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消息幾乎是同時傳到歐美的,這倒不是他們消息滞後,而是因爲洪天保密得當的緣故。
英國的遠征軍早就被左宗棠坑得覆滅了,不過這支遠征軍覆滅的消息,被洪天壓了下去,而且他則快速進行行動。
他命令太平天國海軍以最快的速接收這支遠征軍中毫無損傷的英國艦隊,讓它爲太平天國所用。
而彭玉麟在他的指示下,在控制這支艦隊後,急速的南下,和楊嶽斌兵分兩路,約定時日同時對香港和新加波的英國艦隊發動突襲。
突襲很成功,這是毫無疑問的,因爲洪天又用了老辦法,就是用俘虜來的英艦,假裝英國艦隊返回,對英國太平洋艦隊發動偷襲。
原本這支俘虜來的艦隊,集合了英國太平洋艦隊和印度洋艦隊的精銳,實力就在剩下的英國太平洋艦隊之上,再加上是在對方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偷襲,勝負自然很容易分曉了。
和上一次在上海一樣,香港和新加坡的海戰,太平軍海軍很輕松就獲得了勝利,而且是大獲全勝,英國駐守在香港和新加坡的太平洋艦隊的戰艦不是被擊沉,就是被俘虜,這根本就不像是一個落後國家對一個現今國家的戰争。
隻是和上次不一樣,洪天無法封鎖這兩場戰争的消息,因爲香港和新加坡都有聯通歐美的電報,因爲要偷襲英國海軍,不想打草驚蛇,太平天國海軍并沒有切斷電報線。
而且,和上海之戰時不一樣,當時上海處在太平軍圍攻當中,商船基本都已經撤離了,所以那時知道太平軍海軍和英國海軍交戰狀況的外國商船并不多,太平軍海軍可以輕松控制,可這在香港和新加波就行不通了。
雖然英國和太平天國在開戰,但是英國人根本就不擔心中國會攻打香港和新加坡。
香港的英軍警惕性還算高一些,但是因爲劉坤一尚未對外宣布歸附太平天國,所以香港的英軍警惕性也有限的,而且這還是九龍的英軍,香港島上的英軍可是絲毫不擔憂的。
至于新加坡就更加不用說了,在他們的心中,除非中國人會魔法,否則都不可能攻打到這裏來。
英國人自信,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爲他們是實力擺在那裏,就連世界各國都是如此認爲。
所以香港和新加坡的商業依舊繁榮,特别是新加坡,這裏處在馬六甲海峽之側,溝通着印度洋和太平洋兩大洋,來往的商船極多,太平軍海軍和英國海軍的激戰,想瞞都瞞不住。
正是因爲這樣,香港和新加坡的戰事很快就傳播了出去,而世界都爲之震動。
太平軍控制住英國侵華遠征軍的戰艦,擊敗了駐守在香港和新加坡的英國太平洋艦隊,這是多麽讓人震撼的消息。
英國侵華遠征軍的艦隊,落在了太平軍的手中,那樣英國的侵華遠征軍自然是覆滅了,而香港和新加坡的英國太平洋艦隊也緊随着覆滅,那樣英國在太平洋上的海軍力量,幾乎是遭遇滅頂之災。
雖然大洋洲還有英國艦隊,但是新加坡的太平洋主力部隊都敗亡了,它們豈能逆天!
而英國印度洋艦隊因爲主力艦大多被抽調到侵華遠征軍的緣故,實力是弱于太平天國海軍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估計是不會和太平天國海軍開戰的,否則印度洋艦隊如果也敗下陣來,那樣英國可就真的危險了。
英國要扭轉海軍的劣勢,隻能從大西洋艦隊中抽調戰艦了。
丢人!
太丢人了!
英國這次戰事,可以說丢人丢到家去了,原本來勢洶洶入侵天平天國,結果卻遭到這樣的打擊,遠征軍覆滅不要說了,就連香港和馬來亞都遭受到攻擊。
英國這次失敗後,在震驚同時也憤怒之極,海軍戰艦調動頻繁,一副要對太平天國進行更大規模戰争的樣子。
這這次戰事也震驚了世界,原本沒有任何一國看好太平天國的,因爲中國的弱小被他們看在眼裏,雖然那位新統治者洪天,似乎是一位少年明君,太平天國也蒸蒸日上,但是這和世界第一強國英國開戰,太平天國根本就沒有勝算。
結果所有國家眼珠都掉了一地,太平天國勝了,而且是完勝!甚至做出了反擊!
