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穿大西洋和去印度不同,去印度的航線,基本是沿着非洲海岸的,唯一橫穿的大海,還是比較平靜的阿拉伯海。但橫穿大西洋不同,亞美利哥雖然沒去過美洲,可也聽說過,大西洋深處風浪還是很大的。
對此,馬林自然是贊同的。而估摸着哥倫布他們一來一回至少一年半以上,而去格林納達,卻不需要太多時間。哥倫布的船隊從加那利群島橫穿大西洋,不過用了70天。而從埃姆登到加那利群島,不過一個多月。所以,從埃姆登到向風群島,其實隻要三個多月,半年多就能跑一個來回。因此,馬林又足夠的時間去做準備。
爲了安全,馬林決定,等待特霍倫徹造船廠的那兩艘“250”級的武裝商船完工後,交給亞美利哥使用。250級商船現在建造技術成熟,要不了幾個月就能完工。這幾個月的時間,正好給亞美利哥帶着一群新水手,去海上演練。
雖然,馬林手下還有一群從哥倫布船隊輪換下來的老水手,但馬林不打算全部使用這些老水手。因爲,他需要培養更多的水手。因此,馬林隻挑了一部分老水手跟船,先使用那幾艘一百多噸級的小船在北海上演練大航海。船上大部分水手,還是從漁民家庭中挑選出來,受過水手培訓的一些年輕水手。這樣,由老水手們帶着,一個航行下來,他們也能成爲老水手。
爲了表示對航海的重視,馬林還親自陪同亞美利哥,去了特霍倫徹和埃姆登兩家造船廠視察。但視察的結果,讓馬林有些皺眉……
特霍倫徹造船廠還沒啥,隻是按部就班而已。但埃姆登造船廠這邊,卻遇到了技術性難題……
原來,馬林要求埃姆登造船廠試造500噸級大船,難度肯定是大大增加的。其他地方還好,造船龍骨骨架中的肋材成了大問題……
一般而言,歐洲式的風帆木船,是先鋪設龍骨,然後再包上木闆的。龍骨有些像魚骨,一條主體主龍骨,外加很多彎曲的“肋骨”。
主龍骨其實還是很好找的,其唯一的要求就是夠長。比如達伽馬探索印度的旗艦“聖加布裏埃爾号”,長度就是25.7米。當然,這是上甲闆的長度,船底的主龍骨,大概20米出頭長就足夠了。20米長的橡木料,雖然難找,但隻要出高價,還是能買到的。
不過,想要更長的龍骨,那就有些困難了。比如瑞典人的“哥德堡号”,馬林前世看過他們複古造船的文章,知道他們用來制造龍骨的橡樹,必須是樹齡300年以上、直徑5米以上的“太爺”級的橡樹。這種橡樹在歐洲非常稀少,畢竟,歐洲人千百年來一直在砍伐了利用橡樹。當然,哥德堡号的龍骨長度也很長,達到了40.9米。
這樣超長的木料,眼下在歐洲是非常珍貴的。因爲,300年的老樹,在歐洲并不多見。可是,馬林知道,在這個年代的美洲,因爲沒有發達的文明,樹木很少被砍伐。所以,在北美,長了幾百年,長度四五十米的超級老橡樹,卻是非常多。因爲,千萬年來,就沒有人在北美的森林裏大規模伐木過。因此,馬林才有過去北美伐木和造船的打算。在北美森林裏,像哥德堡号龍骨那樣的超長龍骨橡木,根本不貴,到處都是……
而西班牙人,爲了建造西班牙大帆船,後來也把造大船的基地,移到了美洲。馬林記得,在一片文章裏讀到過,大約在1610年後,西班牙把造大船的基地,搬到了古巴哈瓦那,以直接利用當地豐富的木材資源。
當然,馬林現在造的是500噸級的船,而不是哥德堡号那樣的1150噸的大船。所以,馬林不需要長40米的300年老樹的木材,隻需要30米長的龍骨就足夠了。雖然價格會比較貴,但不是找不到。
可是,造大船用的肋材,卻是很麻煩的事情。要知道,眼下大航海不過剛剛開始,造船技術還不發達。
馬林了解情況後,驚奇地發現,這個時代的肋材,竟然是通過整塊木料鋸出的形狀……
要知道,肋材和主龍骨不一樣,主龍骨是直的,肋材卻是彎的。肋材都是釘在主龍骨上的,一般而言,安裝在船頭的船肋骨,是一對對“V”的肋材,而船中部的穿肋骨,則是“U”型的。“V”型的肋材簡單,直接兩個比較直的長木闆釘到龍骨上就可以。但“U”型的肋材就比較麻煩了,但偏偏,一艘船用的最多的肋材,就是“U”型的。而且,這個年代,人們所用的“U”型肋材,竟然多半是從比較粗的原木裏,鋸出的彎曲肋材,非常浪費木料。
