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有一個家族的人要開口承認,可是話還未說完,被李憶安給打斷了:“我讓你說話了嗎?”
他渾身一顫,隻能怨恨地看了一眼剛才那人,不甘地閉上嘴巴。
他們心裏在默默祈禱,千萬不要出事,都不想死,也全部是怕死的。
“你繼續說!”
李憶安續道:“隻要能夠讓我滿意,我會幫你向陛下求情,死罪可免,但判多少年還是等刑部來定。”
也就是說他們這些人,難逃死罪!
剩下幾個家族的人渾身一顫,緊張得握緊拳頭,又感到濃濃的絕望,早知道會是這樣,剛才他們就應該第一個站出來。
“多謝李将軍!”
那人渾身一松,他就是怕死的貨,不用死最好,連忙指出了好幾個人。
這一次來刺史府的人當中,隻有兩個家族沒有支持過隆多,其他的都是屁股歪,有反心。
“來人,把他們捉起來!”
李憶安說道。
一群士兵走進來,連同是充當污點證人那個一起帶走。
李憶安又道:“你們再用其他理由,通知他們的家人來刺史府見我們,千萬不要說是我把他們都捉了,否則我隻能親自上門去捉人。”
那些被捉的人當然不服,大叫大嚷,但士兵們隻聽命令,管他們想做什麽叫喊什麽,直接拖下去帶走。
“李将軍,你這是爲何?”
羅文林不解地問。
“到時候羅使君自然會知道。”
李憶安不打算解釋,目光又落在剩下那兩個家族的人當中,笑道:“來人把兩位也帶下去,先在刺史府住下。”
“李将軍饒命啊!我們沒有支持過隆多,從來沒有想過要造反。”
其中一人立馬哀求說道。
“有沒有想造反,你說了不算,我說了當然也不能算,得等到結果出來才知道。”
李憶安揮了揮手把他們一起帶走,随後再把剛才改進的規劃方案交給羅文林。
“這些是?”
羅文林打開看了一會,當場瞪大雙眼。
這一份東西,是對上一份方案的補充,内容還更詳細,涵蓋的更多,同樣還有很多是他想不到的。
上一份規劃在羅文林看來已經非常完美,沒想到還有那麽多錯漏,寫一份方案是針對錯漏的修補,李使君這也太厲害了!
“李使君,我總算明白你爲何能如此得到陛下的信任。”
羅文林佩服道:“我遠不如李使君。”
以李憶安的能力和實力,文能治國理政,武能定國興邦,不難推測,以後哪怕是房公杜公等人都遠遠不如。
再過幾年,大唐的朝堂上,應該是李憶安的天下。
“羅使君可以準備重新丈量姚州的土地,再配合推恩令使用,關于新稅制一事應該也聽說過吧?”
李憶安說着又問道。
“李使君想在姚州也推行新稅制?”
羅文林是知道這件事,在長安鬧得沸沸揚揚,作爲一州刺史,要是沒點消息的渠道,那是不可能的。
“沒錯!”
李憶安繼續說下去:“先在姚州推行,把所有制度統籌來用,若是發現有任何問題,第一時間告訴我,馬上作出修補。”
“我明白了!”
羅文林知道這些新制度,代表的是陛下的意志。
若是陛下不想這麽做,李憶安是不會反複地強調。
把後續的事情交給羅文林去做,李憶安又回到無事一身輕的狀态,現在應該規劃的都差不多,還有一個官辦學校,這個需要紙張和書籍造出來才能推行。
學校可以往後放一放。
在接下來的幾天裏面,刺史府所有人基本沒有空閑的時候,全部按照李憶安的規劃,去推行一個個政令。
有達瓦和那羅達的支持,這些政令在姚州境内幾乎是沒有任何阻礙地實行。
達瓦得到來自刺史府的各項命令,暗自慶幸,自己所做的這個決定無比正确,朝廷的意志便是如此,沒有人可以反對。
他要做第一個投誠的人,以後在姚州無論發生什麽事情,都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極大限度地保留目前的利益。
其他不想要投誠的家族,結果如何可想而知。
“這位李将軍不是個簡單的人,應該說以後他的成就,絕不會隻是一個将軍那麽簡單。”
達瓦感慨地說道。
“父親,你說他現在是否還在姚安?”
梅朵說道。
“一定在姚安。”
達瓦想了想說道:“梅朵,若是可以,好好把握。”
梅朵乖巧地笑了笑:“我知道了。”
工廠裏面。
李憶安時隔幾天再來,看到這裏逐漸形成規模。
造紙那邊,可以看到一批批紙張堆積在庫房之内,印刷術的話,那些字模也做了一大堆,分别放在好幾個籮筐裏面。
不過這邊的廠房,距離制糖需要有一定距離,造紙會對水産生污染,糖可是放進口吃的。
目前他們已經通過甘蔗,造出數百斤白糖。
“先生,紙和字模都沒問題,現在還差書本,才能對照着印刷書籍。”
長孫沖無奈地說道:“在姚州很難找全所有書籍。”
像那些論語、中庸等經典,問羅文林要的話,應該可以要到一兩套,但還遠遠不夠。
比如史書那些,還有術數等等,在這裏應該是找不出來,甚至整個姚州認識字的人都是寥寥無幾,這也是學校初期比較難的地方。
“你覺得讓姚州的百姓讀書識字,是要識字在先,還是讀書在先?”
李憶安問道。
“自然是識字了,才能讀書。”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如果不識字,給一本論語也看不懂是什麽内容。
“目前我們要做的是讓這裏的百姓識字,而不是真正的讀書。第一本課本,我會自己編寫,再問羅使君要一些書籍,實在不夠才讓人從長安送來。”
李憶安說道。
長孫沖聽着覺得有道理,一邊聽又一邊點頭。
再過了一會,他們走到蔗糖工廠這邊,看到程處默他們也不訓練,全部在這裏忙活。
新招收回來的員工,全部是姚安附近村子的困苦百姓。
他們聽到刺史府給的工資高,幾乎是搶着要過來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