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常山郡部,真定路。《禹貢》冀州之域,春秋鮮虞之地,晉滅之,戰國屬趙,秦爲巨鹿郡地,漢初置恒山郡,避文帝名,改常山郡,屬真定國。晉仍爲常山郡,魏因之,徙今治。後周立恒州,隋複爲恒山郡,唐初曰恒州,天寶改常山郡,又改平山郡,尋複常山。元和避穆宗諱,改鎮州,升成德軍。五代梁曰武順軍,晉曰順德軍,漢曰成德軍,周及宋皆因之。宋尋改真定府,爲河北重鎮,金因之,置河北西路。國朝初,仍爲河北西路,懷、衛、邢、洺、磁、相、保、大名、河間皆隸焉。後改真定路總管府,領縣九:曰真定、曰栾城、元氏、靈壽、獲鹿、平山、阜平、藁城、涉縣,領府一、曰中山,領州五:曰冀、深、蠡、晉、趙,府州所鎮縣凡二十有一。真定路錄事司,國朝所建立,專理城内,城之外則真定縣所理。城中今置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使,及真定路總管府以鎮之,錄事司、真定縣二官署,皆在城中。

漢高祖攻陳豨,改曰真定。魏爲常山,郡治故城今在縣南。元魏移郡治于府城中。隋廢郡,唐複爲真定縣,屬鎮州。宋、金因之,屬真定府。國朝爲真定路倚郭縣。

藁城縣。戰國趙武靈王爲九門縣。漢爲藁城,屬真定,九門屬常山。晉省藁城,北齊置巨鹿郡,省九門。唐置廉州,複改藁城州,尋廢,又置九門縣曰觀州,州亦廢,并屬鎮州,天祐置藁平縣。宋置藁城,省九門入焉,開寶三年廢。金複置,國朝因之,屬真定路。

栾城縣。春秋晉靖公孫賓食邑,賓因以栾爲氏。西漢爲關縣,即今治也。東漢爲栾城縣,故城在趙州西北十六裏,今曰輪城是也。晉省,後魏複置,隋置栾州,尋廢。唐改栾氏,屬趙州,後屬真定。宋爲栾城,金因之,國朝爲真定路屬縣。

中山府城。占中山,唐堯始封此,《禹貢》爲冀州之域,春秋,鮮虞國也。初爲中山,魏并之,秦爲上谷、巨鹿二郡地。漢置中山國,治盧奴。後燕慕容垂都此,北魏爲中山郡,隋爲博陵郡,尋改高陽。唐爲定州,又複改博陵郡,升義武軍。宋改定武軍,升中山府中山郡。金仍爲中山府,國朝因之爲中山府,隸真定路,領縣三:曰安喜,爲附郭縣,曰新樂,曰無極。

安喜縣。春秋,鮮虞之地。戰國爲中山,魏文侯使樂羊取之,以封太子。至漢爲盧奴、苦陉二縣之地。東漢爲漢昌縣,魏改魏昌。元魏立安州,尋改定州。北齊遷安喜于今治。隋廢安喜,屬博陵郡,尋置鮮虞縣。唐複爲安喜,宋、金因之。國朝以安喜爲中山府,倚郭縣兼理城中。

趙州城中,《禹貢》冀州之域。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秦屬邯鄲郡。漢屬恒山、巨鹿二郡地。晉爲趙國,北魏趙郡,兼置殷州,理象城。北齊爲趙州,隋改栾州,尋爲趙郡。唐複爲栾州,尋改趙州,又爲趙郡,屬河北道。宋初仍爲趙州,崇甯中升慶源軍,尋升慶源府。金天德三年,改沃州,因與趙音同,又取以水沃火之義雲。國朝複爲趙州,隸真定路,領縣七:曰平棘,爲附郭縣,曰甯晉,曰臨城,曰高邑,曰柏鄉,曰隆平,曰贊皇。

平棘縣。漢初屬常山郡,後置宋子縣。晉屬趙國,後魏爲趙郡,治所複置宋子縣。隋自象城移趙州治此,改置平棘縣。唐、宋、金皆因之。國朝爲趙州屬縣,倚郭縣兼理城中。

管仲曰:“鄗邑之黍。”春秋,納荀卿于柏人,鄙爲晉邑。柏鄉,即柏人,今治即鄗邑也,漢屬巨鹿郡。高祖八年,次柏人趙相貫高謀殺上,上心動,問縣名柏人,上曰:“柏人者,迫于人也。”去,弗宿,即此地也。光武即位于縣之五成陌幹秋亭,更名高邑,爲冀州刺史治所。魏改陌仁,隋置柏鄉縣于彭水之陰,即今治也。唐因之,屬趙州,天寶改堯山縣。宋省柏鄉入高邑,而存堯山。金複爲柏鄉,屬沃州。國朝因之,爲趙州屬縣雲。

