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韻就挺奇怪的,她和家裏人早就商量好了如何安葬姑姑,時間才隔幾月而已,老爸不可能忘記,他怎麽突然又問?</p>
她覺得老爸可能聽到了些閑語碎語,他的心思動搖了,又不敢全權作主,所以才問她。</p>
樂韻望了望蟻老和岩老,村裏若有什麽比較大的風吹草動,兩老和黎先生應該知曉。</p>
蟻老岩老确實知道樂家男主人爲什麽突然又問小丫頭怎麽安葬她姑姑,不過呢,樂家男主人即然已經提及了,他們就不必多說了。</p>
“樂樂,這個……你滿爺爺和你程五爺爺他們說你姑去的冤枉,你和你弟是你姑的晚輩,她有後人,叫你給你姑辦一辦喪事,讓你姑風光大葬,這樣也能告慰你姑屈死之靈,讓能令你爺奶在九泉之下安息。”</p>
樂爸吞吞吐吐,生怕小棉襖不高興。</p>
“老爸,滿爺爺和程五爺爺的建議是好的,隻是,每個村都有約定的風俗,不許枉死之人的棺材進村。</p>
我也想給姑姑熱熱鬧鬧的辦場喪事讓她體面的出門,可要辦喪事隻能在村外停喪,在我看來還不如不辦,姑姑若在天有靈,想必不願意看到那一幕的。”</p>
“可以進村的。在家裏辦。”</p>
“老爸,以你家姑娘現在的身家,要是強行挑戰風俗,村裏人就算有怨言也不敢強行跟我硬碰硬,隻是這樣一來,我們家就得背上仗着有錢在村裏搞獨裁主義的罵名,萬一哪天誰家有不順意的地方,都要我們家背黑鍋。”</p>
“我知道,你滿爺爺他們也說過,”樂爸聽着姑娘的分析,頻頻點頭附合,又解釋:“不是爸爸事兒多,是村裏人說你給村裏給鄉裏建了圖書館,你做的是積陰德的好事,你是積德積善的好人,能壓得住一切歪風邪氣。</p>
再說你姑也是梅村的人,她是被人害死的,不是自盡身亡,就算早亡也是可憐人,村裏人覺得應該給她隻一場喪事,熱熱鬧鬧的送她上山,也全了村裏和她的緣份。</p>
村裏的老人說讓你姑進村回家前先做水陸道場,你滿爺爺也幫忙問了做水陸道場的師公們,他們也說可以的。”</p>
“這樣啊,我等會去找滿爺爺商量商量,要辦也是當喜喪來辦。”樂韻點頭,不辦喪事是因曾礙于風俗,在村外搭棚治喪事,等于是明晃晃的告訴所有人死者是短命鬼,都說人死爲大,死在外面的人連家門也進不去,本身就已經夠凄涼了,辦喪事時活人吃吃喝喝,死者凄凄冷冷,豈不是讓逝者和活着的家屬更痛苦。</p>
不想在村外搭棚治喪才幹脆不辦,直接将姑姑送上山安葬,如果可以讓姑姑遺骨進村,辦場喪事也全了姑姑出生于梅村的緣份,想必姑姑之靈哪天知曉了也就了無遺憾。</p>
“當喜喪辦?有什麽緣故?”蟻老終于插了一句嘴,問出心中的疑惑,九稻地方的風俗,老人年過九十或者家中四代同堂,過世之後的喪事當喜喪來辦。</p>
正常的喪事,孝子孝孫披麻帶孝,即穿白孝衣頭頂白布,腰束一頭系有麻線的草繩,這是鄉下從古傳到今的喪事規矩,也是千百年唯一沒有變化的古老風俗。</p>
若一定要雞蛋裏挑骨頭的挑出變化來,大概就是隻有麻衣孝布略有不同,有錢人會全身披白衣腰纏麻絲草繩,一般人家就是頭頂孝布腰系麻線草繩。</p>
而所謂的喜喪,整個喪事的流程不變,隻是孝子孝孫頭上原本頂的白布改成紅布,身上仍然穿白衣腰綁草繩,謂之披紅挂白。</p>
孝子孝孫披紅挂白,别人一看就知老人是長壽或多子多孫又多福之人。</p>
“我在找到我姑姑的遺骨時,請了高人想幫我姑姑超度,高人說沒找我姑的魂魄,有可能已經投胎轉世,也做了超度的法事,現在安葬的僅隻是一副遺骨。</p>
雖然沒找到我姑的魂魄,我就當我姑重新投胎了,這場遲來的喪事就當是慶祝送我姑得以新生的餞行宴。”</p>
