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春耕,大約動用了800多匹挽馬和200多頭牛,畜力充足,加上使用的是省力高效的曲轅犁,所以耕地速度很快。
在耕地過程中,馬林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海德爾在主持耕地的時候,要求牛盡量不轉彎。而且,每次耕作長度都有嚴格規定,不到規定耕作長度,牛是不允許轉彎的。因爲,轉彎太頻繁,會影響耕作效率。
根據海德爾的說法,這是爲了提高耕地效率。而且,他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英畝的由來。
原來,海德爾讀大學期間,有一個同學來自英國,他告訴了海德爾英畝的由來……
英語單詞acre(英畝)是英國人使用的計量單位。一英畝大約等于6畝。根據定義,acre的面積等于長爲一浪(furlong)、寬爲一鏈(chain)的長方形的面積。而一浪(furlong)等于660英尺,一鏈(chain)等于66英尺。看到這裏,可能大家都沒有感覺,但如果我們了解了英畝(acre)、浪(furlong)和鏈(chain)這些計量單位的曆史由來,我們就能理解到底有多長、多大了。
在古代英國,耕地時,通常使用一對牛來拉一把犁。這一對牛拉着犁,中途不休息,一口氣能耕的距離就叫做furlong(浪,也翻譯作弗隆),其實就是furrowlong(犁溝長度)的縮寫。一口氣耕了一浪距離後,讓牛休息一下,然後調頭再耕,就這樣來回往複,直到一天結束,這一天所耕的面積就是一英畝。如果還沒有耕完一浪的長度就讓牛調頭,就會增加調頭的次數,牛耕的面積就會減少。這就是acre的定義中以furlong爲邊長的原因。
也就是說,如果合理安排耕作的話,兩頭牛一天耕作的面積是一英畝(6畝地)。不過,瓦登群島是使用的比歐洲這個時代更優秀的曲轅犁,效率高上很多。所以,盡管使用一頭牛來拉,每天還是能夠耕地5畝的。
當然,這是在借鑒了英國人一口氣耕一浪後再轉彎的方法後達到的标準。而如果是像華夏那樣的小地塊,轉彎頻繁的話,一頭牛一天隻能耕地4畝左右。
而挽馬耕地,效率比牛更高。比如,使用了一浪一停的耕作辦法後,加上使用的是曲轅犁,馬林手裏的法國挽馬,一天竟然能耕6畝地,正好是一英畝。
不過,馬比牛嬌氣多了。耕地期間,馬拉犁的速度雖然比牛快,但隔一段時間就要休息一陣子,不然,馬身體吃不消。要是不愛惜馬身體的話,馬很快就會垮掉甚至死掉。
而且,在耕作期間,馬都不吃草料的,全部上燕麥,還要多吃雞蛋,成本很高。而牛,雖然在耕地期間也喂些燕麥和雞蛋,但還是以草料爲主的。燕麥和雞蛋,隻能算是加餐,補充營養的。
所以,牛耕或者馬耕,并沒有啥太大的優劣之分。當然,論效率,還是馬快些,論成本,還是牛低廉……
因爲有800多匹挽馬和200多頭牛,這些牲口每天能耕地近1000英畝,折合500尤格拉姆。
而群島上,總共開發出的耕地不過1.14萬尤格拉姆,而群島上是從2月份就開始耕地的。所以,到了3月中旬,島上的耕地就都耕完了。
然後,馬林正好提純了一些鉀鹽,混到了糞池裏,作爲底肥,施了下去。島上現在足足有1.6萬人口,但不少是并非常住人口的雇傭兵。所以,馬林對于肥料,也是保密的,免得施肥過程擴散出去。
于是,在施肥期間,馬林命令施瓦茨和弗倫茨貝格,把軍隊拉出去進行拉練了,遠離農業區。軍隊主要是在東弗利蘭島的南半部分,那邊沒有淡水河流,不适合耕地,也看不到耕地場景。隻有最初那批跟随馬林的人,在島上有了自己的耕地,才被允許留在家裏參加春耕。
