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昊棄世這件事,很快經過衆人的口,就傳出去興慶,沒多久夏國全境都知道了。按照國相沒藏訛龐的解釋,元昊是被太子甯令哥削去了鼻子,鼻創太重,流血不止而死的。</p>
之所以甯令哥決意弑父,是因爲元昊搶了原本是太子妃的沒移氏做“新皇後”,惹起來父子之間的矛盾。奪妻之恨甯令哥不忍,一怒之下就弑了父了。</p>
雖然是沒藏訛龐這麽說,到底父子之間爲何火并,鬼才知道。沒移氏那一邊,因爲全國都在傳這個話,不少人把元昊被刺的這件事兒,全都算到她身上,沒移氏每天都遭到口誅筆伐。處在重重的壓力下,宮裏面實在是住不得了,沒移氏也就主動出家了。這樣一來,更加令衆人相信說,之所以太子甯令哥決意要刺駕,爲的就是沒移氏。</p>
除了這個,衆人還聽說西夏國相沒藏訛龐扶其甥甯令兩岔繼位爲新王,重新改名叫李諒祚。立其妹沒藏氏爲西夏的太後,訛龐本人就總攬了國政。</p>
夏曆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因元昊去世,幼子李諒祚繼位,國舅沒藏訛龐除了昭告天下之外,又往宋、遼兩邊都派出了使者,以求冊封。</p>
使者到了兩國之後,便就将國主元昊被弑身死,幼主李諒祚繼位之事上報。說到西夏國主元昊的死因,過來的使者,免不了又将當初沒藏訛龐昭告天下的那些話,重新拿出來又講了一遍。</p>
不久兩處的使者就傳來了消息:宋人這邊還算順利,宋主趙祯準了沒藏訛龐所報,已經封李諒祚爲夏國的國主。誰知道沒藏國相的說辭,在遼國那邊行不通:按照遼國的說法,元昊的死因疑點重重,沒藏訛龐拿甯令哥爲了争奪沒移氏,一時激憤便弑父的說法,漏洞實在是太多了,太過牽強。</p>
甯令哥要下手,爲什麽在沒移氏剛剛進宮的時候不下,元昊與野利後關系最爲緊張的時候,他也不下。就趕在沒藏氏剛剛産下皇子,沒藏都也被罷了官職,沒藏訛龐馬上要罷相,這種關鍵的時候下?!這些疑問不解釋,遼國這邊沒辦法冊封。畢竟遼國的太平公主,曾經許與李元昊,他是耶律宗真的姐夫。這件事情,絕對不能馬虎就過。</p>
更何況根據可靠的消息說,當初元昊的遺诏,是讓委哥甯令繼任大統。沒藏訛龐竊國之人,不遵元昊的遺诏,私自就立了李諒祚,卻敢來遼國讨冊封。沒藏所立新的夏王,遼主耶律宗真不認。爲這個事,遼國直接将沒藏訛龐的使者扣住,不允許回夏,這就壞了。</p>
人都知道:數年前爲了邊民遷徙的事情,耶律宗真親自西征,與元昊在賀蘭山展開大戰,結果以耶律宗真大敗奔回遼國而結束。此番羞辱,他如何不想着回來報仇?趁着李元昊新喪之機,耶律宗真若發兵打來,則大事不妙!</p>
沒藏訛龐爲摸清楚形勢,重新又派了支使者去遼國。這一次使者帶了不少珍貴的國禮,又走訪了遼國不少的重臣,要進一步打探遼國的意向,一并将先前的使者再帶回來。誰知道情勢并沒好轉:非但沒有救回人來,連第二撥人馬都陷進去了。感覺到不好,沒藏訛龐忙安排備戰。</p>
眼看着東面的遼國已經不穩,南面宋朝那一邊,絕對不能再出纰漏!沒藏訛龐爲讨好宋朝,準備将之前三川口之戰的一幹戰俘送還與宋人。</p>
當年三川口之戰的時候,劉平、石元孫這兩個,全都被元昊俘獲至夏地。這個時候,原環慶路同安撫使劉平,已經亡故,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孫,至今尚在,因此沒藏訛龐那個厮,立刻與宋朝的皇帝寫書,要将石元孫等戰俘歸還與宋人。</p>
宋朝得到了這個消息,都認爲一旦石元孫回國以後,該如何處置,是個問題,朝堂中立刻議論不絕。谏官禦史都忙碌起來,紛紛議論這件事。有人上奏與官家道:“石元孫,當年三川口敗軍之将。戰敗之後居然不死,被人放回,有辱國體,請陛下斬之以儆效尤。”</p>
還有人道:“石元孫本系開國功臣子孫,打了敗仗,沒有在戰場上身死報國,被蕃綁俘獲,縛押放還,令國家蒙羞,不殺不足以厲邊臣!”</p>
侍禦史劉湜上奏道:“石元孫一介敗軍之将,失軍辱命,甘被賊擒。朝廷一旦貸而不誅,此事過後,邊軍效仿,人人惜身。關鍵的時候,還有哪個肯爲國家用命!”好幾個附和劉湜的道:“上國之将,戰敗之後,不能一死報答君王,被蕃人繩索捆縛,囚車押送,羞辱太過,堂堂大國的顔面何存!”</p>