元氏縣西北三十餘裏,曰封龍山。《星文圖》曰:“山應軒轅十星,屈折若飛龍之狀,故雲。”山陽有龍首峰,高二百丈,上有立石數莖,望之若龍骨也。峰東北五裏,又有獅子峰,高五百丈,若獅子蹲踞。又有熊耳峰,高五百丈。又有玉石峰、螺峰、南北天井,皆西北最高之峰,各以其形相類而名也。又有石人峰,在東南隅,三石相向屹立,各高三四丈,俨如人形。又有孩兒、華蓋二峰名。仙人台,則在螺峰之西,怪石相承如台故雲,山絕頂有二塔。獅子峰後數百步,有白雲洞,世傳張果老所居。又有龍井,而水簾在龍泉之上,垂二丈許,雖祁寒不凍,大旱,禱辄應雲。

十萬壘。趙州平棘縣南五裏,安濟橋南,有壁壘曰十萬,今俗呼爲“西壁營”。昔漢安帝永初元年,以鄧骘、任尚讨羌,無功而還,後羌遂侵河内,趙、魏,民驚恐。北軍中侯,宋寵将五營兵屯孟津,诏魏郡、趙國、常山、中山繕作塢壘六百十有六所,此即一也。今河羌人居之。

巏■〈務上山下〉山(音權髦)。在柏鄉縣南,乃上山也。今屬順德路唐山縣境,即古柏人也。巏■〈務上山下〉山,出五色石。

真一泉。真定路府治西街,居民舍下有一井,極甘美,曰“真一泉”。金章宗嘗取惠山泉與此水較之,其味大勝,章宗因曰:“真一潤二。”遂以名其泉雲。

盧水。中山府城濠,水流入城中,爲盧水。《水經注》曰:“盧奴城西北隅,有水淵而不流,南北一百步,東西百有餘步,水黑色,俗名黑水池。或曰黑水,曰盧不流,曰奴故,曰盧奴雲。”自(原本缺一字)至燕,皆引滱水入城。今水窦既毀,地道亦絕,惟池水流出城外,潭積微漲滑滑,東北流注于滱水也。

陉邑縣。故城安喜東南五十裏,本趙之陉城也。《史記》曰:“田叔趙,陉城人也。”漢爲苦陉縣,屬中山國,章帝改漢昌。魏改魏昌,北齊廢。隋置隋昌,屬博陵郡。唐改唐昌,屬定州,天寶間,改陉邑。至宋康初,省入安喜,迄今爲墟市。民居甚衆,豪商大賈皆集焉。市衢之西,有西門豹之廟,此即《史記》所謂陳餘遊苦陉,得富人公乘氏女所也。

新城。在縣北三十裏。曰新城鎮,即古新市縣也,爲白狄鮮虞之國。漢爲中山屬縣,王莽曰平樂縣也。《趙記》曰:“新市縣有蔺相如、廉頗、李牧三将之宅。故其城勢作成三曲,西北避相如宅,東北避頗宅,東南避牧宅。”又雲:“相如祖茔皆在城中。”今爲新市鄉新城鎮,居民數百家,爲墟市。十二月,夜宿鎮上蘇氏逆旅,是夜大雪。

九門故城(董氏族附)。藁城縣西北三十裏,荒城一區,蓋戰國時趙邑。本有九室居之,武靈正改曰九門。《史記》“王出九門,如野台,以望齊巾山之境”是也。惠文王二十八年,蔺相如城之,漢爲縣,今爲九門鎮,野台在城側,俗呼爲“寒台”雲。城中世家,惟董氏一族,故自其龍虎衛上将軍俊帥孤軍内附,滅金之役,戰死黃河之上,谥“忠烈”。其子文炳忠獻公,受知世祖,身兼左轄佥樞之職,讨滅宋國,事載信史。次文用,爲翰林承旨,谥“忠穆”。次文忠,佥樞密院,谥“忠貞”。其孫上選陝西平章,谥“忠宣”。子孫清顯,世罕及之者(内翰元文敏公明善,撰公家傳贊曰:“或曰爲将三世,其後受其不祥。董氏貴顯四世,子孫數千百人。或曰活一人者,必有後。龍虎公、忠顯公爲大将,不妄殺,濱死而生之者,無慮數十萬人。其諸以是爲德與後。台臣上章,累請援史張功臣例,進封王爵,子孫辭不受,蓋以滿盈爲誡也。餘嘗過其第中,見其冠蓋蟬聯,子孫皆清修好學而有承平公子之風。”觀乎此,清河元公之言益信)。

