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王,九弟說的不錯,此事與我們接下來的行動有何關系?”趙有恭也是疑惑的看着趙似,仿佛兩者根本扯不上關系,再說了童貫已經被處斬了,就算不死接下來對付的人也不是他。
趙似笑眯眯地問道:“構兒,我且問你,此次準備行動是否針對高俅?”
趙構沒有否認,肯定的回答:“正是高俅!”
“那我再問你,高俅可好對付?”
趙構、趙有恭二人尴尬不已,趙似此話正中下懷,高俅行事謹慎不說,步步都是計算好,算無遺漏。自從蔡京、童貫等人死後,高俅更是低調許多,一直隐身在幕後,甚少走向台前與趙構等人正面交鋒。
若是出手也必定是假手于人,高俅的罪證雖有卻不足,要想以大宋律例處置,那便是有些牽強附會。高俅能坐上太尉之職,必有過人之處,以他的才能必然逃脫幹系。
貿然行動,不僅打草驚蛇,還讓高俅有所防範,要出手便一擊命中,這是趙構追求的,也是一直在做的。此外,童貫的死,太子趙桓勢力銳減之下,高俅早有打算,将之前所做的事情盡數抹除,要不就是轉嫁于他人身上,置身事外,甚少有證據證明他的罪行。
正因如此,趙構一直未曾行動。現如今,大宋朝廷隻剩下高俅一人,隻要剪除此人,勢必會安穩許多。至于其他人不足爲慮,高俅必須要除去,唯有他死了才能安心。
趙構讓趙有恭着手安排,便是派出山莊的人偷偷地監視高俅的一舉一動。當他回京的那一刻起,這個計劃便已經開始了。不過,高俅實在是老奸巨猾,想要扳倒他談何容易。
雖說趙似沒有與高俅打過交道,不過他卻十分清楚此人的本事,暗中觀察過,的确是大才之人。可惜走錯了路,趙似一直按兵不動,一來是因爲自己隐身幕後,二來這事輪不到他出手。
琥珀山莊的動靜逃不過他的眼睛,趙似知道趙構展開行動了。原本此事也要說與趙構聽得,正好他行動了,那便做個順水人情,也好給予趙構幫助。因爲他也知道時間不多了,唯有立即行動方能扭轉乾坤。
“高俅此人,不是你們二人能夠應付的!”趙似淡淡的說道,“此人有本事成爲權傾朝野,位列三公,卻不願意,甘願做一個太尉。此人城府極深,又奸詐狡猾,以你們的本事還無法對付他。”
趙構問道:“十三叔與他打過交道?”
“隻有數面之緣,還有他的行事風格得知,真正接觸并沒有!”趙似笑道,“或許是因緣巧合,要不是知道他之前所爲,我也以爲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惜他做錯了一件事,正是與你們的行動有關!”
“父王,不要打啞謎了,快點說出來到底是何事!”趙有恭急切地說道。
以前的趙似可不是這樣的,雷厲風行,說話從不轉彎的,有話直說。如今的趙似閑暇下來後,整個人都變了,身上少了許多的戾氣,多了幾分儒雅,仿佛不像是之前那個嗜武成癡的趙似了。
趙似笑眯眯的說道:“你們可知那次出兵攻打西夏還有何人?”
“莫非是高俅?”趙構連忙回道。
“孺子可教也!”趙似狠狠地瞪了一眼趙有恭,歎息一聲,與趙構相比,還是差了點,又有欣慰,道:“不錯,正是高俅!那一次出征,高俅也在随軍之中,而且還是謀士之一。”
“童貫剛愎自用,緻死劉法将軍的事情,高俅要負很大責任。若不是高俅一直鼓吹童貫,讓童貫自信心暴漲,失去了冷靜不說,好大喜功。如果劉法将軍的死是童貫的責任,那麽其他人被童貫安放‘叛國通敵’的罪名,便是高俅的責任,因爲這個主意正是他建議的。”
“童貫擔心跟随劉法将軍的士兵回來後,向皇上奏報他的罪行,正在愁眉苦臉之際,高俅卻是建議,将所有人一并殺了。童貫出行帶着數百名侍衛,故而這些行動都由侍衛出面。”
“不過還是讓有些人逃脫了,童貫便暗中買通殺手,追殺他們。至于,那些侍衛也全部被童貫滅口。”
趙構驚道:“還有此等事情?如何不知?”
“此事非常隐秘,想必童貫自己都不曾知道日後與他同朝爲官,甚至權勢在他之上的高俅正是那日獻策之人。”趙似娓娓道來,“正因如此,我才發現高俅此人城府極深。”
趙構、趙有恭等人不解,他們不明白此事如何得知高俅城府極深,不過是建議,也就是誣陷忠良,殘殺同僚的罪名。不過,趙似又解釋了一番。原來高俅此計策不是真的爲了童貫,而是爲了自己。
當時,童貫深受皇上的寵信,風頭一時無兩,又有龐大的勢力從旁策應。即便是劉法将軍死了,他也可以颠倒黑白,說是劉法将軍中了埋伏才死,而自己卻沒有任何責任,最多也就是被責備幾句。
劉法将軍真的戰死,童貫一時慌了手腳,沒有任何主意了。此時,高俅出面建議他将所有有關人等悉數殺了,并不是真心爲了童貫考慮,這是一個陷阱,要是童貫做了那便是中了圈套。
出乎意料的是,童貫恍惚之間真的聽從高俅的建議,徹底鏟除後患。隻是,這樣一來就落下把柄,而且還是重罪。如果高俅拿起此罪證彈劾童貫,那就真的必死無疑了。
那個時候,高俅用的是化名,就算是本來面目,這些年過去了,蓄了胡須與之前的模樣大不相同。即便是站在童貫面前,與他面對面都不見得識得,而高俅做完這些事後便溜之大吉,消失無蹤。
高俅如此做的原因隻有一個,那便是給童貫留下罪證,扳倒童貫,自己上位。但是,高俅自己也沒有想到,這一切全部都被人看在眼裏。由于趙似暗中派人盯着童貫,這是山莊的職責,沒想到收到意外之喜。
正因如此,趙似對高俅的城府算是見識過,而且宋徽宗趙佶也知道此事。不過卻沒有下手,因爲高俅懂得不可太過,以免引起皇上的猜忌,才會一直甘願做自己的太尉,就算再高官也不願意接收,這便是他聰明之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