除了這些勸殺的外,私底下還有一小撮反對誅殺石元孫的聲音,說話便道:“口裏面慷慨激昂的人,自認爲讀過幾本聖賢的書籍,動辄以最高的标格去要求别人,自己卻忘了基本的人性。兵敗之後便慨然赴死,并沒有想象得那麽容易。</p>
聖賢之書,也是從基本的人性開始講起,從不一味的要求道德。不然的話,從古至今那些舍生忘死的人,數量也不該那麽少,也不值得大肆傳頌了。”</p>
還有人道:“這些坐談論道的人,出行有家将随從跟随保護,在家有丫鬟仆役伏侍,坐轎人擡,上馬人護,有幾個真正到過戰場,又有幾個身臨過絕境。大多數人,管住自己不去貪賄,能收心律已就不錯了,偏偏在生死抉擇的時候,對别人的要求極其嚴格。</p>
更何況三川口之戰,石元孫等人的情形,與黃德和那厮不一樣。石元孫等厮殺的時候,未嘗沒有不拼盡全力。被俘之後,也并沒有爲夏人效半點的力。倘若這樣也仍舊被殺,實在是有些太不近人情!”</p>
還有個同情邊将的道:“據我的觀察,武将裏面,要求一定将石元孫處斬的不多。一心想要石元孫死的,大多是文臣。之所以能有這種情形,我心裏想:這些主張處死石元孫的,一輩子也不會上戰場,他們的子孫都學文,根本也用不着去厮殺,沒有被蕃人俘獲的風險。</p>
反倒是武将一見情勢不好,不肯死戰就投降了,讓那些蕃子殺進來,他們以及他們的子孫,就遭了殃了,這種情形,是他們萬萬不願意有的。爲了自己的安全着想,這些人也要求武将必須要力戰到死,隻要活着被俘虜了,就是個罪過。</p>
說句不好聽的話:武将死了,掉幾滴淚,換幾句他們口頭的贊揚,寫幾篇祭文和墓志銘,這件事情就結束了,沒有幾個人能記得。一旦不死,而且還活着回來了,那麽就好像從提花錦緞裏爬出隻虱蟲,看着礙眼。一看見他,就想起當初的屈辱來,臉上就羞,單活着就讓人厭煩了。”</p>
話兒雖然是這麽說,衆人也隻是私下裏議論,沒幾個敢公開在朝會上這麽講。一時之間,沒有人敢去幫石元孫說話,情勢對石元孫極其不利。</p>
這個時候,參知政事賈昌朝,出來向趙官家上奏道:“春秋的時候,晉國俘獲了楚将谷臣,楚國俘獲了晉将知罃,都曾經送還其國不誅。”勸殺的言論聽多了,賈昌朝突然說這個話兒,立刻引起趙祯的興趣,官家便就問他道:“怎麽,賈參政意見與衆人不同,認爲石元孫不可殺麽?”</p>
賈昌朝道:“回禀陛下,魏晉的時候,于禁戰敗全軍覆沒,本人被關羽收押在南郡。黃初二年,于禁輾轉返回魏國,曹操收納了被俘的于禁,并沒有誅殺。以操之暴虐,尚可以容納投降之将,更何況今上一代仁君!”</p>
宋帝趙祯這個厮,一向都是心軟寬仁的一個人,對待臣下,隻要不是太大的罪過,能不殺就不殺。他心裏面,并不想把石元孫怎樣。怎奈朝中說話的聲音,全都是叫殺。非但如此,有些朝臣爲了這事兒,甚至已聯合起一班谏官,輪番來勸,直接用言語過來逼迫。幸好有賈昌朝出來說合,借這個話兒,趙祯立刻就同意了昌朝的意見,叫将石元孫接回來以後,安置在全州。</p>
因宋朝那邊有了回複,沒藏訛龐這一頭,随即就開始安排人馬,将石元孫一幹人等就都送去宋朝,一并去打探宋人的動靜。</p>
這個時候,繼上次賀蘭山大戰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好幾年。遼國那邊,不單是宗真,朝廷上下憶起上次大敗的事情,全倍感恥辱,時刻不忘記再讨回顔面。如今幾年過去了,遼軍已漸漸恢複了元氣。既然元昊那厮已死了,沒藏訛龐又總攬了國政,趁他掌權未穩之機,再西征一次,管保叫夏人舉地投降!</p>
當下上朝,野利宗真在朝會上說,沒藏訛龐得國不正,他已經決計再次西征。對宗真親自西征這事兒,朝臣上下立刻都附和。宗真随即命人将蕭惠召來,開始商議征西之事。</p>
有了上次西征的經驗,這一次征西,蕭惠遂就評價道:“前番平夏,我軍開始仗着馬速和人數,大軍推進的速度太快。後繼因爲西夏地形的原因,又有高山沙漠的阻隔,我軍行速不得不放緩,後方大軍的糧草辎重,又不能及時跟繼上來,就給了夏軍可趁之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