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無法直視的坐标點》
天府豪門(著)
1957年,蘇聯發射了人類曆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引發美蘇兩國的太空競賽。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早在20世紀30年代,希特勒就制訂了詳盡的太空殖民計劃,企圖實現雅利安人對世界及宇宙的統治。最近,德國國家電視台揭開了那段塵封的往事。
規避《凡爾賽條約》研發火箭
一戰後的《凡爾賽條約》對德國作戰飛機、坦克、大炮和機槍等軍事裝備做出了嚴格的限制,爲了規避這些限制,德國陸軍急切想找到一種新的超級武器系統。當時,德國陸軍炮兵局研究與發展部主任貝克爾十分看好研發火箭。而德國國内也活躍着一支火箭愛好者組成的團體,這也爲陸軍的選擇提供了依據。
1929年秋,貝克爾領導研究與發展部開始探索噴氣推進火箭的可行性。年輕的多恩伯格上尉被指派負責具體研究工作。他們在柏林附近陸軍的庫莫斯道夫炮兵試驗場暫借一處場所,開展研究工作。1932年,貝克爾又從德國星際航行協會招聘了馮?布勞恩、内貝爾、克勞斯-裏德爾以及瓦爾特-裏德爾等科學家。在這些人的努力下,德國人很快研發出了第一枚試驗火箭A-1及其改進型A-2。1933年,A-2火箭在試驗時,達到了2400米的飛行高度。
此時,由于納粹德國對猶太人實行殘酷的種族迫害,先後有2000多位猶太科學家和工程師離開德國移居美國,這使得希特勒的“鈾計劃”由于人才不足陷入困境。在戈林的遊說下,加上希特勒早就着迷于中國北宋的火箭技術,這位納粹帝國的元首決定把研制火箭放在首要地位。在希特勒的支持下,從1937年到1940年,納粹德國在研發大型火箭方面花費了5.5億馬克。從研發火箭到“太空殖民”
1939年3月,希特勒第一次會見了馮-布勞恩等科學家。希特勒對眼前這位眼界開闊的科學家頗爲贊賞,特别是談到“太空殖民”等想法時,兩人一拍即合。
于是,一份詳盡的太空計劃正式出台了:在發展運載炸彈的火箭基礎上,研制軍事間諜衛星。随後是發射載人飛船,最終目标是要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基地,以解決日耳曼民族的資源能源和生存空間等問題。希特勒還希望以月球爲中轉站,把德國人送到火星乃至更遙遠的太空中。希特勒宣稱,這将是日耳曼民族一次“信心上的飛躍”。爲了支持這一計劃,希特勒授予馮?布勞恩“榮譽教授”稱号,并親自下令,成立佩納明德基地進行太空研究。該基地擁有當時最先進的實驗室。德國最優秀的物理、化學、航空等領域的科學家也雲集此地。僅僅一年時間,德國人就進行了25次運載火箭的發射,試驗了3種制導系統,取得了顯著進步,爲A-4火箭的設計提供了重要依據。
1942年10月,德國人把一枚A4火箭發射到了距離地球表面100公裏外的太空。不久,另外一種飛航式火箭也研發成功,這種火箭後來被命名爲V-1導彈。V-1導彈是現代巡航導彈的前身,重約22公斤,彈長約8米,飛行高度爲2000米,可攜帶850公斤重的彈頭,平均射程達到240公裏。随後,德軍又開始在荷蘭和比利時等地用可移動發射裝置發射V-2導彈,以打擊倫敦、巴黎等地的目标。在整個二戰期間,德軍總共發射了2.4萬枚V-1導彈和3200枚V-2導彈,倫敦有近9000人、比利時有6000多人死于導彈攻擊。
雖然當時納粹德國已開始受到盟軍強有力的夾擊,但德國國内還是掀起了一股太空熱潮。政府部門組織各地青少年學習太空知識,相關的太空訓練營也層出不窮。随着德國火箭技術的提高,希特勒希望德國能發射衛星上天,布置一張衛星網,把地球上的國家“一網打盡”。同時,開辟太空基地,在太空基地進行資源開采,建立殖民地。當然也要進行人種繁殖,以實現人種淨化,最終達到雅利安人對世界及宇宙的統治。希姆萊費盡心機編造了一個亞特蘭蒂斯神話,稱德國人是最優秀民族的後裔。希姆萊堅信有一個超級人種從太空來到地球,落戶于亞特蘭蒂斯并創造了先進的文明。希特勒信以爲真,希望太空計劃最終能培育出“日耳曼太空人”。