船造小一點還好,要是造大船,肋材都需要幾百年老橡樹的木料才能加工出來,非常浪費……
馬林有些驚訝,在他記憶中,“哥德堡号”仿古船在使用複古技術造船時,明明是使用蒸汽軟化直木闆後彎曲而成的呀……
不過,馬林也不想想,即便是原版的“哥德堡号”,也是18世紀的船。那時候的造船技術,肯定是比15世紀末要強多了。甚至,可以說,正是因爲大航海,才促進了歐洲造船技術的進步。畢竟,“需求是發明之母”。
馬林不知道用蒸汽軟化和改變肋材形狀的技術是什麽時候出現的,但他至少知道,眼下他的造船廠沒有這項技術。甚至,一些葡萄牙的造船工匠,也沒有聽過這項技術。
因此,馬林确定——這還是一項尚未出現過的技術……
看到埃姆登造船廠因爲找不到足夠的粗橡木來加工彎曲的肋材而發愁,馬林直接把自己看到過的用蒸汽軟化和改變肋材形狀的技術說了出來。
對此,那些老造船匠們将信将疑。不過,事實勝于雄辯。馬林立即派人,做了長盒子,用于把需要軟化加工的木材放進去。然後,又找鐵匠做了帶固定蓋子的大鐵鍋,以及引導水蒸氣的管子……
東西準備好後,在馬林的指揮下,工匠們把需要軟化加工的木材放進長盒子裏,并半密封好。然後,大鐵鍋開始燒水,管道把水蒸氣通入半密封的長盒子裏……
就這樣,再用水蒸氣蒸包子一樣蒸了五六個小時後,木闆終于軟化了。但馬林從前世看過的哥德堡号建造過程的文章中知道,這種軟化,隻能持續20分鍾。于是,他趕緊下令工匠們,在20分鍾之内,把木材彎曲變形……
果然,20分鍾後,木材開始變硬,但之前就做了彎曲變形,倒是真的變形了。不過,也有點反彈迹象。
于是,工匠們幹脆做了一個凹槽,專門用于把需要彎曲的木材卡在裏面,以讓木闆達到造船所需的形狀。等木材風幹好了,正好是造船工匠們所需的形狀。
經過幾天的試驗,工匠們終于熟悉了這一工藝。這樣,制造幾米長的彎曲的船肋骨,成本就大大地降低了。
以前,他們要從很厚的原木裏鋸出彎曲的肋材,非常浪費木料。因爲,鋸出肋材的粗原木的腳料,大部分都浪費了。
可使用了馬林提供的蒸汽軟化技術後,他們可以直接把很普通的幾米長的木闆,用蒸汽軟化法,加工成彎曲的船肋骨。這樣,就能節約大量的成本。因爲,幾米長的直木闆步很容易找到,價格也便宜。不像之前需要找很粗的原木,價格比較貴,還浪費木料。
就這樣,馬林利用前世看過的瑞典“哥德堡号”仿古船的加工方法,很容易地解決了造大船的一個技術難點。馬林要求的500噸級戰船,也順利地繼續制造了。
至于技術保密問題,馬林卻是不用擔心,因爲,埃姆登造船廠的工匠,大部分都是馬林的農奴。其他不是農奴的工匠,也都是簽了終身合同的,家人都在這裏,倒是不用擔心他們帶着技術跑路。
當初,在分離特霍倫徹造船廠時,馬林就考慮到了保密的問題。所以,他把從葡萄牙雇來的沒有簽終身合同的工匠,都留在了特霍倫徹造船廠,由葡萄牙倔老頭瓦拉多帶領着繼續制造“250”級武裝商船。而将來要制造戰艦的農奴工匠和那些簽了終身合同的威尼斯工匠及少部分葡萄牙工匠,都安排進了埃姆登造船廠,專門來制造戰艦。以後,特霍倫徹造船廠專門制造商船,而埃姆登造船廠,則負責制造戰艦,分工明确……
商船和戰艦是不同的,比如,一根長24米的龍骨上,商船一般隻需要33對船肋就足夠了。船肋之間,有大量縫隙,直接用木闆蒙上。
可是,這樣的話,因爲這些縫隙的存在,在海戰時,若是敵人的鐵球炮彈正好砸在這個縫隙上,很容易擊破外面蒙的木闆,造成“穿幫”效果。那樣一來,船的側舷就會進水,甚至可能導緻沉船……
所以,戰艦在制造時,往往會使用更多的船肋,排得緊緊湊湊的,不留縫隙,外面蒙得木闆,也更厚。
這次制造500噸級在戰船,工匠們就按照馬林的要求,船肋間不留縫隙。爲此,30米的龍骨上,需要釘上六十多對船肋,非常緊湊,但也非常耗時耗力和耗材。
但幸好馬林适時地提供了蒸汽軟化和加工肋材的技術,使得肋材加工成本大大降低了。不然,這成本要逆天……
馬林滿意地離開了埃姆登造船廠,邊走邊得意地想到:
“果然穿越者是最牛逼的,那些工匠們難以解決的棘手技術問題,穿越者一個簡單回憶就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