南栾故城(千金渠附)。柏鄉縣南千山、言山二山之西也,俗呼爲“南陵城”。《十三州志》曰:“昔陳公子完,避亂奔齊,桓公以此封之。”漢武帝封趙敬肅王子它,爲南栾侯,即工莽之富平也。《左氏傳》曰:“齊國,夏伐晉,取栾。”其後南徙,故曰南栾雲。城西有千金渠,唐開元中,縣令王佐所浚以疏積潦,其堰則謂之“萬金堰”也。

真定路之南門,曰陽和。其門頗完固,上建樓橹,以爲真定帑藏之巨盈庫也,上作雙門而無枨臬通過而已。左右挾二瓦市,優肆、娼門、酒爐、茶竈、豪商大賈并集于此。大抵真定極爲繁麗者,蓋國朝與宋約同滅金,蔡城既破,遂以上地歸宋,人民則國朝盡遷于此,故汴梁、鄭州之人多居真定,于是有故都之遺風焉。

藁城縣西二十五裏,故城東高台三所,圮址尚存,郭況故台也。今台傍有三村落:一曰台西,一曰故城,一曰内族,此即郭後所居也。昔光武擊王郎,至真定過此,因納郭氏爲後。今台三所作南、西、北三面。北台之上建盧郎神廟,不知何神廟,東向,神像具唐服,民至今祀之。今真定平山縣東,有綿蔓故城,即光武所封況之侯國也。

安喜縣東南三十裏荒台一所,曰雞鳴台。世傳,漢世祖自薊而南,于此舍宿,其地窪下,遂築此台,雞鳴而發因以名雲。

趙州城中,州衙南,皇華驿之東,有望漢台。此即東漢耿純所築,以望東武之所也,歲久摧圮。宋大觀四年,知軍州事劉戒,惜其遺迹湮沒,乃築而新之。其高七尋,其基延袤二百八十尺,上廣六十尺,仍構屋以覆之,命州判官趙徽之撰《望漢台銘》,刻石,其碑今在州衙前金刺史趙溫谔碑樓下。望漢台但一荒丘耳。

趙州城南平棘縣境,通津有大石橋,曰“安濟。”長虹高跨通衢,上分作三道,下爲環洞,兩挽複各爲兩洞,制作精偉,蘭芸潭資ǎ細巧奇絕。華表柱上,宋臣使金者刻題甚多,不能盡讀。有刻曰:“連鵬舉使大金,至絕域,實居首選,宣和八年八月壬子題。”橋上片石,有驢足迹四所,世傳神仙張果老之迹。或雲,當時匠者之戲。匠者曰李春,隋時人也。張果老《列仙傳》雲:“果,真定蒲吾人,隐封龍山,唐高宗召,不起,明皇迎入禁中,賜号‘通元先生’。後不知所終。”今真定平山縣東十三裏,有蒲吾古城,即果老居也。

趙州城西門外,平棘縣境,有永通橋,俗謂之“小石橋”。方之南橋,差小而石工之制華麗尤精。清波二水合流橋下,此則金明昌間,趙人裒錢而建也。建橋碑文,中憲大夫緻仕王革撰。橋左複有小碣,刻橋之圖,金儒題詠并刻于下。

李昉書院(吟台附)。元氏縣封龍山龍首峰下,有宋丞相李昉讀書堂及吟台皆在焉。李公書堂本三所,東溪爲浮屠所占,西溪蕪沒不可考,今建書院者,即中溪也。吟台在東北隅,疊石爲之,高三丈餘,宋碑一通尚在。逮國朝至元三年,李文正公冶,自翰林學士辭歸,隐山中,因其故基以築大成殿、講堂齋舍,招延學者王文忠公磐爲撰書院記。李文正公,字仁卿,自号敬齋,雲金進士,栾城人也。有文集行世。王文忠公,字文炳,号鹿庵,廣平人,亦雲金進士。入國朝,爲翰林承旨,年九十二,以壽終。

徐童樹。在元氏縣封龍山修真觀。四周多徐童樹,樹類梧桐,香氣時襲人,其子可以染碧,移植他所,則辄死,俗呼爲“徐童華”。世謂北嶽徐真君登仙于此,記雲:“駱元素遇一老人,得藥十粒,且告曰:‘服此則不饑。吾本姓徐氏,字元英,新受長桑君牒,爲北嶽長史。’言既,化童子乘白雲而去,因以名雲。”

中山府學講堂前,有雪浪石,承以丈八芙蓉石盆。盆口镌蘇文忠公《雪浪石銘》,其石紋作波濤痕,複有若卧牛立鳳之狀者。昔蘇公守定日,甚愛此石,構小室置之,榜曰“雪浪齋”雲。西庑下一碑,圖石之形,并刻其銘于右學中。又有唐王維畫竹碑二通,一黑一白,世謂“陰陽竹”也。

