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動機
需求被激活表現出來就是動機。很多時候動機跟需求其實十分難分辨,但它們之間确實還是有着一層區别,大概就是已發未發、已動未動的區别。或者說當需求一動,一要表現的時候,基本就是動機了。動機也要深層次,比如“想要一個饅頭”這個就不叫動機,但“想要吃飽”卻可以是動機,因爲如果沒有其他因素幹擾,“想要吃飽”就可以自然地等于“想要生存”,吃飽成了生存的“已發态”,爲了想要吃飽去言行,這個動機就已經夠了。
除了植根于需求之外,動機之所以叫動機,就是因爲“動”。這個動不隻是需求的已發已動,更是人物要因此去動!不同于需求,動機是要着力表現的,動機才是人物設計的最核心,因而也是人物碰撞生出情節的最核心。動機不隻要設計好,更要表現好。要設計好,就是像需求一樣,要深挖,挖到那一個在當前條件下不可替代的東西;要表現好,則是要圍繞這個東西,讓人物去動!人物的一切言行,都要能夠追溯到這個動機。
可能有人會問:這樣的話不會導緻情節單一嗎?主角隻是圍繞着一個動機,一直向前,不怕成了流水賬嗎?情節的跌宕起伏從何而來?
這個問題,研究過一些寫作理論的可能立馬會從阻力、鴻溝方面來解答,但我的解答,還是動機!
也就是說,人物的動機,不單單是主角的動機!而是情節中所有人的動機!要知道情節、沖突,是人物碰撞出來的,阻力、鴻溝,在網文裏絕大多數時候也是由人物帶來的。反面人物的阻撓,配角的拖累,這些,讓主角的動機受阻。那麽反面人物爲什麽要阻撓?配角爲什麽會拖累?或者主角爲什麽甘願被配角拖累?這後面的根源,還是動機。
所以人物設計,不隻是要寫出主角的動機、目标,也要同時寫出相關配角、反派的動機目标,而且都要深挖,越是重要的,比如一配、一反,就越要深挖,到了幾乎與主角同樣深度的地步。這些人物活起來,他們與主角的對手戲真實深刻,情節自然也就精彩。
但是這裏要注意一點:有人說你這不就是把配角、反派寫得生動嗎?這誰都知道,生動了有好處,人物不都是越生動越好?
這就是隻看到表象了。配角要生動并不難,很多書配角比主角都生動,但整體效果卻不好,就是因爲這些配角沒有圍繞着主角的動機來設計。
什麽?配角還要圍繞主角的動機來設計?不是主角一個人圍繞自己的動機言行就行了嗎?
當然不是。設計配角爲什麽?設計反派爲什麽?他們要承載“與主角沖突互動生出情節”這樣重要的任務啊!他們既然要與主角沖突互動,那他們的核心,也就是他們的動機,怎麽能不圍繞主角的動機來設計呢?
很多人設計配角時,就是平等、割裂、單一地,像設計主角那樣設計屬于配角自己的動機。但要知道尤其在網文裏,配角跟主角畢竟不平等,也無法割裂地去自行自事,所以當配角設計得跟主角的動機關系不緊密時,他們的碰撞就不會精彩。所以,什麽叫“要表現好主角的動機就是要一切圍繞這個動機”?這個一切不隻是主角的一切,是真的一切。
而這其中也隐含着一個寫作的根本道理就是:寫作是一個綜合的實踐性工作,其中任何因素其實都是不可割裂的。比如我們說三要素,好像是三個東西,其實是一個東西:人物在環境中碰撞出情節,就是這樣。所以講理論講技巧的時候隻能分列地去講,這沒辦法;但學理論學技巧的時候千萬不能割裂地去學,否則真下筆寫的時候肯定出不來效果。
最後總結,最重要的動機:動機就是已發的需求,要設計好更要表現好,表現好動機的方法就是一切圍繞主角的動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