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一覺睡到中午十二點,頭還是有點昏昏沉沉,看來昨晚的酒精還沒完全褪去。下午不想出去,于是我窩在家裏開始百度各種和戶外驢友相關的資訊。
據正式記載,戶外活動的曆史,最早可追述到18世紀的歐洲。當時法國有位科學家爲探索高山植物資源,渴望能有人幫他克服當時看來是不可逾越的險阻——登上阿爾卑斯山頂峰(在法國境内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是西歐的第一高峰)。他在1760年5月在阿爾卑斯山腳下的一個鎮子貼出告示:“凡能登上或提供登上勃朗峰之巅線路者,将以重金獎賞。”直到26年後的1786年6月,夏木尼鎮一位名叫巴卡羅的醫生揭下了告示,他經過兩個多月的準備,與當地山區水晶石采掘工人巴爾瑪結伴,在8月6日首次登上了勃朗峰。
看到這些記載,我不禁嗤之以鼻。中國古代“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名言一直流傳至今,其實中國古代的超級“驢友”是數不勝數,更是早之又早。如果上學時候語文和曆史課能及格,那麽提起這些超級驢友響當當的名号,大家一定都知道。
最早的,那就得非孔子莫屬了。孔老夫子生活的時代是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18世紀歐洲的某科學家,您能比麽?孔夫子是公元前啊公元前!公元前497年,也就是春秋末期“禮崩樂壞”的變革時代。孔子和當時魯國領導意見很不合,非常郁悶,所以離開了魯國。
孔子作爲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對後代影響深遠,孔子所編的《論語》更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大家應該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都不陌生。現代社會,甚至衍生出了以儒學爲主的一個學派——國學,上至北大國學班,下至中小學專門的國學班,普及程度可見一斑。
孔子花了十四年的時間,周遊了宋國、陳國、蔡國、楚國、齊國、衛國、曹國、鄭國、杞國等。說到這點,我真是特别的佩服他老人家!五十多歲的人了,還跋山涉水周遊列國,顯然不是爲了遊山玩水。他的征程,是懷着大抱負啊!一句話形容孔子的戶外經曆:堪稱是一次偉大的思想文化之旅。
第二位要說的是張骞,他應該是最早的跨國驢友了。張骞也是位老先輩了,他生活的年代大是約公元前164年至公元前114年(同樣還是個公元前)。張骞是陝西人,在當時是封博望侯。公元前139年,漢武帝命令他出使大月氏,兩邊說好了一起來夾攻匈奴。張骞一路長途跋涉越過蔥嶺,親自去到了大宛、康居和大月氏、大夏等地。一直到公元前126年才回到大漢朝,在外共十三年。這十三年可真是苦,途中還被匈奴扣留了差不多十一年。
張骞通西域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西域,狹義上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是指所有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現在的亞洲中、西部地區。這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内陸交通要道,與西亞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從中國甘肅、新疆到今天的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陸路交通,即著名的“絲綢之路”。作爲“跨國驢友”的鼻祖,張骞不僅給我們帶回了核桃、葡萄、石榴等當地土特産,以及大宛的汗血馬等,而且,他超強的“自救”能力堪稱“驢友”楷模,幾次被抓都沒向皇帝喊救援,而是成功逃脫。其實在這個世界上,風餐露宿算啥?不管什麽時候,人,才是最可怕的!能“自救”才是真本事啊!
第三位,估計從六歲娃娃到80歲的老人家,應該都耳熟能詳!那就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幾乎人人都知道,但與孫悟空、豬八戒、沙僧這三個徒弟不同的是,唐僧在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唐朝時一個偉大的僧人——玄奘法師,曾遠赴印度取經。玄奘的西行之路,被現代人認爲是一條由信念、堅持和智慧澆鑄而成的求知之路。
公元629年(還是比老外那個早太多了!),玄奘從京都長安出發,曆經“九九八十一難”,終于抵達天竺國。他西行五萬裏,曆時19年,到印度取真經,并窮一生譯經1335卷。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公元645年他終于回到長安,長途跋涉十餘萬裏。撰寫的《大唐西域記》,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曆的110個國家及見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産和習俗。他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玄奘不是曆史上第一個當“驢友”的出家人,但是影響最大的一個。這不僅是因爲他佛學造詣深厚,還因爲他受到了吳承恩的青睐,一本《西遊記》讓他名垂千古。但也有遺憾,被本來輔佐他去西天取經的大徒弟孫悟空搶走了不少風頭,“孫行者”一路上降妖除怪,使猴子的位師傅成了最笨的“驢友”。