玉華宮,在真定路城中,衙城之北,潭園之東,是爲睿宗仁聖景襄皇帝之神禦殿奉安禦容者也。外爲紅綽楔垣牆,四周槐柳森列,重門棨戟,廣殿修庑,金碧輝映,宏壯華麗,拟于宮掖。制命羽流崇奉香镫,置衛土以守門闼,歲時月日,中書以故事奏聞,命集賢院臣代祀函香緻醴,遣太常雅樂率燕南憲臣、真定守臣,具朝服,備牲牢,行三獻之禮。延祐間,禦史元永貞上疏略曰:“聖朝建宗廟,崇孝享,可謂至矣。而睿宗神禦别在玉華宮,竊惟功德莫如太祖、世祖,不聞有原廟世祖神禦奉安大聖壽萬安寺,歲時以家人禮祭供,不用太常雅樂。今玉華宮又非龍興降誕之地,伏望朝廷,照依京師諸寺影堂例,止命有司祭供,罷太常樂,斯得典禮之正矣。”疏上不報。元統乙亥,監禮官薩都拉天錫有詩詠其事,詩曰:“大靥煜愠瞿诠,孝思與世總無窮。百年禮樂行三獻,一派箫韶起半空。使者領班雲氣裏,女仙搖佩月明中。小臣監禮陪清列,兩袖葵花映燭紅。”天錫進士,時爲燕南廉訪司照磨雲。

開元寺。在真定路城中,鼓角門天祿坊西,此即張五村故地也。寺内三門石柱刻曰:“大曆十二年,藁城主簿李宿撰《解惠寺三門樓贊》雲:‘後魏興和二年,建寺曰淨觀,至隋開皇十一年,改曰解惠,後複改,開元寺。寺有千石鍾,聲聞數百裏,今爲官府昏曉之警鍾。樓拱間有趙閑閑所遺墨迹。正殿皆石欄環繞,镌刻花木、禽獸、人物極爲工緻纖巧。寺複有轉藏經碑,乃梁王承規集王右軍書也,妙絕當世。複有封居賦小篆千文碑,在寺中。’”

臨濟寺。在真定府城中,定遠門東街,飛雲樓之東。其三門下,有唐吳道子所畫《布袋和尚像》及《搖鈴普化真贊》,東坡《墨竹綠筠軒詩》等石刻,極爲精妙。寺乃臨濟祖庭,其靈塔,則金世宗所建也。昔,臨濟和尚結茅于此,嘗與木塔、河陽二師圍爐而坐,木塔曰:“搖鈴普化,果是凡是聖?”普化适至,揭簾而入,“汝謂我是凡是聖?”臨濟大喝一聲,普化作偈曰:“河陽新婦子,木塔老婆禅。臨濟小厮兒,倒具一雙眼。”世傳本寺,趙王熔所賜墨君和故宅也。

趙州城中東門内,有柏林院,世呼爲“趙州古佛道場”,蓋唐末僧趙州和尚修行之所。舊在城外,後城既展,而在東門内矣。院西丁字街,有石浮圖,俗曰“大石塔”,高可四五丈,制作極工,上刻古薤葉篆,亦妙,宋景祐五年,西廂人所建也。

中山府城中,天甯寺後,有小寺,世傳慕容垂之後宮也。其妃以誣被殺,冤血濺砌石,石白血殷,漬而不滅,每雨過,其色愈鮮。餘嘗考《北史》,垂妃無它被殺者,惟段氏谏垂廢太子寶,垂不聽,寶深銜之,及即位,令自殺,疑此即段氏之血也。

栾武子廟。栾城縣西四裏,彪冢村高丘一所,曰“栾武台”,台有廟,曰“栾武祠”,此即栾伯書之廟也。書谥曰“武”,故雲。廟西南有一冢,曰“彪冢”,俗傳武子獵于此,射一彪,死葬于此焉。

中山府文廟西,宋丞相魏忠獻王、韓公琦祠堂存焉。琦爲帥,有惠政,州人爲立祠,祠下有碑一通,其略曰:“仁宗朝,出知定州。時州兵不治,将爲亂,及至,即用兵律裁之,察其橫不知教者,斬之。有死于戰敵者,賞其家,其孤兒使繼衣廪。乃考古兵法,列方、圓、銳三陣,親教習之。由是定兵強勁可用,号稱雄鎮,聲振契丹”雲。

真定路城中,開元寺後,繡女局内,唐清河郡王李寶臣紀功碑一通。其碑極高大,永泰二年立。《類要》雲:“李寶臣紀功二碑,一在真定府治東三十步,即此碑也;一在府西一十步,大曆三年立。今在居民房屋土底,常有人掘見”雲。

真定路城中,開元寺後,繡女局内,複有钜碑埋土中,止露碑首,長及丈五。題曰:“王武俊碑,貞元五年立。”文字皆不可考。《類要》雲:“王武俊碑,去真定府治東門二十步。”即此碑也。

