍口縣,是滄趙設在龍口的煤礦出了大事,眼下正處在重兵圍困中,礦場主城随時有覆滅的危險。
自打下高麗半島,滄趙集團就開始着手撤離大宋,把在大宋内陸各地設立的各種礦場先關閉抛棄了,人員設備全部移走。
這些礦場不是鐵礦、銅礦、金銀礦等官方禁止私人開采的傳統礦産,都是宋人不知其價值和用途也不會利用的,比如稀土石墨。開采出來的礦産也不在大宋精加工,隻是經過初步篩選提煉剔除石頭等廢物便于有效運輸,當原料輾轉運到海外冶煉。
在當地宋人,包括官府眼裏,這些礦産不過是些無用的爛泥石頭,用于鋪地肥田則害地顆粒無收,用于築城鋪路都不稀得用,都不知道滄趙要這些廢物甚至是有害的東西做什麽用。這些礦産有什麽值得滄趙花人力物力财力開采?
對于能謀利的東西,貪官污吏們自然倍有興趣和積極性,打着維護朝廷礦産利益等各種旗号,紛紛暗中找過匠作監高明匠人咨詢過研究過這些礦産的用途,但這些隻懂些傳統礦産知識的大宋匠人能看出能研究出什麽?
搞來搞去自然一無所獲。
貪官們自然不死心,既爲謀利,也爲窺探滄趙用礦産謀利的秘密,又想方設法用收買等手段想從礦場的人嘴裏騙問出真相。
可礦場一般人同樣對此一無所知。
他們隻是按和傳統開采和初步篩選手段差不多的方式悶頭幹活拿錢而已,想出賣也說不出有用的東西。
況且,爲什麽要出賣礦場的秘密?
想加入礦場,哪怕隻是當個出苦力的一線工人也不是你有兩膀子力氣或有一些采礦技術就能加入的。
滄趙家和别的家族用人不一樣。
能經過層層審核獲準加入并得到認可的家庭,和滄趙就不僅僅是雇傭和被雇傭的關系。隻要你不觸犯滄趙的原則底線,簡單地說就是不背叛、肯幹,滄趙就會把你家甚至你整個家族視爲滄趙一員,不但給予通常上的維護照顧,讓你家不受官府盤剝不受地痞豪強欺壓敲詐,還會管你一輩子,勞有公平所得,不虐待你欺負你,工作順心,兒女會得到免費照顧教育和工作出路安排,有病會得到集體幫助治療,不再是你一家獨抗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災難,即使這裏沒活了沒用了,别的雇主通常解散開除了之,滄趙則轉走你家甚至家族,白養着你家,再重新安排别的适合你家的事………
這種待遇對普通人來說意味着穩定、尊嚴、無憂、幸福,更意味着家庭長遠的出路前途保障。遠不是靠出賣滄趙突然得到一大筆錢财的好處能相比的。
社會低層的人更重視的是穩定保障。根基深厚的人才會總想着飛黃騰達爬到更高階層。
在當今大宋社會動蕩人心險惡的社會環境下,沒根沒靠的普通人一夜暴富,那不是福,而通常意味着災難将臨,有命得财,卻難有命安然享受。隻地痞惡霸盯着就能搞得你家破人亡。
現代普通人家驟然中了巨額大獎還得趕緊秘密搬家隐藏蹤迹唯恐被黑幫盯上呢,何況是在腐朽的大宋。
升鬥小民有小民的生存智慧,身爲最直接承受社會改變壓力的群體,對生存有更清醒更現實的認識。
能入選爲滄趙工人的,在滄趙管理人員有意教育洗腦下,都清楚自己應該怎樣站隊,懂得維護滄趙就是保障自己,能管住心。當然,總難免有個别見錢眼開的自私貨願意出賣滄趙換錢脫離勞苦過夢想的揮霍生活,卻不懂什麽,賣不了,而且下場凄慘,作了反面典型,當了儆猴的那隻雞,隻讓其他人更認清付不起背叛的代價。
至于知曉點礦産秘密的極少數礦場管理者先不說肯定是滄趙家培養出來的高素質死忠分子,就算有想法也絲毫不敢背叛。他們更知曉滄趙在管理上的厲害。監控網神秘龐大,似乎無處不在。難知哪個人正盯着你。群衆運動下礦上随便一個人都是義務間諜。一有背叛念頭,隻怕還沒真付諸行動,就極可能已經成爲陷阱中的獵物。人間蒸發是輕的,連累整個家族是必然。