英國侵華遠征軍覆滅,香港和馬來亞都受到太平天國海軍的攻擊,英國駐守在這兩地的海軍覆滅,而新加坡駐守的可是英國太平洋海軍的主力,這次的慘敗對于英國海軍而言,都是一次傷筋動骨的挫折。
雖然現在依舊沒有國家看好太平天國,因爲太平天國赢得太過僥幸了,是通過卑劣得不能再卑劣的方式赢得這場戰争的,如果不是太平天國控制了那些英國侵華遠征軍的戰艦,進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诓騙(這個時候的世界各國當然不知道上海中英海戰就有此先例),這場戰争絕對是另一個局面。
不過這也已經足以震撼世界了,一個原本他們眼中落後弱小的國家,竟然擊敗了英國的遠征軍,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迹。
翻開他們所知的曆史畫卷,他們更爲感到震撼,太平天國重振太過迅速了!那位太平天國的洪天陛下,也崛起得太過驚人了。
1864年6月,太平軍獲得了天京之戰的勝利,擊敗了當時中華最強大的軍隊湘軍的主力,從此之後一發不可收拾。
在江甯會戰中,太平軍擊敗了湘軍餘部鮑超部和其他的一些部隊,得到了整個江甯府,成功獲得了拱衛天京安全的地盤。
随後太平軍進取蘇南地區,擊敗了被各國列強看好的新興的淮軍集團,将地盤擴展了好幾倍。
再之後,也不知道怎麽回事,聽聞是因爲弟弟投降的緣故,湘軍統帥曾國藩投降,連帶皖中和皖南,以及江西全省,都被太平天國掌控。
然後就是湖北和湖南,緊随着發生叛變,被太平軍乘機攻取。
之後就是中華的中原地區,傳聞在中華非常著名的一位滿清将軍,曾西征歐洲的成吉思汗家族的子孫僧格林沁,被太平軍擊敗身亡,讓河南省落入了太平天國的手中。
再後來的事情,更加驚人了,滿清突然被叛軍覆滅,太平天國成爲了中華的唯一正統,中華各地紛紛歸附,看起來就要真正成爲整個中華的主人了。
而現在,這個剛剛振興的太平天國,在創下一個個奇迹後,又創造了更加讓人震驚的奇迹,那就是擊敗了英國的侵華遠征軍。
而這些奇迹的背後,是那位年僅十六歲的太平天國君主,而他因這一系列的奇迹,被各國媒體譽爲中華的奇迹之皇!
如此年輕就獲得這麽偉大的成就,在各國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而且這才是開始而已,各國都知道未來他的成就恐怕會更爲驚人。
因爲中華已經無人可以抵擋這位陛下的兵鋒,中華似乎已經注定要被這位陛下統一了。
而英國遭受這次慘敗,實力嚴重受損,就算在接下來的戰事中,擊敗太平天國的海軍,重新奪回馬來亞和香港,但是要獲得更多的勝利似乎很有難度,英國難得抽調來的兩萬陸軍此時都不知所蹤了,它要從原本就薄弱的陸軍中,再抽調足夠擊敗太平天國數十萬兵馬的陸軍部隊,這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可以說,英國最多也就是挽回面子而已,真要覆滅太平天國恐怕是不太可能的,而看那位洪天陛下,根本就不像會屈服之人,英國如果派陸軍上岸征戰,恐怕會得不償失。
奇迹之皇,将會繼續創造奇迹,各國有識之士都清楚的認識到這一點,這才是世界最爲感到震撼的事情。
而正主洪天并不清楚各國對他的評價,但是他的行動卻是向着這方面發展着。
太平軍不斷的向着歸附的各省而去,将所有主動投降的各地方武裝快速整編,不肯歸附的太平軍擊敗,強行征服整編,一切都是如此順利,太平軍仿佛一股無可匹敵的洪流,向着四面八方推進。
兵鋒所至,東南至台灣,南至新加波,西南至雲南、四川,西北至陝西、東北至奉天,皆被洪天直接控制,太平天國再次達到一個巅峰,雖然洪天已經命令,将收編部隊中的老弱病殘,全部淘汰掉,但是總兵力依舊突破百萬之衆,成爲當今世界兵力最多的國家。
并且這并不是止步,雖然太平軍除了海外的新加坡,和馬來半島中英國的少數據點進行征服外,并沒有其他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但是領土依舊在不斷的增加。
北方的兩支部隊依舊遊離在洪天的直接管轄之外,劉長佑部從奉天突入吉林,向着長春進發,據消息稱其進軍相當順利,繼續着劉長佑部的神話,不過距離遙遠,洪天暫時沒有收到确切的消息。
而中原漢軍,也從山西殺入内蒙古中,橫掃内蒙各部,将原本依附于滿清的個内蒙各部殺得片甲不留。
對于中國内部的征伐,洪天已經不太注重了,太平天國的百萬大軍根本就不可能找到敵手,他最主要是鞏固現在的地盤。
甯滬鐵路在修築,各省的鐵路都在規劃中,但是真要修築完成真不知道到等到什麽時候,這些都急不來。
各地剛剛歸附,洪天盡量讓他們休養生息,并且大肆鼓勵工商業,實行重商主義,鼓勵民間工業。
洪天的口号叫得很響亮,叫做和洋人進行商戰,大街小巷都貼着“發展工商業,人人有責!”、“中國人的錢,自己賺,不讓洋人賺!”
