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對。兇手沒有必要留下一隻碗,用來制造吳海瓊一人吃飯的假象。如果碗裏的粥是摻了藥的,他(她)完全可以在吳海瓊睡着後洗掉,就是把碗拿走也可以。他(她)爲什麽會留下那樣一個現場?是欲蓋彌彰?還是——他(她)根本沒有機會清理那隻碗?因爲他(她)本來就不在現場啊。”楊萬的嘴角浮現出微笑,他看向李金龍:“明白了嗎?”
李金龍想了想:“理論上是可以的,可是如何做到呢?——你又把鍾義列爲第一嫌疑人了,他是不是你說的不在現場的那一個人?”
“兜兜轉轉,還是要找他。可是我也想不出他是怎麽做到的,他如果不能目睹吳海瓊吃下摻了安眠藥的粥,是不是有傷到鍾辰宇的危險?吳海瓊會不會把粥讓鍾辰宇吃?難道他在家裏裝了隐蔽的攝像頭,這樣他就可以在幾百公裏外看到家裏的情況?”
“要去他家看看嗎?”
“不,等等,我還要好好想想。”
證據,有什麽證據可以推翻鍾義的不在場證明?——不,不是推翻,鍾義的不在場證明是完美的,應該是什麽證據可以讓不在場證明毫無用處。——他不需要在現場,在此之前他布置的就能達到他要的結果。他是怎麽布置的?更重要的是吳海瓊怎麽就會順着他的布置去做?他如何控制局面?
碗已經被洗掉,難道要檢測他家的下水道?那種檢測出來的可能性幾乎是沒有的,即使能檢測到殘留,能說明什麽?吳海瓊完全可以自己是自殺。——有什麽能證明藥不是吳海瓊放的?這才是關鍵中的關鍵。
“去他家看看,也許能發現什麽。”楊萬對李金龍說。
他們和鍾義約好下班後去他家,楊萬說:“把制服換了。”李金龍說:“煩不煩?光明正大地去調查,礙着誰了?”楊萬說:“那孩子。我不想别人的目光都盯着他,在他背後小聲說警察又去他家了。”李金龍說:“哦,我知道了。隊長,要是這時候鍾辰宇提出不要我們調查了,怎麽辦?”楊萬說:“那樣也好,因爲我們到現在也沒什麽确鑿的證據證明吳海瓊不是自殺。”
鍾義大開着門,說:“你們可以随便看,隻要對你們有幫助。”這樣的态度也在楊萬意料之中:要麽他和吳海瓊的死無關,要麽有關但警方已無從查證,這兩樣都可以讓他大大方方地接待警察。
楊萬也客氣了兩句:“辛苦了。這樣一來,小宇的生活就全靠你照顧了。”
“我什麽也不會。以前孩子都是在家吃早飯,但現在是一日三餐都在學校吃。你這樣說,我當真心中有愧。”
楊萬不經意間踱步到廚房的位置:“我看一下。”鍾義說:“你們随便,我在旁邊倒不合适。”他說着就回到客廳沙發的位置,拿起一本書看起來。
楊萬小聲說:“他能看得進?”李金龍說:“嗐,這不明擺着的嗎?”