最後要說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正牌驢友徐霞客。徐霞客是一位偉大的地理學家,小時候便十分好學,博覽圖經地志。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沒有準備馬上出遊。他的母親是個讀書識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勵兒子說:“身爲男子漢大丈夫,應當志在四方。你出外遊曆去吧!到天地間去舒展胸懷,廣增見識。怎麽能因爲我在,就象籬笆裏的小雞,套在車轅上的小馬,留在家園,無所作爲呢?”徐霞客聽了這番話,非常激動,決心去遠遊。臨行前,他頭戴母親爲他做的遠遊冠,肩挑簡單的行李,就離開了家鄉。這一年,他二十二歲。
因爲覺得明朝政治黑暗,不願當官,所以專心從事旅行,徐霞客在完全沒有政府資助的情況下,先後遊曆了相當于今江蘇、安徽、浙江、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十六個省。東到普陀山,西到騰沖,南到南甯,北至薊縣盤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連騎馬乘船都很少,還經常自己背着行李趕路。他尋訪的地方,多是荒涼的窮鄉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邊疆地區。他不避風雨,不怕虎狼,與長風爲伍,與雲霧爲伴,以野果充饑,以清泉解渴。他幾次遇到生命危險,出生入死,嘗盡了旅途的艱辛。
徐霞客二十八歲那年,來到溫州攀登雁蕩山。他想起古書上說的雁蕩山頂有個大湖,就決定爬到山頂去看看。當他艱難地爬到山頂時,隻見山脊筆直,簡直無處下腳,怎麽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罷休,繼續前行到一個大懸崖,路沒有了。他仔細觀察懸崖,發現下面有個小小的平台,當時哪有攀岩專用的繩索和快挂啊,于是他就用一條長長的布帶子系在懸崖頂上的一塊岩石上,然後抓住布帶子懸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發現下面鬥深百丈,無法下去。他隻好抓住布帶,腳蹬懸崖,吃力地往上爬,準備爬回崖頂。爬着爬着,帶子斷了,幸好他機敏地抓住了一塊突出的岩石,不然就會掉下深淵,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斷了的帶子接起來,又費力地向上攀援,終于爬上了崖頂。
還有一次,他去黃山的途中遇到大雪。當地人告訴他有些地方積雪有齊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無法上去。徐霞客沒有被吓住,他拄了一根鐵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勢越來越陡。山坡背陰的地方最難攀登,路上結成堅冰,又陡又滑,腳踩上去,就滑下來。徐霞客就用鐵杖在冰上鑿坑。腳踩着坑一步一步地緩慢攀登,終于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驚奇,因爲他們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經好幾個月了。他還走過福建武夷山的三條險徑: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雲岩的千仞絕壁和接筍峰的“雞胸”、“龍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時,已是日頭将落,下山尋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懸的荊棘,“亂墜而下”。他在中嶽嵩山,從太室絕頂上也是順着山峽往下懸溜下來的。
平時,他沒有任何儀器,全憑目測步量,但他的考察大都十分科學。比如對桂林七星岩十五個洞口的記載,和今天我們的地理研究人員的實地勘測,結果大體相符。徐霞客去世後的一百多年,歐洲人才開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稱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學者。
徐霞客的考察探險活動,持續進行到公元1640年他55歲的時候。當時,他正在雲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陰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他回鄉不久就病倒了。據說,他在病中還翻看自己收集的岩石标本。臨死前,他手裏還緊緊的握着考察中帶回的兩塊石頭。
後來,後人根據他的每天的記錄筆記,整理成了頗具地理學價值和文學價值的《徐霞客遊記》。當一天“驢友”并不難,難的是當一輩子“驢友”。作爲一位職業“驢友”,徐霞客不畏艱難、風餐露宿,被“驢友”尊稱爲“遊聖”名副其實。不過我的感覺,徐霞客對戶外考察已經近乎癡狂!或許就是那句《霸王别姬》中哥哥的台詞:不瘋魔不成活。那是一種境界,一種極癡迷的境界,無論對戲還是對事物具有一種深深的迷戀,這種迷戀讓人深陷其中,如癡如醉,忘我地全身心付出。古往今來的各行各業的大師、巨人等等能成就一番大作爲者,不乏瘋魔之輩,或許,唯有此等癡迷投入才能終成大器,完成大業。
其他的像寫下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的司馬遷、踏遍祖國的名山大川的詩仙李白、七次下西洋的鄭成功等等等等,古時候的驢友名人數不勝數!想起這些古人,我不禁感歎萬千:這要是現在,他們走這麽長時間,走出這麽遠去,得花多少錢!?要麽就是有皇帝這門親戚給撐腰,要麽自己當官有政府資助,要麽就是以前就幹買賣當老闆,要麽像就是古代的旅遊成本太低!
翻看着這些古代牛逼的先輩們的資料,就一個詞形容他們:牛逼!我們這些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不去旅行,不去冒險,不過沒試過的生活,不去外面闖一闖,整天挂着QQ,刷着**,逛着淘寶,玩着網遊。幹着80歲老奶奶都能做的事,我們要青春幹嘛?我心中已經澎湃起伏,恨不得明天就開始野起來!澎湃的下一秒,我想到一件事,頓時蔫了:明天爲毛是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