真定路南關,陽和門外,史丞相遺愛碑一通。螭首龜趺,高四十尺,冠以華屋,壯麗崇峻。其文,則郡教授吳時起撰也。碑略曰:“公姓史氏,名天澤,大都永清人。國初,嗣兄天倪爵,爲河北兵馬都元帥,尋除真定等處五路萬戶,又擢經略宣撫使。世祖皇帝即位,中統二年,超拜右丞相。至元元年,進光祿大夫。三年,進輔國上将軍,爲樞密副使。四年,複爲左丞相。六年,以榮祿大夫,爲平章政事。八年,加開府儀同三司、平章軍國重事、中書左丞相。公出入将相五十年,柱石四朝,儀表百辟,古之社稷之臣也。其保障河北,戰三峰山,掊金搗宋,皆建奇功。嘗同巴延淮安忠武王統大軍至鄂渚,以病召還,明年薨于位,即十二年二月七日也,享年七十二,贈太尉,谥忠武,葬真定縣太保莊。墓碑,翰林學士圖克坦公履撰,神道碑,則翰林承旨王磐撰,皆敕賜文也。延祐六年,加贈‘推忠贊治同德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鎮陽王。’初公之治真定也,披荊棘,驅狐狸,開城郭,立官府,以招人民,成天下之劇郡,四方之都會。武仙之亂,公兄元帥天倪遇害,主将欲盡誅郡人,以雪其恨,公恐失脅從罔治之義,忍忿含垢,亟谏數四乃得全活。壬辰,招降老幼十萬餘口,将護北渡,使其自便處所,或使歸鄉裏,一無所問,其德可勝言哉!公甲第,今在子城西,黑軍營北。第中有靜治堂、青樾樓、景光亭、江漢堂”雲。十二月早,渡滹沱河,抵陽和門外,日卓午矣,飯于旅舍,遂至南關,下馬讀其碑而去。

真定路府學尊經閣下,有劉法《墨史圖》石刻,及楊秘監《邦基畫》,及金諸賢詩,極精妙也。舊在墨史堂,今龛閣壁雲。

唐恒州刺史陶雲碑。在真定路府治庑下,有唐恒州刺史陶雲碑一通,字爲行草書,筆勢遒勁,而不著書者姓名。其文,則唐申州錄事張義感所撰。其略曰:“雲,字大舉,河南伊阙人。高宗時,爲恒州刺史”。其碑則永淳三年立也。昔宋歐陽文忠公爲河北轉運使,至真定,見碑仆府門外,半埋土中,命工掘出,立于庑下雲。

三公神廟碑(白石神君、無極山二漢碑附)。三公神廟,在元氏縣西北三十裏封龍山下,其廟兩兩相對,若泰階六符之狀。蓋三台近于軒轅,故廟于此山。今榜曰“天台三公之廟”,廟有漢封龍山頌碑一通,漢三公山碑一通。縣西故城西門外,八都神壇,亦有三公山碑一通,漢光和四年常山相馮巡所立。壇側又有唐三公山碑一通。八都者,總望八山而祭于此。明帝永平中幸此,诏複租稅六年,勞來縣吏下及走卒皆蒙恩賜。其後,章帝北巡,又幸元氏,祀光武于縣堂,祀明帝于始主堂,皆奏樂焉。白石神君碑、無極山碑,二漢刻,皆在封龍山下。

唐盧舍那珉像碑(鐵塔附)。元氏縣城中開元寺,有唐蔡有鄰隸書盧舍那珉像一通。歐陽文忠公曰:“唐世能名八分者四家,韓擇木、史維則世傳頗多,而李潮及有鄰特爲難得。慶曆中,昭文韓公始得此本,有鄰小字尤佳,若《石經藏贊》、《崔潭龜詩》,與三代鼎彜何異也。”又雲:“其碑石刻,在中山府城中,蓋傳聞之誤耳。”開元寺内西北院中,有生鐵塔,高四五丈,其制亦機巧。