這些高素質管理者更有見識,也更注重未來前途。
滄趙帝國必然是不久後的正牌統治者,而且必将雄霸世界,強大到老見識的人不可思議。這個,誰也阻擋不了。
作爲有新知識有帝國新素質和夢想的中高級人才,前途無量,哪個會爲了眼前的一點錢财小利而選擇背叛這種蠢事。他們也不缺錢财,心裏都隻較勁努力工作争表現,希望成爲開國的功臣,爬上更高的管理崗位展示更大的抱負和才能。
滄趙在大宋各地的礦業不屬于禁止的産業,貪官污吏豪強眼紅得心癢癢,卻沒正當理由打壓禁止,也無法獲知礦産的秘密,但這不耽誤各地官府勾結當地土豪甚至黑幫強盜以各種方式變相刁難威脅敲詐勒索。
到如今,随着趙公廉在皇帝心中失寵,貪婪者和居心叵測者看明白了趨勢或得到上面提點指示,越發膽大強橫。
一些有忠君報國好名聲的清官也紛紛上書指責滄趙隻顧用大宋礦産爲自己謀利不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指出,滄趙應該積極主動把如何使用這些礦産的秘方敬獻給朝廷,讓國家從中受益,解決國家面臨的各種困難,如此方不負滄趙的忠君愛國仁慈盛名。更有清官給趙公廉寫信,好心指出趕緊把各種能獲取大利的秘方都獻給朝廷,如此既表達和證明了滄趙的忠君愛國偉大胸懷,更有利于光大滄趙的名望榮耀,也能免除滄趙潛在的危機,是保全家族長久興盛的明智之道,雲雲。
這其實就是變相恐吓威逼。
其真實用意,隻怕隻有這些上書或寫信的清官和與清官密謀的相關人知道。
好人不一定是好官。好官也不一定是好人。自古以來,清官從愛國報國角度強奪私人利益理直氣壯坑人,并間接從中受益升官發财還混得好名聲的屢見不鮮。至于披着清官皮爲自己和親族相關人謀利而坑人的官僚,那更是多得數不勝數。
總之,滄趙的富有和才智讓有人性良知底線的清官和更多的無恥混賬王八蛋官僚全都早看着不順眼了,忍着難受嫉妒眼紅這麽些年,如今滄趙終于開始失勢,他們終于忍不住不約而同地一齊向滄趙伸手了。
各地礦産的生存已經日趨艱難,很多地方,日常正常生産和運輸都難以保證。
在大宋群臣整體打壓的這種惡劣形勢下,随着滄趙整體戰略布局進展,趙嶽哥倆一商量,幹脆撤走,讓當地人瞎玩去。
各地清官、貪官、惡霸們終于成功擠走了滄趙,迫不及待地刮分了礦場,弄人學着開采。
他們很得意,以爲控制了滄趙需要的礦産材料,他們自己用不上,卻能逼迫滄趙不得不高價收購,甚至逼迫滄趙不得不交出秘方讓大家共享。這意味着财源滾滾來,也能換來升官政績。這裏面暗含的好處太多。
都心照不宣地偷着樂。
哪知道,滄趙一撤走就再沒半個人來關注這些礦場和礦産。根本不是貪婪無恥者和清官們幻想的滄趙是在較勁逼他們降價讓步再收購。滄趙更沒有交出秘方,對清官們繼續上書建議皇帝對滄趙施壓或好心寫信委婉勸告都統統不理睬。
後世的人知道,控制了資源源頭就控制了市場。
但壟斷行業同樣能左右資源控制市場。這個,無論是清官,還是貪官惡霸們都不太懂。
滄趙相關企業用着手頭積累的資源,并暫時減少生産和研究消耗,幾年内不再從大宋采購。這讓算計者們抓瞎了。
花了大錢開采的礦産堆積在那越堆越多,卻什麽用也沒有,成了白送都沒人稀得要的垃圾。
這些人除了大罵滄趙太強硬膽大太坑人之外,隻能欲哭無淚地關礦趕人。無論清官貪官都不給工錢。
清官是本地财政實力有限,想足額上繳賦稅保政績,就付不起如此巨大數額的工錢,開礦付出的巨大成本還不知從哪裏補回來呢,官僚們沒從開礦中受益發大财嘗到甜頭,工資和公務費用卻先陷入缺錢支付的境地,令當地官員上下好生發愁。這可是直接關系到當地官僚整體的眼前切身利益,更事關每個人在朝廷眼中的政績能力和仕途前程。
工錢?
