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師伯看我師父不順眼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他們在八年前好像還發生過一次大過節,從此更是水火勢不兩立。而我作爲師父的大徒弟,在三師伯眼裏,自然做什麽都是錯,什麽都不做更是錯,隻要一錯,三師伯總要順帶嘴把我師父提溜兒出來,也給罵上一通。
第一次在地宮聽到這話時,我心裏非常生氣,你罵我可以,罵我師父就不行了,可跟三師伯抗議的後果就是——被罵得更慘。
所以往後,再聽到這一類的話,心裏雖然還是不舒服,但起碼面兒上已經能控制得很好了。權當這是對我的鞭策好了,以後隻要努力少犯錯誤,這老狐狸還有什麽可說的?
不過事實證明,我還是想錯了,三師伯這種人,就是沒理也要搶三分,更何況是打擊我師父的機會呢。
我的這些思緒閃得飛快,一刻也不想再給我師父臉上抹黑,立即點了點頭:“哦,這一提陶淵明,我想起來了,好像是初中時候學的一篇古文。”
三師伯斜了我一眼,火氣還沒消:“想起來了?想起來就背兩句。”
我一愣,靠,真考啊?這陳谷子爛芝麻的課文,誰他娘的還記得啊?!
我硬着頭皮想了想,好像隐約還真記得那麽幾句,結結巴巴地背誦道:“停……停數日,辭去,此中人雲……雲……”靠,原文怎麽說來着……算了算了,不管了!“雲你别跟别人說啊!”
“廢物!”三師伯擡手給了我一腦後把子,“從頭往後背,誰他娘的叫你倒着背了?”
我硬是咬着牙沒呲溜一聲,不争饅頭争口氣!又想了想,有了:“晉……晉太……太元中!”
“看什麽看,繼續啊!”三師伯擡手又要揍我,我趕緊抱着腦袋往旁邊一閃,大聲背道:“武……武陵人以捕魚爲業,見一山,有小口,從口入,有……有……哦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雞……雞犬……雞犬相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從哪兒來……”
我越背越溜,全然不知中間竟遺漏和背串了那麽多,三師伯這次又沒有打斷我,無形中更助長了我的信心,“……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
“停吧停吧!”三師伯一揮手打斷我的背誦,冷哼一聲,說道:“當初老四非要送你們上什麽學,我就說了沒用!哼……現在事實擺在眼前,真他娘的跟你師父一樣,都是沒用的東西!”
我這才明白,原來三師伯讓我背古文,就是爲了給我難堪,也給我師父難堪,證明他的“上學無用論”。
我當即反駁道:“這都是初中時候背的,你要再給我看一遍,我肯定能背下來。”
三師伯好像早猜到我會有此一說,冷笑道:“廢物就是廢物!我不已經給你看過一遍了?”
我心裏“啊”了一聲,順着三師伯的目光,看向手上的山水畫,眼睛像掃描儀一樣從上往下,由遠至近重新掃了一遍——山間小路上蹦跳着下山的正是三個垂髫孩童;屋舍前的桑竹沃田裏,七八個男男女女彎着腰,往來種作;而那撫琴的隐者,從側面能看到他飄然的白須,神情怡樂……
我腦子一嗡,登時蹦出這麽幾句:“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難道這幅畫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複原圖?”
三師伯微微搖了搖頭:“不,恰恰相反,是先有了這幅畫,才有了《桃花源記》。你仔細看看左下角的落款。”
聞言,我帶着滿腹的狐疑往畫的左下角一看,貼近山川旁邊還有一列小字,是篆體,更确切的說,是小篆。我認得不全,勉強隻能認出一個“三”、一個“川”,還有一個“李”字,我小聲念道:“三川什麽什麽什麽……李什麽什麽。”
三師伯這次連打擊都懶得打擊我了,直接恨鐵不成鋼地拍了我一巴掌,急道:“三川郡郡守,李由書!”
我不知爲何,忽然有種見到我師父的錯覺。小時候師父教我念書,我仗着自己記憶力不錯總不專心,結果自然大打折扣,十句能記錯九句半,氣得師父每每都是這種恨鐵不成鋼的口氣,一遍遍地教我念,念着念着耐心就磨沒了,我就隻剩挨打的份兒。
可以說,我跟師弟能接受到這麽好的教育,一直從小學念到大學,我師父在這裏面功不可沒。師父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該是錯的,萬裏路要行,萬卷書也要讀,否則就容易走上歧路。一個人如果失去了持續學習的能力,那麽這個人就是死了,死在不再進步的那一刻。”
不過,我的這種短暫的錯覺很快就被打破了,三師伯緊跟着噼裏啪啦又把我師父臭罵了一頓,無非還是說他教徒無方,狗屁不通之類的。
等他罵也罵夠了,氣也撒夠了,我才小心翼翼地說道:“《桃花源記》是晉朝詩人陶淵明所作,而這幅畫的作者是秦朝的三川郡郡守李由,兩者描繪的場景卻極爲相似,像複刻的一樣。顯然,根據時間順序,陶淵明是在親自拜訪或者道聽途說了桃花源的事情之後,才創作的《桃花源記》,不管怎麽樣,都是對‘桃花源’存在的一種佐證。如果我沒猜錯的話,剛才石牆上的那些畫,記錄的就是‘桃花源’的建造經過,從最初的謀劃,到施工,再到落成,以及後面被燒毀的庭院鳥瞰圖,現在所有的資料都是指向這個‘桃花源’的,也就是三師伯您說的‘李由墓’對吧?”
三師伯點了點頭:“你小子這倒聰明了一回,咱們此番行動的目的地,就是這個李由将軍墓。”手機用戶請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