定武蘭亭石刻。舊在中山府庫中,爲天下名本,今埋沒不知所在。昔唐太宗诏供奉臨蘭亭,惟此本乃率更令歐陽詢所拓也。上命刻石留禁中,以他本賜外臣,一時貴尚摹拓,惟禁中石奉獨完善。至五代石敬瑭棄中國,而契丹耶律德光,自中原辇寶貨圖書還,北至殺虎林而死,永康立,其國交兵,遂棄石而歸。慶曆中,李學究者得之,韓忠獻婿始以墨本出示韓公,索其石觀,李遂瘗地中,李死,其子出石,始售于人,每本必千錢,由是好事稍稍得之。後李負官缗無償,時宋景文公祁守定武,以公帑金代李輸之。取石,匣藏于庫,非故舊不得□。熙甯間,薛師正守是邦,求者沓至,薛惡其摹打之聲,乃刻别本于外,以遺求者,然此郡已有二刻真赝矣。其子紹彭摹他石以易元刻。暗以自别,遂于古刻“湍”、“流”、“帶”、“右”、“天”五字,各刻損二筆爲記。或謂古迹“仰”字如針眼,“殊”字如蟹爪,列字如丁形。又雲字微帶肉,此爲唐刻本也。大觀中,徽宗诏取此石于薛氏家,其子嗣昌進納禦府,上命龛置宣和殿。靖康,金入汴京,其石不知所存。雲金以紅毯辇歸金,東南諸刻無能仿佛者。天台桑澤鄉世昌編《蘭亭博議》一書甚詳。

趙州城東北三十裏,平棘縣境上,古宋子城,城中有漢耿球碑一通,作漢隸,蓋耿純宋子人也。城西有耿鄉,漢光武封純爲侯國,世謂之宜安城,至今民多姓耿,皆純之後也。宋子故城,即秦高漸離,匿作宋子而歌之所也。按衛恒《四體書勢》曰:“钜鹿宋子城耿球碑,師宜官書,袁術立球純之後”雲。

徐整碑。在柏鄉縣西南七十裏。柏鄉故城之西門内,漢柏人令徐君碑一通。君名整,桓帝時爲柏人令,有惠政,民懷之,爲立碑。此即高祖動心不宿之地也。

柏鄉縣城中通衢,居民檐下,柏鄉尉蘭君碑一通。君名俨,字望之,唐會昌間,尉柏鄉有遺愛民伐石立碑,潞州進士張環制文。将樹碑時,皇叔觀察使完顔從郁适朝京還,因題詩一章于碑後,曰:“卿材皆願識将軍,事簡将軍少出巡。白酒不沽誰犯禁,黃雞無禍得司晨。問耆撫幼非幹舉,止社停巫豈慢神。數尺去思碑上語,後官知勸可書紳。”鄉人并刻其詩于碑後。

“吉日癸已”石刻四字,周穆王所刻也。昔在趙州贊皇縣城南十三裏,壇山崖石之上。《穆天子傳》雲“穆天子登贊皇山,以望臨城,置壇此山,因以名焉。”癸巳,志其日也。又有四望山者,謂穆王登山望祭四方者,傳中但雲登山,而不言石刻。然字畫亦奇怪,若杖畫狀,土人謂壇山爲“馬镫山”,以其巳字之形類镫也。宋尚書廣平宋祁,以皇祐四年秋,自毫移鎮鎮陽道,出趙州,命人于壇山石壁模得此字。時趙之守将武臣也,遽命鑿山壁,辇其字歸趙龛之廳壁,聞者莫不歎惋。嘉祐己亥,移置高邑縣廳壁。元至元二十三年乙酉,複移龛贊皇廟學之壁雲。

藁城縣城中文廟内,有漢藁長蔡湛碑一通,光和四年立,并碑陰全。廬陵歐陽文忠曰:“天章閣待制楊畋嘗謂餘言,漢時隸書在者,此最爲佳,畋自言平生學此字也。”藁城縣九門城中,有隋九門令鉗耳府君碑,不載書撰名字。碑首題雲:“大隋恒山郡九門令鉗耳清德之頌。”君名徹,華陰朝邑人,本周王子晉之後,避地西戎,世爲君長,因以地爲姓。曾祖靜,魏馮翊太守,祖朗,成集二州刺史。父康,周荊、安、甯、鄧四州總管,别駕龍門二郡守。字畫遒勁,非歐、虞不能及也。

九門城中,有隋李康城清德頌碑一通,不著書撰名氏。文爲聲偶,而字畫奇古可愛。康,隴西狄道人也。碑首題曰:“大隋冠軍将軍、大中都督、恒州九門縣令隴西李君清德之頌。”字多訛阙,其後曰:“十一年,歲在辛亥,大将軍在酉二月癸醜,朔十二日甲子建。”年上二字磨滅不可識。按:隋開皇十一年,歲在辛亥,其二字乃開皇也。大将軍在酉之說,出于陰陽家,前史不載,而見此并記之。

藁城縣九門城西,浮圖碑一通,題雲:“九門縣合鄉城人等,爲國建浮圖之碑。唐應诏四科舉董行文撰文,清河傳節得書。唐高宗上元三年,歲在丙子,建浮圖,在智短寺。”寺今亦廢久矣。

馮樂陵。在新樂縣東北二十裏,即漢馮昭儀之墓也。昔昭儀,随其子中山孝王興就國,王爲母築宮于樂裏以居之。樂裏,即今新樂城也。昭儀在元帝之時,有當熊之功,成帝優異之,賜禦服、鼓吹、鹵簿,名其居曰“樂裏”。既終,敕葬樂裏東北,因名其墓曰“馮樂陵”雲。十二月(原本缺二字)早,自新樂縣起,午前至馮樂陵午飯遂至荒陵,眺望而去。午後,雪複大作。