并且洪天還宣布準備籌建地方議會,讓商人進行參政議政,宣稱未來除了學而優則仕外,商而優也将入仕。
雖然朝中很多人都反對,特别是那些強大的名教勢力,但是全部都被洪天彈壓了下去,在他強大得讓人發怵的權威下,根本就沒人可以阻撓他的堅定意志。
一時之間,各地商人風起,在洪天爲了加速商業發展,廢除統治區内的厘金制度後,這種局面更加如此,原本因爲厘金制度而被打壓得奄奄一息的中國商業、手工業開始蓬勃發展起來。
太平天國的繁榮富強,絕非一日一時就可以達成的,洪天深知這一點,他能做的也就是努力将阻礙其發展的障礙去除,用盡一切辦法讓它更加快的發展罷了。
爲了這個目的,洪天準備停止和英國的戰争。
太平天國和英國的開戰,在原本洪天的大計劃中絕不會開始得那麽快的,雖然英國遠隔重洋,難以投入太多兵力,對太平天國造成緻命的危險,但是英國的海軍實在太過強橫了,對于太平天國沿海地區,将會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
天京城,天侯府中,洪天接見了一位客人,英國駐華公使布魯斯。
各國駐華公使的陣地,已經從上海改到天京來,洪天可不是滿清,對于公使駐京并不抵觸的,隻要不帶兵就可以了。
在英國侵華遠征軍覆滅,洪天自負英國短時間已經無力對中國本土造成太大威脅後,就宣布準許各國在天京設立使館,準許外國使臣駐京。
各國大使在驚喜和疑惑中進入天京城,見到的自然是一片繁榮的景象了,完全沒有他們以往所知的天京城的樣子。
天京城在天京之戰後,被太平軍重新修繕,已經大變樣了,而更多的自然是人民景觀的改變了。
天京城中的百姓人人喜洋洋,積極向上,大街小巷熱鬧非凡,顯得無比的繁榮和富強,而那些太平軍軍容齊整,标準的太平式裝備給人一種視覺上的沖擊。
在列強的心目中,太平軍一向都是兵器混雜,火槍極少,而大刀、弓箭卻一大把才對的,現在怎麽竟然仿佛西方軍隊一樣了?
而且沒有讓人惡心的豬尾巴,清一色的短發裝束,給人一種整個國民都在向上的精神面貌。
總之,各國使節進入天京城,就仿佛劉姥姥進大觀園,真是大開眼界了。
這些各國大使都希望求見洪天,各國其實都沒有和太平天國真正建立外交關系,就算美國也是如此,雖然太平天國和部分美國商人合作,太平天國承諾了美國很多的利益,但是美國因爲英國的施壓,一直都沒有承認太平天國。
而洪天對于所謂的承認政權合法性絲毫不在意的,他都已經快要統一中華了,根本就不在乎你們承不承認太平天國。
你們不承認又如何?太平天國依舊存在,而自己的百萬大軍也将讓太平天國長久的強有力的存在下去。
直到香港和新加坡的消息傳來,各國才紛紛攘攘的宣布承認太平天國,要求求見洪天,要求正式和太平天國建立外交關系。
當然,他們更加急迫的是希望太平天國能承諾他們和滿清簽訂的條約,這些思想在洪天攻打上海後他們就已經開始出現,而在太平天國越發鼎盛之時,這種心情自然就越發急迫了。
如果太平天國不承認他們和滿清簽訂的條約,對他們而言将會是極大的麻煩,多年來在滿清身上的經營将會付之一炬,所以他們一直試圖讓太平天國承認這些條款。
不過,洪天在他們連太平天國都不肯承認的情況下,自然不可能答應這些要求,如果不是美國的商人給太平天國提供了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和部分技術,連美國人他都照樣不會理會。
而在香港和新加坡的消息傳遍天下後,各國大使終于開始驚慌了。
對于太平天國一直沒有回複,他們其實是十分惱怒的,但是他們自身國内的實力和形勢不容許他們做出報複性行動,特别是看到英國已經出頭後,他們更沒有出兵制裁太平天國的意思,他們将壓服太平天國的希望,寄托在英國人身上。
