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太陰真君不惜暴打自己的徒弟,以此來向自己賠罪。
原來這是有求于自己,試圖收買人心!
聽了太陰真君的話語之後,李曉的心中不由得是微微一動,露出一絲不解之色:“難道說佛門那邊有什麽動向了。”
迎着李曉的目光,太陰真君苦笑着道:“正如你所知道的,皇帝想要追求長生之道,而我則是屢試未果,因此皇帝已經對我漸漸疏遠。”
“轉而開始重拾佛教,敕複佛寺,如果任由其發展的話,我們道門的地位将會受到威脅……甚至是會有遭遇滅頂之災的危險。”
此言一出,所有人的表情都是有了微妙的變化。
無論是太陰真君、紫鶴道人,亦或者是小強和李曉,他們都是身爲道門中人。
按照這樣的态勢發展下去,曾經佛門的悲劇,很可能會在道門身上重演。
若是道門遭殃的話,他們勢必也都會遭到波及,畢竟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緊接着,太陰真君又将當日在朝堂之上的遭遇,對李曉娓娓道來。
在宰相鄭朗的引薦之下,皇帝面見了來自于杭城金山寺的法通大師及其弟子法海,對于這位佛門巨擘,皇帝敬畏有加,遂将追求長生之道的希望也寄托在了對方的身上。
隻是法通大師并無踏入廟堂之意,反而是舉薦其弟子法海,于是皇帝賜封法海爲聖禅法師,左國師,與太陰真君平起平坐,一時之間也是名聲斐然,風頭正盛!
當聽到法海這個名字的時候,李曉的劍眉微微一挑。
因爲白蛇緣起本就是沿用了白蛇傳的背景與世界觀,所以有法海的存在,自然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隻是眼下的法海,還并非是五百年之後金山寺的老方丈,而是法通大師的弟子,從一個小小沙彌一躍成爲當朝左國師。
能夠得到法通大師如此悉心栽培,那就說明法海的佛法造詣頗爲高深,假以時日,或許會成就一代得道高僧。
腦海之中思緒翻湧着,李曉的目光徑直看向了太陰真君,似笑非笑地道:“所以,張師兄此次造訪鄙觀,是爲了說服我與你聯手,扳倒法海,阻止佛門勢力卷土重來?”
太陰真君笑着道:“師弟果然是個聰明人,當然想要阻止佛門的崛起,除了要扳倒法海之外,我的太陰真功唯有煉化萬蛇,臻至完滿之境,盡早白日飛升,如此才能重獲皇帝的青睐,方能庇佑道門繼續興盛,海晏河清,天下太平!”
李曉眼中閃過一抹精芒,說道:“如果我猜測不錯的話,你來永州城爲的就是那些蛇妖吧。”
太陰真君道:“沒錯,想要将太陰真功臻至完滿,便需要煉化萬蛇,而蛇妖所聚集的萬蛇洞便是在永州境内,這也是爲何我千裏迢迢從長安城來到永州的原因!”
“降魔除妖,這是功德無量之事,在消滅那些蛇妖之後,師弟也能憑添一筆功德,而我也能如願以償地将太陰真功煉至完滿,如此豈不是各得其所?當然更重要的是爲了弘揚道法之傳承。”
太陰真君慷慨陳詞道,話語之中透着激動之色,那一副宛如是在爲道門鞠躬盡瘁而良苦用心的模樣。
太陰真君頓了頓之後,繼續開口道:“隻要師弟能夠助我除妖,應韶絕對不會虧待于你,無論是榮華富貴,亦是權勢名望,盡管開口。”
在聽了對方的話語之後,李曉的眼中微微閃爍光芒,流露出了恍然之色,心中的疑惑頓時解開了。
繞了這麽大的圈子,太陰真功果然還是對于那些蛇妖念念不忘啊。
汲取萬千蛇妖的力量,将癸水之陰煉化到極緻,便能以自身爲陰,灌輸天地之間的陰邪之氣,這不失爲一個早日飛升的捷徑,以至于讓無數邪修趨之若鹜,而太陰真君就是其中之一。
這還真是打得一手好算盤啊。
也足以可見,對方對于太陰真功似乎充滿了信心,有一種神功大成,天下我有的野心氣魄。
現在李曉終于明白太陰真君會來找自己了。
兩人雖然身爲同門,但是彼此之間卻談不上什麽交情。
況且李曉還廢了他徒弟紫鶴道人的修爲,要說太陰真君不記恨的話絕無可能。
但是對于太陰真君來說,眼下最爲棘手和迫切的,卻是皇帝的施壓和佛門的威脅,這使得太陰真君的地位岌岌可危。
相較于此,李曉和太陰真君兩人則是同門師兄弟,互爲道門傳承。
而佛門是他們的對立面,如果被佛門得逞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因爲有着同門師兄弟的這一層關系,李曉相反成爲了太陰真君可以拉攏聯合的對象了。
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正是這個道理了。
爲此,太陰真君甚至是可以放低身爲國師的姿态,來向李曉求助,不得不說,這等野心氣魄的确是成大事者該有的。
想明白了其中的環節之後,李曉頓時了然于心。
伴随着話音的落下,太陰真君一雙灼熱的目光便是落在了李曉的身上,略顯忐忑,似乎是在等待對方的答複。
在太陰真君的目光之中,李曉在沉吟了片刻之後,輕笑道:“既然是爲了道門,李曉自然是責無旁貸,既然師兄開口了,那麽我又豈有不幫忙的道理。”
太陰真君心中一喜:“好,師弟果然夠爽快。”
手指敲擊着桌面,李曉卻是話鋒一轉道:“不過,那萬蛇洞之中聚集有萬千蛇妖,實力不容小觑,而且地處險隘關要,要想将他們一舉鏟除可并非易事。”
太陰真君眼瞳微微一縮,身子前傾微微湊上前來:“那師弟可有何良策?”
李曉想了想之後淡然道:“其實我倒是的确有個計策。”
“俗話說的好,擒賊先擒王,蛇妖一族的首領是無極蛇母,隻要想辦法将蛇妖首領無極蛇母給引出來萬蛇洞,然後趁機誅殺,如此一來那其餘的蛇妖也就是一群殘兵敗将,一盤散沙爾,不足爲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