漢中山王陵。安喜縣東,唐河西北有二墳,即漢中山哀王、憲王之陵,世訛爲“二女陵”,非也。哀王乃孝王之孫,康王之子,《寰宇記》曰:“滱水,又名唐河,自唐縣界流入,東注京丘北對君子岸,岸上有哀王、憲王二陵。”又聞中山懷王、順王、夷王數陵,在安喜縣境内,今皆不可考矣。

李左車墓。趙州城西七裏,清水之曲,有高冢一所,世傳爲李左車之墓。冢上今爲佛地,中有一井可汲,餘無考者。冢上但有元魏景明二年所立,兖州刺史李使君碑一通而已。

栾城縣西陲,有村曰“陳居”,陳餘墓在焉。此餘遊趙日所居,死歸葬此。

栾城縣城東,石欄橋東二裏,有冢極高,爲漢蒲關侯柴武之墓也。隋開皇間,武有遠孫爲浮屠氏,曰英師,并葬于冢側,今台冢亦漢制也。冢旁有台頭寺,俗訛爲“柴世宗墓”,非也。近冢曰柴村,即武族之所居也。

真定縣南十裏,古常山城下治河之濱,荒冢隐然,是爲漢膠東侯賈複之墓。昔浚沿河發古冢,得骸骨異常,身擐鐵甲,一戟在旁,尋複得其墓志,始知爲賈複之墓也。太守馬公斂以衣衾,更瘗之。後燕南憲掾孫茂先見其事,後三十年,告于郡知事王德祯,因砻石,請監察禦史楊君俊民爲文刻諸石,名曰“懷賢”之碑,以表其墓。其略曰“侯,南陽人,光武,拜執金吾冠軍侯。建武間,封膠東侯,食六縣。後罷将軍,以列侯就第,卒谥“剛正”(按《後漢書》作剛,無正字)。侯嘗破五校于真定,創甚,光武念之,約爲婚姻,卒後,哀其成績,诏葬于此,或史之所逸也。又述宋洪适之言,辨論埋銘之原,以爲自漢明帝時,都尉路君墓門始,至爲詳博。王君字祐之,保定人。好古笃實,君子以餘爲忘年友也。楊君字士傑,郡人,舉進士,揚曆館閣,今爲國子司業,亦餘之故人也。

郎氏墓碑。在新樂縣東南十五裏曲郡村,有郎氏墓。墓林中有郎茂、郎穎二碑,皆李百藥撰,宋才書,字畫甚偉。碑雲:“茂從炀帝幸江都而卒,穎事唐爲大理卿。隋唐之時,屢更定律令,蓋法律士也。”穎之碑陰題名雲:“柱國府僚佐三十二人,常山公府國官一百七人,合一百三十九人爲一卷。柱國府長史、司馬、掾屬各一人,谘議、記室、司倉、司功、司戶、司兵、司铠、司法、司田、司士、參軍事各一人。又有參軍事五人,行參軍十人,典籖三人,常山國官國令大農各一人,常侍、侍郎、國尉各二人,典尉六人,舍人四人,城局、廟長、學官各一人,食官、廄牧各四人,典府長一人,典府丞二人,親事七十五人。”穎以貞觀四年卒,此蓋唐制也。

真定之西關外,社壇西北隅,城濠之外,真定縣境上,也有褚先生墓。墓下小碣一通,其略曰:“先生褚氏,諱承亮,字茂先。宋宣和二年擢第,調易州戶曹,會金皇子郎君破真定,拘境内舊進士七十三人,赴安國寺試策。策曰:‘以上皇不道,少主失信。’舉人希旨,極口诋毀。先生離席揖主文劉侍中曰:‘君父之過,豈臣子所當言耶?’長揖而出場屋,劉爲之動容。比揭榜,先生被黜,餘悉放第。狀元許必輩自号七十二賢。榜時,人謂先生曰:‘有德先生。’朝廷重其名,命知藁城,漫一應之,尋解印去,年七十終。弟子周伯祿等百餘人,因私谥曰‘元貞先生’”雲。十二月早,谒拜墓下。