幾天後,糞便下地後的味兒差不多也消散了,可以點播種子了,馬林才讓人把軍隊帶回登堡……
當然,馬林天天供應糧食養着這幫士兵,也不會讓他們太清閑。下地用不着他們,但這些大頭兵,幫忙修修路,卻是沒問題的。爲此,馬林派船去大陸上購買了很多石子和木錘,讓這些戰士參加修路。主要是修建各個新建的農莊之間以及到碼頭的通道。
戰士們先用水澆地,把土地弄軟了。然後,使勁掄起木錘夯地,把地基給夯實了。然後,再撒上石子,再澆水,接着用木錘砸,盡量把泥土和石子砸在一起,好讓路面結實點……
對此,馬林還美其名曰——這是練習臂力,也是軍事訓練的一種……
掄錘子砸地,也算練兵?換做21世紀的人,早就不滿了。但這個年頭當兵的,基本都是文盲,沒啥見識,隻能聽馬林忽悠了。他們還真以爲這也是練兵的一種的,畢竟,掄錘子掄多了,的确挺練習臂力的……況且,馬林這不要臉的,還忽悠他們說,掄錘子砸地時,要把地面和石子都想象成穿着闆甲的敵人,而士兵們的義務,就是砸翻敵人,把闆甲裏的敵軍騎士砸暈甚至砸死……
然後,這群沒文化的傻不拉幾的士兵,還真信了。掄起錘子砸地時,那叫一個賣力啊……邊砸還邊大喊——“騎士老爺又怎樣,老子用錘子砸扁你!”
邊上充當監工的施瓦茨和弗倫茨貝格聽了直翻白眼——麻痹的,老子就是騎士,你特喵的想砸老子?我記住你了,下次訓練時要你好看……
因爲沒有條播機,這個年代的播種都是手工播種。當然,撒播是不太好的。畢竟,撒播時容易“手一抖”,然後就撒得不均勻了。所以,最靠譜的還是挖坑點播。
但島上農奴數量就這麽多,1萬多尤格拉姆的土地,點播挺費力的。于是,馬林下令,島上所有漁民家庭的壯丁和壯婦,都來幫忙點播麥粒。
這些黑麥粒,都是在馬林的安排下,用鹽水選泡過的,都是顆粒飽滿的好種子。在馬林的安排下,島上大部分壯丁都過來參與點播麥粒。
具體流程爲,每隔很小一段的直線距離,一名壯丁會拿一根削尖了的木棍,在耕過的土地上戳一個不太深的洞。然後,緊跟着的婦女就會把麥種丢進洞裏,并用手扒拉一下,把麥種用土蓋上,并簡單壓一壓,不能壓太緊,也不能壓松……如此往複……
雖然沒有條播機,但馬林還是要求播種時成條成行。其間距,和後世馬林老家插秧時的間距大差不差,但要更密集點。
因爲,馬林知道,播種不是越密集約好,還是要保持一些間距的。因爲,每株麥子,都有自己的根系,需要一定的空間生長紮根。如果,幾株麥子長在一起,就會出現很嚴重的競争現象。他們的根系會糾纏不清,并争奪這一小塊地方的地盤和養料。最終的結果就是,這幾株麥子都長不好,或者隻有一株勉強長得好點。
所以,還不如把植株之間分開點,避免植株間争奪根系地盤和養分,導緻大家都沒長好。但是,每個坑裏播種的麥粒,并不止一粒。因爲,你不能保證每粒種子都能發芽。
因爲每個坑裏不止一粒種子,等到發芽後,這些點上就會冒出不止一株麥苗。到時候,還可以根據麥苗長勢,把長得太差且和别的麥苗糾纏在一起的麥苗,當做雜草給拔掉,給足優秀的麥苗生存和吸收養分的空間……
春耕時分,馬林每個晚上把農奴們都聚集在一起聚餐,每次吃晚飯後,都給大家宣傳這些農業知識,把農奴們聽得一愣一愣的。即使是海德爾這樣的大學生,也聽得一愣一愣的。不過,作爲一名主持政務的官員,海德爾明白,農業知識,他必須也要掌握,否則,就無法指導别人。于是,海德爾在馬林拿後世的知識來吹牛是,總是拿出筆記本,記載馬林的語錄……
後來,靠着這個筆記本,海德爾也從一名純法學專業的官員,成了一名精通農業的高官,還當上了馬林的農業大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