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城是因爲打不過而不得不守,但光死守的話也堅持不了多長時間,除非知道援兵馬上就到,否則一定會找機會出城反擊一下,來提升士氣。諸葛亮打陳倉,郝昭堅守不出,是因爲他知道張郃就在救援的路上,他等得起。
曹仁打算守陳倉,但也不是純死守,因爲陳倉城小,容不下十萬大軍,曹仁在城内留了三萬士兵,其餘士兵在渭水邊紮營,打算依河憑城阻擊楚軍。
楚軍雖然也有三十萬大軍,但也不可能烏泱泱的全都湧出來,一方面是這一片無法展開那麽多軍隊,來的再多也隻能在後面看熱鬧;另一方面就是要護住自己的糧道。
在張武看來,陳倉之戰隻不過是關中大決戰的序曲,真正的戰場應該在長安。
公元218年春,魏楚雙方大戰于陳倉,魏軍堅守岸邊,楚軍數次渡河皆被擊退。楚王張武親臨前線,下令于岸邊搭建投石車,向對岸發射火油彈、毒煙彈,随後張武發動了“呼風喚雨”技能。
趁魏軍陣營出現混亂之機,楚軍大将魏延率武衛營乘船強行渡河,破開魏軍陣勢,在河對岸搶占了一片登陸地,後續楚軍陸續過河,魏軍退守陳倉。
曹仁和司馬懿都不愧是善于防守的統帥,楚軍即使有火油彈和毒煙彈等武器助攻,但在魏軍的頑強防守下,遲遲不能打下陳倉。楚軍也試着要挖地道至陳倉城下埋下火藥,但挖了好幾條地道都無法成功,這一片地底下全都是堅硬的大石頭。
至218年夏,張武使馬超領騎兵斷陳倉之糧道,使徐庶另率一軍攻郿縣斷曹仁之退路。
馬超的老家是扶風茂陵,扶風現在隸屬于寶雞,而茂陵就是現在的興平市。來到陳倉,馬超就是回到老家了,對這裏的地形十分熟悉,甚至這裏還有不少當年馬家的舊部。馬超又招來不少西涼鐵騎,以馬超、龐德的勇猛,魏軍的運輸隊時常被劫掠,不得已之下,最終曹仁放棄陳倉,收縮兵力防守長安。
像長安這樣的大城,又有曹仁、于禁、張颌等大将和司馬懿、程昱、劉晔等頂級謀士守城,城裏還有近三十萬大軍,也不缺糧食,正常情況下即使進攻方出動百萬大軍也不一定能攻得下來。
現在雙方兵力相差不大,即使楚軍使用投石車和火油彈,也拿長安城那高大厚實的城牆沒辦法,這畢竟曾經是大漢的首都。如果派士兵強攻,隻怕楚軍士兵都耗光了也打不下城池。
但楚軍有火藥,而且長安城有個非常緻命的缺陷,那就是位于關中平原的中心,四周無險可守,周圍都是渭河沖積平原,楚軍可以挖地道來炸城!
其實守長安最關鍵的是守住關中平原四個方向的關口,也就是潼關、散關、蕭關和武關,關中平原是四面封閉地形,隻要守住這四個關口,讓敵人進不來,長安就是安全的。
但進攻方一旦突破了任何一個關口,便可以直接進入綿延三百公裏的狹長平原,在這片廣闊的平原上,長安城将再無險可守,敵人的兵鋒很快就能抵達城下。谷膛
而長安城雖然大,城牆又高大,但需要防守的地方也多,且城内人口極多,對糧食的需求大,不可久守。
後世的唐朝也是将都城選在長安,唐朝是華夏封建王朝中最強大的一個,唐朝的長安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超級城市。但在唐朝三百年的國祚中,首都長安竟然有六次被攻破的記錄,可見長安之難守。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主人公張小敬曾發出這樣的感慨:“世人皆知長安的繁榮,又可曾知曉長安的脆弱?”
現在魏國最郁悶的地方就是,在野戰中已經不是楚軍的對手了,野戰打不過守城就很難守,因爲他不敢出城反擊,單純被動防守的話心理壓力很大。
當初馬超、韓遂起兵二十萬對抗曹操攻打長安的時候,長安守将鍾繇曾親自領兵出城迎戰,結果連馬岱都打不過,一回合之後扭頭就跑,回城堅守不出。
結果鍾繇也沒守上多久,十幾天之後長安就落入馬超手中。
司馬懿知道單純防守的話,最終還是守不住,因爲對方有威力強大的火藥,雖然長安城的城牆非常厚也非常結實,但一次炸不倒還可以再炸兩次、三次。
這麽多來年,魏國高層也知道了這種威力巨大的武器叫火藥,也知道就是道士們煉丹弄出來的東西,也曾召集人員進行仿制,但威力遠遠不如楚軍的火藥。
曹丕等人知道張武研制的火藥肯定有專門的配方,也想盡辦法派了大量的間諜去偷取這個配方,但一直都沒有得逞。
因此,司馬懿建議不能死守,否則士兵的士氣就會在被動防守中慢慢耗光了,不如趁着糧食充足,雙方兵力也差不多,士氣還可以的時候跟楚軍正面進行決戰。
赢了固然好,即使輸了也能消耗楚軍的實力,就算用這三十萬大軍換對方二十萬,也能爲魏國争取到十年的時間,十年後說不定就會有轉機出現。
不得不說司馬懿的建議應該是魏軍當前最好的選擇了,否則三十萬大軍龜縮起來不敢打,隻會讓将士們逐漸失去自信和戰心,越拖到最後勝算就越低,在短兵交戰中士氣是最重要的因素。
現在也不是曆史上司馬懿對陣諸葛亮的時候,那時候的司馬懿可以占據祁山的地利進行防守,随你怎麽罵我就是不出去跟你打。而且諸葛亮既沒有火油彈也沒有火藥,隻能拿士兵的生命去攻,蜀漢本來人口就少,諸葛亮肯定不願意做這麽賠本的買賣。
所以諸葛亮的後面幾次北伐,每次都是被司馬懿耗到糧草不濟而不得不退兵。但現在楚軍大軍已經兵臨長安城,而且人家也不缺糧,既然耗不過,還不如痛痛快快打一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