1945年2月,佩納明德基地把載有科學家勞爾?施特萊舍的太空艙用火箭成功發射到地球軌道。經過短暫飛行後,太空艙降落到日本海中。勞爾後來稱,戰争結束後,他因擔心“知道太多”而遭到追殺,一直隐藏在東歐境内。直到1961年蘇聯宇航員尤裏-加加林首次進入太空後,他才站出來宣布:他才是人類進行太空探索的第一人,但當時他無法提供足夠的材料證明自己的說法。
太空殖民夢破碎
随着德軍在戰場上的節節失利,希特勒的太空夢被徹底擊碎。德國戰敗投降後,給希特勒進行太空計劃研發的科學家大多被美蘇兩國所網羅。其中,馮-布勞恩前往美國,繼續實施希特勒時的太空計劃。1969年,他領導研制的“土星号”巨型火箭,将第一艘載人飛船“阿波羅11号”送上月球。另有一些德國科學家爲蘇聯的航空航天事業效力。蘇聯人還把德軍沒來得及發射的大量V-2導彈運回國内。
國太空總署(NASA)1962年向金星發射“水手2号”。拍攝到一座奇怪的“土堆”後離奇墜毀。
1967年蘇聯“金星4号”,在墜毀前向地球發回了數據。這是一個奇怪的“土堆”。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前蘇聯曾實施了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金星探測計劃,在此期間,蘇聯多個自動探測站曾登陸這顆表面看來覆蓋着雲霧的“地獄之星”。從這以後數十年過去了,然而行星學家們對蘇聯金星探測這一壯舉的興趣卻方興未艾,因爲迄今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成功地進行類似的探測行動,今後近期内也沒有一個國家計劃要這麽做。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貝爾實驗室(AT&TBellLabs)前制圖專家唐納德-米切爾利用最新的計算機技術對蘇聯金星探測器傳回的照片進行了全面修複(包括“洗去”傳輸幹擾和“校正”傳輸偏差)後表示,蘇聯在1961至1984年期間所進行的金星探測計劃事實上已經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在此期間蘇聯所實施的金星探測行動包括發射了3個氣壓探測器、10個登陸器、4個軌道探測器、完成11次跨越飛行和“硬着陸”以及發射2個研究金星雲層的氣球。
此外,首次在金星表面完成軟着陸的是“金星-7”号,時間是1970年12月15日,這是繼月球之後首次登陸其它星體。此後緊接着是“金星-8”号(1972年7月22日)、“金星-9”号和“金星-10”号(時間分别是1975年10月22日和25日),後兩個探測器還首次向地球傳輸了金星全景圖,分别向地球進行了長達53和65分鍾的信息傳播,包括測定金星表面溫度大約爲500攝氏度,氣壓超過100個地球大氣壓。再後來便是“金星-11”号和“金星-12”号,“金星-13”号和“金星-14”号(時間在1982年,首次拍攝到彩色照片并對土壤樣品進行分析),“金星-15”号“金星-16”号(1983年),此後是1985年發射的“織女星”号……
通過各種可行辦法,米切爾目前已得到一系列高質量的金星照片,這位金星癡迷者還試圖通過研究上述“金星”系列探測器的照相儀器還金星風景以本來面目。
米切爾表示:“上世紀80年代初,俄羅斯人就意識到這個問題,但他們卻不得不面對計算機資源短缺的現實。”目前,米切爾正在加工“金星-13”和“金星-14”所拍攝的照片。他強調稱:“我想,與‘金星-9’和‘金星-10’傳回的照片相比,我目前加工的照片最終将呈現給世人一個真實的金星”。
1970年“金星七号”地面指揮中心
“看到那是什麽了嗎?”
“我的天哪,科維斯諾夫!幫我查一下這到底是不是‘金星4号’墜毀前傳回的那張照片。”
“正在查。”時任金星系列飛船總部工作人員,科斯莫羅夫的爺爺科維斯諾夫在簡易的計算機前仔細地查詢着這個龐大建築在金星上的經緯度是否和“金星4号”在“臨死前”曾經拍攝到的一個坦克形狀的“小土堆”一緻。
“我查出來了!沒錯,就是它。”
“它的變化也未免有些太大了!”