真定縣北十五裏,大安鄉曹家疃道左,墓碑題曰:“元故佥浙東海左道肅政廉訪司事甄君之墓。”墓前一碑,中奉大夫、陝西諸道行禦史台侍禦史趙郡蘇天爵撰文,國子司業王理書,翰林直學士謝端篆。碑略曰:“君諱世良,字賢卿。世爲真定人,年四十餘,始遊江南,試吏四明,擢浙東西憲掾,進南台察院。受知文皇帝,尋貢中台,除廣西廉訪知事,遷帥府都事。際遇今上于潛邸,比紹大統,召君入朝,台臣奏爲山南經曆,上不允,改通政都事,尋拜監察禦史,出佥浙東憲。至元元年九月十八日,卒于金華官舍,年六十八。君任廣西,調護聖躬,夙夜無懈。嘗書‘賢卿’二字賜之。及遷浙東,又賜缗錢五千貫,其恩眷類此。子二人,曰英,曰蒙”雲。蓋君之在四明也,與先君子最厚善,每過餘家,喜餘誦讀,語人曰:“此子可教也。”今予自海上歸南陽,将上京師,道出鎮陽,竊幸拜君之墓。嗚呼!二十年之間,見君之窮達生死,而予栖遲草萊,年益邁而學益荒,負君知人之鑒矣。

真定縣北,新城鎮南二裏許,墓林蓊蔚,羊、虎、翁仲皆白石镌鑿,極爲偉壯,是爲嶺北行中書省郎中蘇君之墓。隧前一碑,乃蘇氏先茔之記,奎章閣侍書學士蜀郡虞公集撰,翰林承旨吳興趙文敏公孟頫書丹,爲二絕之筆也。君墓碑亦虞公撰,其略曰:“君名志道,字子甯。以吏起家,爲丞相掾,三命爲樞密經曆。延祐三年歲丙辰,關中有變,遂及和林,人大震恐,并皆奔散,會天大雪,深丈餘,車廬人畜盡壓沒,民皆枕藉相食,道無行人。朝廷超拜君爲中憲大夫、嶺北等處行中書省左右司郎中。君請厚價募民粟,至和林以赈,饑民遂得全活。明年,行至京師卒。其子天爵,奉柩歸葬于此。”天爵字伯修,以文章起家,揚曆台閣,爲時名人。今以國子祭酒,選爲京畿奉使宣撫。十二月大雪,留新城不得發,至墓稍晴。遂同李亨散步至墓上,讀虞公所撰碑。過墳庵,又讀費著、周伯琦等燕南考試回題壁。守墓者邀餘二人啜茶,且言昔耕墓旁,得古碑之蓋一段,其制若今搗練方石,字皆漫滅不可讀,蘇公定爲碑蓋也。蓋古人埋銘,必以石覆其碑,恐土蝕其字畫,故碑蓋則大篆其題目,今之碑文曰“篆蓋”,即其遺意也。

藁城縣東南二十裏,倪家莊側,有唐倪若水墓。莊多姓倪氏,皆若水子孫也。若水,字子泉,擢進士,開元初,爲中書舍人、尚書右丞,出爲汴州刺史,政清靜,興州縣學,風化大行,未幾,入爲戶部侍郎,複右丞卒。

藁城縣二十裏新興村,滹南王先生墓在焉。先生諱若虛,字從之。金進士及第,仕至翰林學士。國初遁此,自号“滹南遺老”,笃志經學,尤長于經義,南北師尊之以爲法。後登太山,端坐而逝,歸葬于此。有《慵軒集》及《經史諸書辨疑》行世。墓前碑,則元遺山所撰也。有司今立祠縣學以祀雲。

追書top10

熊學派的阿斯塔特 |

道詭異仙 |

靈境行者 |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深海餘燼 |

亂世書 |

明克街13号 |

詭秘之主 |

誰讓他修仙的! |

宇宙職業選手

網友top10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苟在高武疊被動 |

全民機車化:無敵從百萬增幅開始 |

我得給這世界上堂課 |

說好制作爛遊戲,泰坦隕落什麽鬼 |

亂世書 |

英靈召喚:隻有我知道的曆史 |

大明國師 |

參加戀綜,這個小鮮肉過分接地氣 |

這爛慫截教待不下去了

搜索top10

宇宙職業選手 |

苟在妖武亂世修仙 |

靈境行者 |

棄妃竟是王炸:偏執王爺傻眼倒追 |

光明壁壘 |

亂世書 |

明克街13号 |

這遊戲也太真實了 |

道詭異仙 |

大明國師

收藏top10

死靈法師隻想種樹 |

乘龍仙婿 |

參加戀綜,這個小鮮肉過分接地氣 |

當不成儒聖我就掀起變革 |

牧者密續 |

我得給這世界上堂課 |

從皇馬踢後腰開始 |

這個文明很強,就是科技樹有點歪 |

熊學派的阿斯塔特 |

重生的我沒有格局

完本top10

深空彼岸 |

終宋 |

我用閑書成聖人 |

術師手冊 |

天啓預報 |

重生大時代之1993 |

不科學禦獸 |

陳醫生,别慫! |

修仙就是這樣子的 |

美漫世界黎明軌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