嘿,不用說了,顧不得了,官府隻能昧了良心。
當然,他們仍然理直氣壯,仍然覺得自己是愛國愛民的好官。
國家利益至上嘛。
當國家利益和百姓利益産生沖突時,自然得優先維護國家利益。百姓利益得讓步做出犧牲。這很應該。沒什麽不對。
他們也不認爲是自己決策錯誤坑了民。
害民是滄趙家族太自私自利不肯(高價)收購礦工辛辛苦苦開采出來的礦産,也不肯交出使用礦産的秘方,以至礦産全成了廢物。罪過全是滄趙的罪過。欠的工錢應該罰滄趙家賠償并道歉謝罪。皇帝應該施壓懲罰,不能總慣着滄趙。
這些官連坑民惡名都不肯背,全推到滄趙身上,不愧疚自己的坑人行爲,不死心地仍然企圖用皇權硬逼滄趙向他們屈服低頭,不斷上書叫嚣指責滄趙無君無國不忠。
貪官惡霸們則是壓根不想給工錢。
開礦一文沒賺着反賠進去一大筆,他們心痛得要命,一時奈何不得滄趙,隻恨不能把損失從礦工身上撈回來,哪管礦工死活,還管你什麽工錢不工錢。
老實拍拍屁股空手走人已經是你的福氣了。敢鬧事,弄不死你,正好名正言順抓起當免費苦力賺錢貼補回損失。
如此一來就坑害了一大批采礦工人,弄得各相關地怨聲載道。滄趙在愚民中的形象受損。但大宋更失人心。
如今滄趙在大宋的礦業隻剩下海邊的龍口煤礦以及福建的一座沿海煤礦。
不過,福建那座礦從來不在滄趙名下,外人也不知和滄趙有關,如今更控制在海盜之手,當地官府根本不敢招惹。
按計劃,挂名滄趙的龍口礦也要在這次海盜大規模搶掠沿海之際趁機毀滅關閉了,原來最興盛時有礦工四五萬人之巨,主要是南亞等地的戰俘奴隸,北方的戰俘放在大宋可能洩露秘密,全放在海外當苦力。本礦奴隸全部割了舌頭,臉上蓋上礦場标記,當光杆礦工勞作到死完算完。
這些南亞異族礦工和宋人語言不通,不識字不會寫字或者至少不會漢字,說不得寫不得洩露不了秘密,在和熟悉的南方炎熱環境完全不同的北方龍口這種完全陌生也感覺不适應的地方生存,人會本能産生畏懼心,開始時根本不敢逃跑,後來熟悉了當地累得不甘心這樣生存下去想逃,有僥幸逃走的,卻逃不遠就被當地百姓認出來主動抓住押回來。公門中人遇到了更會積極抓送回來。
說白了就是個利益的事。
當地百姓還沒移民走的,也從礦場受益菲淺,無論感激不感激,爲自身利益也盼着礦場好下去。
當地官府也是如此。
以前,因貪婪或奉朝中滄趙的政敵靠山指示敢向礦場下黑手的官僚,紛紛因各種原因倒黴。一度,龍口縣令縣丞等主官換得那個頻繁。在弄不倒滄趙的情況下,身爲當地官僚心裏敵視滄趙可以,但盤算着坑害礦場禍害滄趙隻會自己先受害。
對封建官僚,以滄趙實力想揪誰小辮子,好點的官,也照樣一揪一個準。
有聖人之稱的範仲淹都能被彈劾成篩子狼狽下台,何況是北宋末的這些幾乎沒幾個屁股幹淨的日趨腐爛的官僚。
配合礦場,盡量從中受益才是身爲當地官僚的首要明智選擇。陰謀什麽的都得靠後再說。
造成龍口礦危機的不是朝廷或當地官府,而是突然來自西部的一股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