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铿锵有力,抑揚頓挫地話語深深地打動了趙佶,與他所想不謀而合,唯有如此做才能一勞永逸。若是以前趙佶或許不管不顧,任由事态發展,現在的他決不會有這樣的想法,要戰就戰,決不會退縮。
趙佶大贊道:“構兒所言深得朕心,此乃關鍵所在,甚是欣慰。”
于是,趙佶直接下一道聖旨,對西夏用兵,派遣大宋三萬大軍奔赴前線,與西夏軍一決雌雄。與此同時,李綱爲主帥即可前往延安府,另外又派遣吳玠、宋江爲副将,先鋒十幾人,又下聖旨至太原府,調兵遣将支援李綱。
爲了以防金國、遼國趁虛而入,宋徽宗又命令河間府、真定府的軍隊加強防守,又不得輕舉妄動,以免給金國落下話柄。此事交給了折可存爲主帥,率領數名副将、數十名先鋒前往。
宋江參與此次對抗西夏的鬥争中,這讓趙構有些驚訝,不僅如此,就連太子趙桓等人都愣住了。不過,趙佶并未解釋太多。此外,折可存乃是雲中一方豪強,三代皆是朝中大将,可與楊氏一門旗鼓相當。
趙構首次聽聞折可存此人,在正史上記載的隻有寥寥無幾,對他的事迹并不知情。不過朝中大臣,哪怕宗澤、李綱等人對他佩服不已,尤其是折可存三代從軍,皆是聲名顯赫的将領,隻是折可存此人甚少入朝,皆是獨據府州,鎮守西北邊陲,無人妄動。
若是追溯曾經,隻怕折氏更是名聲響亮,得以獨據府州,鎮守西北,不必入朝,乃是得到宋太祖趙匡胤親自下得聖旨,可世襲府州的特權,在大宋隻此一家别無分号,折氏滿門忠烈,對朝廷忠心耿耿,哪怕趙佶昏庸無能,依然堅守西北,決不讓外敵踏入中原半步。
正因折氏滿門駐守西北邊陲,故而甚少入京,非大事不可輕易擅離職守,這也是太祖的聖旨,無人敢違抗。此外,折可存的軍隊沒有文人掌控軍隊,這也是大宋鮮有的情況。
衆人聽聞折可存前往真定府、河間府,他本身便是與西夏大軍常年作戰的将領。‘橫山之戰’得勝,也與折可存有莫大關系,隻是他的不入朝廷,也不貪墨功名利祿,安心駐守西北邊陲。
“諸位是否奇怪,爲何朕不讓折将軍留守西北,反而讓他前往真定府?”宋徽宗趙佶掃視一眼,瞥見衆人疑惑不解的眼神,淡淡的說道:“折将軍在西北邊陲駐守多年,西夏軍此番突襲,隻怕是毫無顧忌。但是,折将軍未曾受到朕的旨意,不敢輕易調兵譴将,而朕此番行爲,亦是告訴他可以放手一搏,不必顧慮。”
“李大人,朕讓你帶句話給折将軍:若是西夏軍再次卷土重來,突襲大宋城池,不必顧慮,朕準許他有調兵遣将的權力,隻許勝不許敗,讓西夏君主見識大宋的天威。”
李綱恭聲回道:“臣遵旨!”
“折将軍在西北多年,軍心早已穩妥,然而真定府、河間府軍與延安府軍相距不遠,唯有讓折将軍奔赴真定府,以逸待勞,待軍心穩定後。若是金國、遼國領兵入侵,可以任由他調兵遣将抵禦,不至于束手無策。”
雖然趙佶沒有直言,衆人也聽出趙佶是想折可存熟悉真定府、河間府的軍務,在必要的時候直接領兵出戰,也就是說趙佶在做防範,以防金國、遼國出兵突襲,可以看出趙佶的目光長遠,遠非昔日可以比拟。
“即日起,朕讓所有人都知道,什麽才是天威浩蕩。不論金國、遼國,還是西夏等國,隻要敢擅自逾越雷池一步,朕便讓他們有來無回。”趙佶擲地有聲地說道,淡淡的瞥了一眼衆人,“朕知道諸位分主戰、主和兩派,不論之前如何争鬥,即日起全力以赴迎擊外敵,若有誰違背朕的旨意,那便是抗旨不尊,一律殺無赦。”
衆人恭聲回道:“臣領旨!”
趙佶不鹹不淡的說道:“武舉考核已然過去數月之久,接下來便是真正的大事,那便是選舉人才。”
“禮部尚書,你且說說!”
禮部尚書乃是潘良貴,一張國字臉,正氣凜然,目不斜視,躬身回道:“回禀皇上,臣自擔任禮部尚書以來,共計選舉兩千一百三十名進士,進士甲科四百一十人,進士乙科一千一百人,進士丙科六百十九人。”
趙佶再次問道:“如今入朝爲官的幾何?”
潘良貴沉聲道:“回禀皇上,入朝爲官的隻有三百五十七人,甲科、乙科皆有,唯有丙科進士無一例外排除在外。甲科中也有一部分人并未爲官,朝中各個官職尚無空缺,隻得空閑。”
趙佶皺着眉頭道:“爲何有如此多的空缺?”
潘良貴如實回禀,沒有任何隐瞞。北宋科舉考試,乃是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内容繁雜,考取的科目有帖經、墨義和詩賦,然而考取進士以聲韻爲務,多昧古今;明經隻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
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内容着手進行改變,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隻限于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并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
此外,王安石對考試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經緻用。熙甯八年,宋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并且,還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爲大經,《論語》《孟子》稱爲兼經,定爲應考士子的必讀書。
明文規定進士考試分爲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僅考策,限千字以上。另外,至今爲止考察官員選拔皆是以王安石的‘三舍法’爲主,将太學院分爲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兩千人,内舍三百人,上舍1一百人。
若是官員子弟可以免考試即可入學,平民百姓子弟則需要考試合格方能進入。不僅僅是太學院,就連地方州縣等地都延續這樣的方式,故而選舉官員時容易留下漏洞,被有心人操縱,這也導緻選舉官員看重的并非才學,而是背景,這也導緻有些官員位置人數過多,有些卻是空缺,百姓子弟想要爲官都難以做到,官員子弟輕而易舉的爲官,還有一種方式便是賄賂才行,這也導緻朝中進士甚多,然而真正的空缺很少,這一部分便是平民百姓子弟占了大部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