“立刻組織蘇聯金星政府馬上派地面部隊過去檢查,告訴他們我們會多派幾艘飛船過去的。在這之前,我們要籌備金星系列飛船的下一部分。科維斯諾夫!幫我接主席。我們會不停地監視這玩意的動向,你們放心吧。”
1975年“金星9号”,抵達“奧列尼奧克——V”上空并沒有發現1970年金星七号地面指揮部發回的所謂“神秘的城市”。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坦克形狀的小土堆,事件初步被認定爲“海市蜃樓”現象。科學家們相信這是因爲渾濁的空氣将其它金星城市的倒影折射了過來,文件發布時所有人都歎了口氣。
計劃破産了,因爲金星系列飛船計劃是由于蘇美“太空競技”而引起的。蘇聯國内的物價上漲、國庫空虛等狀況,引發了前文所說的波蘭首都華沙大遊行。成千上萬的學生和工人來到蘇聯駐波蘭大使館要求取消蘇聯金星系列飛船計劃,把更多的時間和經費轉移到人民的建設當中來。
“金星15号”和“金星16号”并沒有對外界公布其發射的時間,它們分别在同樣的金星坐标點上依次發現了坦克形狀的小土堆和一座城市。再也無力維持金星系列飛船計劃的蘇聯當局隻好将任務名稱更改爲“維加”。
1985年“維加1号”
“北緯五十八點四,東經一百一!馬上把這個數據傳給國防部!”金星的質量以及大小都與地球非常相近,所以地球上的經緯網幾乎可以原封不動地“安放”在金星上。
“維加一号有什麽發現嗎?”
“這次我們的損失太大了,長官。飛船進入大氣層後我們直接控制飛船飛向這一坐标點。”
“有什麽收獲?”
“隻有這個......”地面指揮部的一名控制人員把“維加1号”飛船攝像系統拍攝到的僅存的一張彩色相片拿給了科維斯諾夫。
“爲什麽飛船墜毀地這麽快?難道又是酸雨的原因嗎。”
“不,我們不知道怎麽回事飛船在進入大氣的一瞬間有人就感覺不對勁。因爲飛船上安裝的儀表一直顯示有不明物體接近。我們以爲大氣層外的隕石讓它發生了異常,誰知幾秒鍾後我們整個屏幕都白了,‘維加1号’直接在空中就粉身碎骨了。如果不是我們的人掌控好了時機,有可能飛船在墜毀之前一張照片也拍不到。”
科維斯諾夫有些氣憤的接過了照片,也許是因爲耗費龐大的“維加1号”竟然隻拍到了一張可以觀看的有用資料。但是在他看過這張照片後,就再也不這麽想了。他拿着照片的雙手正在顫抖,神經已經完全被蒙蔽了。這時,一個戴着耳機工作人員的話讓他再次清醒了過來。
“監測到地震!”
“什麽!”
“幾秒鍾前發生的,地震中心位于北緯五十八點四度,東經一百一十度。震源深度非常奇怪,明明就是在地表發生的地震。”
“給我通‘奧列尼奧克——V。”
“是...通了!”
“地球方面呼叫阿道夫将軍!”
電話那端傳來了一個非常急促的聲音:“科維斯諾夫元帥,不好了!金剛城出來了!我們查看了一下位置,它位于北緯五十八點四度,東經一百一十度。我軍準備做好防務。另外我想請示地球方面能夠給予支持修建整個金星的地下基地,把核武器儲存在地下以防不測。”
1986年“維加2号”抵達預定位置,進入大氣層後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幸運的是,“維加2号”并沒有像“維加1号”那樣過早地墜毀。但是這次,飛行器竟然一無所獲。發回的四千多張照片裏,映現出來的;都是一個坦克形狀的小土堆!
2009年,參加過“尤裏卡計劃”的幾名工作人員将金星“北緯五十八點四度,東經一百一十度”幾十年間拍攝到的照片上傳至俄羅斯航空航天局官網。其中,這個坦克形狀的土堆和這座高大宏偉的城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非常震撼。自從1986年以後,每隔二十年這個坐标點上就會發生一次地震,當初人們以爲是“海市蜃樓”形成的城市就會離奇地出現。到那個時候,全世界的天文愛好者都會遠眺金星。但是這樣,是什麽也看不到的;并且幾天後它就會再次安靜地消失。
同時,“北緯五十八點四度,東經一百一十度”這個金星坐标點也成爲了名副其實的“死亡坐标”。
本文改編自俄羅斯航空航天局官網當中的五百餘張照片
改編自網絡小說《金星遊記II失落的遺迹》網絡小說作者:天府豪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