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嚏,”我雙手捂住口鼻打了個大噴嚏。
“Excuseme.”我條件反射道。
“Blessyou.”他二人同時開口道。陳京陽一副幸災樂禍的表情盯着我。
“Thankyou.”我總結發言道。
以上對話,完全來自不由自主脫口而出,且是一套永恒不變的固定模式,與禮貌修養無關,但一定要按部就班地回答。就好比我們中國人見面問“吃了嗎?”,正常人會回答“吃了,你呢?”一樣。這是是一種文化習俗,既定模式。倘若是有人誠懇地回答“還沒”,這就是别有深意,不按套路出牌。同樣,有人打噴嚏時,西人會反射一句“Blessyou”,那人便要循規蹈矩一句“thankyou”。若是有人幹幹回一句“blessyoutoo”,那畫面太美讓人不敢想象。
據說這一用語起源于教皇格裏高利一世之後。其時西方社會黑死病泛濫,此疫的發起征兆便是打噴嚏,當時醫療條件有限,多有人口死于此病,因此教皇便使用此語爲民祝福,祈禱患者早日康複,得蒙脫險。時至二十世紀早期,德國移民将此短語帶至美國,從而在英語世界中廣泛傳播,發揚光大。
當年在外留學時,我去學校上課,那日湊巧偶然風寒,于是在課堂上,當着教授和同學的面,結結實實打了個噴嚏。這聲噴嚏如同平地一聲雷,炸起了千萬萬萬聲同情,隻聽“blessyou”此起彼伏,仿佛立體音響無死角般環繞着我。我有些受寵若驚,隻道這聲“blessyou”是祝我早日康複之意,于是老老實實回了數句“thankyou”,沒想到歪打正着,倒也沒有淪爲笑柄。後來請教同學,才知道他們之所以慣用此語,是因爲在西人的觀念中,打噴嚏的那一刻會靈魂出竅,心跳加速,再加上感冒打嚏是傳播病毒的本源,因此這句用語對他們來說,不僅僅是祝福的話語,更是驅魔的良方。
“你靈魂出竅了?”陳京陽一臉奸笑道。
“阿嚏,”我結結實實打了個噴嚏。
若陳京陽閉上嘴,我的傷風便可不治而愈。我自顧瞪了他一眼,用面巾紙擤了擤鼻涕。
“你是不是着涼了?這種天氣也能感冒。你不是開着窗在沙發上睡了一夜吧?”
陳京陽将我上下打量一番。
這種天氣怎麽了?難道感冒還挑季節?少見多怪。
“我去看看。”我起身道。既然是自助餐,理應先巡視一圈。
“請自便。不知道合不合你的胃口,”仲軒客套道。
“無妨。我一看就飽。”
“哦?你還有這特異功能?一看就飽?要不你教教我,學費我出。”陳京陽嬉皮笑臉。
“我們換一家餐廳,你選。”仲軒尴尬道。
看來他二人誤會了。我之所以如此回答,并非有意爲難,實在是發自肺腑,句句實言。我平日社交,無論是請客應酬亦或朋友團聚,最怕的便是自助餐。一是因爲食物種類繁多,琳琅滿目,放眼望去一片花花綠綠之色,讓人不知從何下手;其次是縱然口味齊全,包羅萬象,但最終選擇的,仍舊是那幾樣尋常的吃食。因此一圈選擇之後,我的盤中依然空空如也,一無所有。而我的最終選擇,往往是一杯冰淇淋或者一塊蛋糕。一般而言,甜點的上桌就預示着用餐的結束,因此如此選擇,既合乎禮儀,又滿足口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