世界第一強國出手,各國都以爲太平天國将會手到擒來,很快就會在吃盡苦頭後屈服的。
結果,出乎意料的英國侵華遠征軍覆滅,連香港和新加坡的英國太平洋艦隊都覆滅了,香港和新加波、馬來半島上的馬六甲等英國領土,都落入了太平軍的手中。
各國都意識到,太平天國似乎不是那麽容易壓服的,英國在這次慘敗後,雖然各國都認爲英國可以在後面的戰事中挽回面子,但是并沒有任何國家認爲英國能壓服太平天國。
因爲英國的這次慘敗,将其羸弱的陸軍,進一步削弱,在遠東恐怕是難以湊足足夠的陸軍來抗衡太平天國的百萬大軍了。
也就是英國能取得海上的勝利,但是在陸上始終是無法對付太平天國的,這是各國大使達成的共識,特别是各國大使在天京看到太平軍那英姿勃發的模樣後,更是如此認爲了。
這不得不說洪天的示威行動相當的成功。
不過,洪天對于各國競相要求建交并不熱情的,他們的要求相當之無禮,滿清的賣國條約他一個都不肯簽訂。
當然,形勢比人強,洪天最終還是做出了妥協,和美國人的合作類似,他有條件的承認各國原本在華的利益,當然這必須是各國都必須給太平天國足夠的技術和資金支持爲前提的。
一時間,洪天和各國的合作風起雲湧。
而這一切,和英國是沒有關系的,英國是太平天國唯一的交戰國,不要說和英國合作了,連挂着英國國旗的商船,都會遭到太平天國沿岸炮台的炮擊,這段時期的英國對華貿易受到沉重的打擊。
而布魯斯對此心急如焚,一邊不斷的向倫敦方面彙報,一邊不斷請求面見洪天,隻是之前一直被洪天拒絕,而此時洪天終于答應了。
會客室中,洪天和布魯斯對面而坐,太平天國是不興跪拜禮的,而洪天也從來不要求下屬在和他會面時站着,雖然被一些衛道士抨擊,但是在洪天掌握的報紙中,卻是大肆宣揚洪天體恤百官和百姓,獲得很好的反響。
而布魯斯是客人,自然更不要跪着,或者侍立了。
“布魯斯先生,本侯一早就聽聞過你的大名,今日得見真是榮幸之至。”洪天的開場白,充滿了中國特色,表達得相當友好了,以他太平天國陛下的身份,這顯然是給足了布魯斯的面子。
不過布魯斯的想法完全相反,雖然久居中國,以及一直和中國人打交道,對中國文化頗爲精通,知道中國人的這些禮儀習性,但是此時洪天的話語在他耳中顯得是那樣的刺耳,都将自己拒之門外數十、上百次了,這個時候說什麽榮幸,不是在諷刺自己嗎?
所以布魯斯原本就因爲戰事不利,而顯得不快的心情,更加糟糕了,連面色都顯得難看之極,當然他要克制自己的憤怒,盡量心平氣和的道:“在下也十分榮幸,可以觐見陛下。”
“我希望陛下能認真考慮,是否要繼續和我大英帝國進行戰争,貴國雖然僥幸獲勝一時,但是在我帝國大軍之下,最終也隻會敗亡。”布魯斯道。
洪天笑了,是譏笑:“是嗎?恐怕先生你還不知道,本侯已經準備派兵進入西藏,到時我太平軍可能要和你們在印度的駐軍會面。”
布魯斯神色突變,他盯着洪天道:“陛下!請你謹慎言辭,我大英帝國的印度,絕不容任何的侵犯。”
印度,一向都是英帝國的禁忌,是英國最爲重視的殖民地,對于英國的經濟而言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印度資源豐富,地域廣闊,人口衆多,是英國最爲重要的原料進口地,和商品輸出地,被譽爲英女皇皇冠上的那顆明珠。
爲了确保印度的安全,英國和俄國進行大博弈,從遠東到近東進行着無比殘酷的鬥争,可以說是英國外交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
現在這位太平天國陛下,竟然說要威脅英屬印度,這讓布魯斯極端憤怒,當然也有恐懼的成分,太平軍進入印度,英國在印度的駐軍能抵抗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