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亮出觀點:主要人物的“需求-動機-目标-沖突-收獲-隐患”線,同時搭着小說三要素的人物和情節,是小說設計時最重要的一條線。這條線設計好了,下筆時所有文字都圍繞這條線來轉,基本就不會亂。而這條線設計的質量高低,直接決定你的小說好不好看。因此這條線,我稱之爲小說設計的“黃金線”。
黃金線之所以重要,根本原因就是它搭着小說三要素其中之二:人物和情節。在人物方面,主要體現爲需求、動機和目标、收獲,在情節方面,則主要體現在沖突,因爲人物之間相互碰撞而生的故事,就是情節的主體。
一、需求
這裏的需求取心理學涵義,是人物言行的“最深層”原因,也就是最根本的“他想要什麽”。這裏的“想要什麽”必須深挖到人物内心最深處,比如說“他想要一個饅頭”,這不叫需求,因爲饅頭隻是表象,深層是“他想要吃飽”,而最深層是“他想要活下來”或者“他不想餓死”。
區别一個“想要什麽”是不是需求,是表象還是深層,是淺深層還是最深層,方法就是看他想要的東西是不是不可替代。比如饅頭是很容易就能被替代的,他想要饅頭,給他包子也吃,這就是表象。而他想要吃飽,不那麽容易替代了,但如果有人說“這頓飯你别吃,我就給你一千萬”,有這樣的誘惑的話,它也會被替代,說明它也不是最深層。可是如果有人說“你一年别吃飯,我給你一億”,會有人答應嗎?這就不可替代了,因爲這就涉及到了生存,最深層最根本的需求,這才是心理學上的需求。
當然這個例子是單一性地舉出,并不具備絕對性。比如如果一個角色他家裏很窮,而他很愛家人,那麽他可能會選擇餓死來得到錢讓家裏人過得好,這樣的話“親情”戰勝了“生存”,就成了最深層的需求。需求不是唯一的,除了生存、親情,還有自由、榮譽、力量、愛情、傳承這些;需求也不是單一的,一個角色内心深處可以同時有多個需求,具體設定時,因角色而異。一般來說,越重要的人物,或者你想表達的是越複雜的人物,其需求就越要考慮全面。比如還是生存和親情,如果角色隻是很痛快地答應餓死,那麽親情表現了,生存沒表現,這個人物就單薄;如果掙紮一番,描寫一下餓死的痛苦,又回想一下家人的溫情,最後再有什麽契機觸動之下,人物選擇了餓死,那麽這個人一下就豐滿真實起來。
需求是人物最深層的東西,設計的時候作者需要考慮,但真正寫的時候卻不需要刻意表現。或者說深層的東西,就要深層地表現。真正表現一個人物的需求,要的是這個人物的使命結束之後,讀者感慨,領悟:“原來他是個這樣的人”“原來他是因爲這個”或者“爲了這個他真不容易”“他終于得償所願了,真好”這樣的感覺。如果達不到或者不打算達到這樣的效果,那麽需求可以不表現,甚至不設定也行,因爲網文的讀者已經形成了一些默認的需求,像力量、自由、生存這些,隻要你的人物言行與之有些相靠,不違背,就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