待姑姑的靈魂潤養好了,樂韻準備送去異時空幫找個合适的地方讓姑姑安心修煉長生道,争取得道飛升。</p>
那種事不能講實話,隻能說猜測姑姑已轉世投胎,因爲姑姑魂魄猶在,自然要把喪事當喜喪辦。</p>
“這樣挺合适的。”蟻老和岩老都贊同,雖然不确定樂家姑姑有沒轉世,以當送她轉世的好事來辦,也讓人有點安慰。</p>
樂爸聽說沒找姐姐的魂魄,挺傷心的,小棉襖說要給她姑辦喪事,頓覺十分的熨帖。</p>
他将正事說完了,餘下沒他啥事,立即屁颠屁颠地跑廚房去給老婆當個跑腿的,幫忙燒火遞東遞西。</p>
老爸跑了,樂韻便知他之前說要找她說正事的正事就是指有關姑姑的喪事事宜,也沒逮自家老爸再問其他,直接問蟻老岩老有關村裏人是什麽看待她家姑姑的喪事。</p>
蟻老岩老沒事也去轉轉,又有周滿村程五張老三等老人常到樂家串門說村裏的小道消息,他們自然也知曉得七七八八。</p>
梅村大部分人家都是很好說話的,喜歡攪事的也就幾個,以前蹦跶的最歡的就是陳武,最嘴碎的就張科他媽張大奶奶,再以前還有個愛嘴碎的周哥媳婦劉桐和張科老婆吳玲玲。</p>
現今劉桐和周哥離婚了,吳玲玲也已經是張科的前妻,那愛嘴碎的長舌婦走了,村裏其他幾個就算有點嘴碎也翻不起風浪。</p>
張大奶奶和陳武也在蹲局子,陳武的大孫子殘了,陳相因他哥的事受了驚,在梅裏也老實了,陳雷朱矮子和馬麻雀以前都是陳武在前打頭陣他們在後頭吼吼,成不了氣候。</p>
梅村最愛攪事的家夥不是出事了就是縮起脖子當鹌鹑,沒了那些攪事精瞎起哄搞事,梅村其他村民大部分知道好歹,心懷感恩,感念樂家姑娘爲村裏爲小學初中建教學樓建圖書館爲孩子們提供良好的讀書環境,并不反對樂雅入村從樂家發喪。</p>
蟻老岩老将聽到的小道消息說給小丫頭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p>
了解了村裏人的大緻反應,樂韻也确定讓姑姑進村基本不是問題,直接回了二樓書房,取了一匹白布和紅布,栽了幾套孝衣和二十公分寬的紅布條。</p>
樂家沒什麽親友,能算上家屬的也就周滿爺爺家,周滿爺爺和扒嬸奶奶、周奶奶家的孫輩論起來也可以視爲姑姑的侄子,他們自己願意的話披紅挂白也在情理中,若他們不願意,也沒人說他們的不是。</p>
樂韻給自己家一家四口各栽了一套孝衣,再多預備了幾套,若周滿爺爺家的孫子們願意爲她姑姑披孝頂白,到時也不會手忙腳亂。</p>
栽好了衣服,再取了一把麻線下樓,去後院家畜樓的二樓找出稻草來搓繩子。</p>
孝子孝孫之系的稻草繩子也是有出處的,草繩即意代“結草銜環”,就是說死者如果這輩子有恩未報完,他的後代們不知道有可能沒替前人報恩,或者無力報恩,那麽就讓他們來世結草銜環以報。</p>
農村的結草銜環之說,并非是指文人墨客們口中的“銜環結草”的把草強成繩子搭救恩人,或者嘴裏銜玉環還恩,農村人說的結草銜環是指“來世做牛做馬”以報。</p>
之所以如此,也是因爲古時候的牛馬皆用利器在鼻孔上穿一個孔,以棕樹皮搓成的繩子穿鼻而過做籠頭,要牽牛馬時就将長繩子系在籠頭上;</p>
又或者在牛馬的鼻子穿孔戴一個圓環,需要牽牛馬幹活或行動時就将長繩子系在圓環上。</p>
之所以在牛馬的鼻子穿孔系籠頭或圓環,也是爲了馴化牛馬,當用繩子牽着牛馬時牛馬不聽話,用力扯繩子,籠頭或圓環勒着肉自然會疼,牛馬吃痛,當然就老實了。</p>
古代的農人沒啥文化,說不出大道理,受了人恩情無力還報,許諾來世做馬做馬報恩,所以才演變成了後來家中長輩去世,孝子孝孫腰間綁根草繩來表示願替代長輩來世給恩人做馬做馬。</p>
農村人的家中老人過世孝子孝孫綁的草繩也有講究,必須反搓,即反手搓,不能順方向搓。</p>