廚房裏沒有開夥的迹象,瓷磚鋪就的台面摸上去有一層淺淺的灰塵。楊萬眼望着天花闆,摸着下巴:“我想找什麽來的?哦,想起來了。”他彎腰打開櫥櫃的門,裏面都是碗盤。李金龍說:“你要找什麽?”“鍋。”
鍋都放在上面的櫥櫃裏。吳海瓊一定是個廚房高手,鍋就有十來個。楊萬拿下兩隻帶耳朵的不鏽鋼湯鍋:“煮粥應該是這種鍋吧。”他想了很久,如果吳海瓊吃的粥一開始不是放在碗裏的,而是從鍋裏盛出的,也許那鍋裏能留有線索。
楊萬用手在兩隻鍋的鍋壁上摸了一遍:“有戲。”他将其中一隻遞給李金龍:“你摸摸看,好像沒洗幹淨。”李金龍小聲說:“我知道你的用意,但是有誰規定自殺不能把安眠藥放在鍋裏攪勻再吃?”楊萬說:“不管有沒有用,我要帶回去檢驗。”
楊萬先走出廚房,李金龍在他後面拿着兩隻鍋。鍾義的眼睛注視着鍋有0.1秒,随即恢複正常:“這鍋,有問題?”楊萬說:“我們也是沒轍了,看這鍋上會不會有其它人的指紋。明天還要請你配合一下,去鑒證科提取一下指紋,好做對比。如果這兩隻鍋上有你和吳海瓊以外的人的指紋,那我們會順着那個方向查。”鍾義讓兩人坐:“這樣,你們費心了。我給你們倒水。”楊萬連說“不用”,但鍾義還是堅持去了。
楊萬坐在沙發上,看旁邊的小茶幾上放了一摞書。他随手翻了翻,鍾義已端水過來:“沒什麽好茶葉,将就喝點。”
喝了兩口茶,楊萬和李金龍告辭:“這種事就不用和孩子說了。那個指紋的問題,我想,那鍋,孩子是不會碰的吧?”鍾義說:“打他上高三以來,都是他媽媽把飯盛好放在桌上。——我可是什麽也沒爲孩子做。”楊萬說:“你怎麽這麽說呢?不是你掙錢養這個家嗎?”鍾義苦笑:“是,我也就做了這個。”
李金龍說:“就是鍋裏有安眠藥的殘留物,也不能說吳海瓊不是自殺。”
“哎,你急什麽?你沒聽說過一句瑞典的諺語?——眼淚都可以留着洗臉上的灰塵!——總會有用的。你注意到了嗎?我說拿鍋是爲了鑒定指紋,然後鍾義的反應是怎樣的?”
“他——,他去給我們倒水。和陸琴那天一樣!”
“是,因爲指紋是不會查出什麽的。嘿嘿,他不知道我要查的在鍋裏呢。”
“那又怎樣?吳海瓊如何放藥,也不能怪罪在鍾義頭上,她有把藥放在鍋裏的自由。”
“你要一直這麽說,我都覺得自己白高興了。太掃興!你把鍋送去鑒證科,我先回去了。”
李金龍看着楊萬的背影:“這什麽人呐?”
楊萬帶着耳機在電腦上看書。憑着記憶,他搜索了一下在鍾義家看到的幾本書,雖然不是自己喜歡看的類型也硬着頭皮看下去。早就過了看詩詞歌賦的年紀,這會還要把它當作工作的一部分,真是窮極一生也做不完的作業。這幾本書中有兩本的策劃就是鍾義,看樣他的領域還是在文學這一塊。
楊萬的父母吃完晚飯都去廣場上跳舞了,除非下大雨,那是他們鐵定要參加的活動。楊萬的父親說:“要我說,人的基本需求除了吃喝拉撒睡,還得加上個跳舞。”楊萬說:“你是想發展我也去?打死我也不去。”想到父母跟着《小蘋果》的音樂跳舞,楊萬就要笑:“那些動作你們是怎麽會的?槍抵在我後面我都學不會。”楊萬的母親招呼楊萬的父親:“走了。——有什麽學不會的,天天跳,還怕不會?我現在跳的不知多好,好多人都誇我,說我有天賦。”楊萬的父親邊起身邊說:“又是那幾個老太太在哄你呢。什麽天賦,不過是跳習慣了,人家誇你你還當真了。”
摘下耳機,楊萬揉了揉睛明穴。好久沒看書了,而且是看自己不喜歡看的書,簡直是受罪。他看的這幾本都是現代人重新解釋古詩詞,說白了就是“吃古人”,反正楊萬沒看出什麽新意來。他忽然想起他和李金龍在廚房門口時,鍾義拿在手裏的那本書——《習慣的力量》。
上網一搜,他找到了鍾義手裏的那本,連封面也一樣,是一個叫霍吉的美國人寫的。開始楊萬以爲這本書是适合學生讀的勵志圖書,但看了以後他才知道不是如此。當他看到“慣性使人無法停步地沖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有可能是深谷……”時,他的心裏蓦地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