樂韻找了一把稻草,抱回堂屋坐着搓,蟻老岩老活了那麽大的歲數,見多識廣,自然也知道風俗,他們也幫忙搓草稻。</p>
每根草繩的一頭都系有一小撮白麻絲。</p>
藍三将直升送去村辦樓後回到樂家,也聽了樂父與小蘿莉說的關于給樂家姑姑辦喪事的對話,他全程當聽衆。</p>
直到小蘿莉搓麻繩時,他才有用武之地,對于反搓順搓,他也懂,畢竟他們團裏的兄弟大部分出自農村,沒事就湊在一起說各地的風俗習慣,各地有各有各的風俗,但在辦喪事一事上幾乎大同小異。</p>
四人搓了幾十條草繩,到快吃飯的時間也完工。</p>
樂善上完課才下樓,幾乎是飛跑着沖回北樓,撲進姐姐懷裏,摟着姐姐的脖子再也不撒手。</p>
哪怕吃飯的時候,他也堅定不移的緊粘着姐姐坐着,說啥都不肯跟爸爸,還告狀說爸爸像個小孩子似的總粘着他。</p>
樂爸:“……”果然還是小棉襖好,小夾克說漏風就漏風。</p>
周秋鳳和蟻老岩老知道了樂清粘孩子的小密秘,默默地忍着不笑。</p>
老爸是女控,弟弟是姐控,樂韻淡定的給弟弟夾了幾次菜,成功将弟弟哄得心花怒放。</p>
吃了午飯,樂韻本來打算等晌午過後大約在周滿爺爺歇了響午覺醒來了之後去找周滿爺爺,結果她家剛吃完飯不一會兒,周滿爺爺找來了樂家。</p>
周村長急三火四地跑到樂家堂屋,剛坐下就得到小伢崽遞來的紅豆薏米梗,一碗甜絲絲的甜品下肚,整個人無比的舒暢。</p>
人舒暢了,自然也精神,逮着小伢崽就問:“樂樂啊,你爸有沒跟你說在家給你姑辦喪事的事兒啊?”</p>
“說了,我原本覺得在村外治喪不如不辦,我爸說梅村人不介意讓我姑的遺骨進村從樂家發喪,我正想等晌午後去問問滿爺爺您老的意見,沒曾想你老連晌都沒歇就來了,倒累得滿爺爺跑來跑去。”</p>
“什麽累不累的,多見外,我的意思也是讓辦,你姑她是我們村的人,又是被害死的,幾十年被困在拾市那樣的人家家裏讓她有家不能回,可憐呐,</p>
梅村有兩個殺千刀的幫着人害了她,這也是梅村的恥辱,論起來梅村也有些對不住她,如今讓她落葉歸根,就當梅村人給她賠罪。</p>
你姑的事也給梅村人長了教訓,讓大家知道做人要擺正了心才能立得腳,人在做天在看,一個人心不正,做了惡事,早晚是要遭報應的。”</p>
周村長是村長,于公于私都覺得應該讓樂雅的棺材入村回樂家發喪,如此一來即能讓樂雅回歸故裏,也能警戒後人。</p>
“這樣的話,那就辦吧,我下午就帶弟弟去請師公們明早來家做道場,明天去将我姑的遺骨接回家,2号晚上辦酒,3号出殡。”</p>
樂韻沒再說那些怕村人以後誰家不順會怪她家的話,梅村大部分人都對不住樂家故去的兩老,當初她家爺奶積善行德,沒少幫襯村人,可以說整個村的人都受過爺爺的恩。</p>
以前村人都窮,有個感冒頭痛的都不去醫院看病,畢竟去醫院看病買藥要花錢啊,都來樂家找爺爺,爺爺幫人找草藥,從沒收錢。</p>
可到後來樂家出事,很多人就忘記他們每年都跑樂家求醫問藥的事了,一并疏遠樂家,甚至還踩人。</p>
她今,她不會事事計較,可不等于不記得。</p>
“好,樂樂收拾一下,我帶你去請師公,我前幾天就跟我們鄉最有名的雷師公他們那支團隊說了你家的事,如果要辦喪事就請他們,他們也答應了的。”周村長甚覺欣慰,小樂樂有主見,她辦事幹脆利落,樂雅若有靈知曉侄女如此聰慧,想必也能含笑九泉了。</p>
師公就是法師,是從事喪葬儀式的殡葬師,那些人的本領都是以師傳徒式的方式代代相傳,有些地方也叫“鑼鼓隊”,農村人對法師不稱法師,稱爲師公,而師公們被人叫師公也是一種能力認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