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銀标曆1356年7月,阿拉瑪酋長國首都阿拉瑪恒星系
地索爾大軍已于恒星系中展開,并加速進入内部,劍鋒直指其首個目标:雷之行星軌道空間站,此乃是阿拉瑪母恒星系中最重要燃料補給基地,一旦被毀,大量阿拉瑪船隻便會因燃料匮乏而變成廢鐵,母星上氘及重水産量與儲備十分有限,根本無法滿足如此龐大數量民船與守備艦隊。
此時阿拉瑪酋長國守備艦隊駐留首都者數量其實并不少,早前女王已下令全軍處于二級戰備狀态,首都防備明顯森嚴許多,擁有包括一艘“棱鏡”級戰列艦、兩艘“利刃”級戰列巡洋艦、四艘攻擊型航母及大批附屬艦隊,總數五百餘艘。然而畢竟地索爾先發制人,集中優勢兵力主動攻擊,阿拉瑪被動防禦,艦隊分散于各大殖民地并不集中,加之從共和國軍中脫離船艦參戰,使得此次入侵阿拉瑪恒星系之地索爾艦隊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均占盡優勢。
羅德元帥麾下“奧爾森”号指揮艦并未參戰,而是留在地索爾星,作爲本次戰争總指揮部。此類先發制人快速打擊昭示出羅德元帥心中戰略意圖——他知道,阿拉瑪人背後便是整個共和國于強大共和國軍,以地索爾一國之力無論如何無法與全銀河抗衡,戰争曠日持久對地索爾極爲不利,因此唯有速戰速決,集中強大兵力直指敵心髒,一舉壓制阿拉瑪首都,迫其投降并接受地索爾人所開條件,在共和國還未及反應之際便結束戰争。
很明顯,此乃是一步險棋,一旦攻擊受挫,共和國軍增援到來,地索爾将徹底輸掉戰争,以及所有談判資本,連道義上都站不住腳。
第一場戰鬥很快在雷之行星高軌道上打響,地索爾人不遺餘力,全軍一齊來攻,阿拉瑪方面卻不得不在首都軌道上留下一定艦隊以防偷襲,使本就處于數量劣勢的阿拉瑪艦隊雪上加霜。
兩軍第一輪交鋒便是導彈,地索爾方面雖然占了數量優勢,怎奈阿拉瑪人曆來重視近防武器,防空火力網密不透風,雙方實際所受損傷均不太大,僅僅是各自損失數艘護衛艦與驅逐艦,另有一部分受損而已。
兩軍繼續靠近,第二輪交鋒展開,地索爾軍兩艘戰列巡洋艦主炮于18光秒最大射程上率先開火,擊傷阿拉瑪艦隊先鋒部隊兩艘巡洋艦,随後第二輪導彈對攻,又各自損失幾艘船。
地索爾艦隊三艘超主力艦呈品字形布置,“依馬爾”号、“羅因斯特”号兩戰列巡洋艦在前,各自以主炮不斷攻擊阿拉瑪軍,而那“棱鏡”級戰列艦“捷馬”号則作爲艦隊旗艦,留在後方位置上。以“暴風”級與“星空”級戰力,完全可以壓倒阿拉瑪軍任何艦船,包括其旗艦“棱鏡”級戰列艦“阿爾萊”号,故而雙方主力艦遠程主炮對攻中阿拉瑪人吃足苦頭,不多時先鋒兩艘巡洋艦便一艘沉沒,另一艘重傷退出戰鬥,整個前鋒處于潰退狀态,地索爾大軍則趁機突擊,護衛艦群開始脫離主力艦沖鋒。
當然,阿拉瑪人并非毫無優勢,作爲一個飛行種族,在阿拉瑪人戰争概念中,往往是戰士們攜帶各種武器于空中厮殺,浮船及其他飛行器隻是戰士們休息與補充彈藥之處,并不直接參加攻擊,這種思想也被帶入宇軍中,導緻早期阿拉瑪艦隊大多爲航母,本身火力貧弱,卻帶有大量載機,小而靈活,所擁有攻擊範圍遠超艦載武器所能及。
現在阿拉瑪艦隊中仍保有此方面傳統,甚至共和國軍航母、機艇設計與作戰理念,大多來自阿拉瑪人。早年對地索爾戰争中便曾以航母戰鬥群重挫地索爾主力艦編隊,如今面對地索爾大軍攻擊,阿拉瑪人依然可以依托其強大航母戰鬥群——擁有四艘攻擊型航母及二十餘艘航母與輕型航母爲戰力,抵抗地索爾攻擊。
共和國宇軍經多年發展,戰艦方面早已登峰造極,無論火力、防護還是機動,在當前技術範圍内都已基本達到最優化。随着艦載武器威力、射程與精度提高,許多人開始懷疑,究竟有無必要繼續發展機艇?“蒼穹”系列導彈在50光秒外便能輕易擊沉一艘驅逐艦,或重創更大型艦船,“光之神”中子炮在十餘光秒範圍内如同死神之鐮,毫不留情收割着敵軍戰艦,這些武器作戰半徑已基本達到機艇水平,而留給敵軍反應時間則更短,也不必擔心被擊落而造成傷亡之類問題。
反觀機艇,由于本身體積、質量不可能很大,無法搭載大功率熱核反應堆,所攜帶燃料亦十分有限,故而極大限制了推進器出力,也就意味着機艇看似靈活,實際推重比卻反低于主力艦,全功率運行下加速能力不過與戰列艦相當,更不用說與小質量護衛艦相比。又因其體積小,不可能裝備強大武器,隻能使用機載反艦導彈、熱核或等離子炸彈等武器進行對艦攻擊,其單發威力遠不如主力艦反艦武器,故而數百年來不斷遭人诟病,大有淘汰之勢,某種程度上講,現役攻擊型航母——這種兼具航母載機與巡洋艦級火力及防護的超主力艦,便是這種思想下衍生産物,而許多人更是建議,撤銷機艇大隊編制,全部機艇裝上AI系統變成無人機,純粹執行騷擾及輕負荷方面攻擊任務。
然而阿拉瑪人不會同意,當全銀河隻看到機艇缺點時,他們卻執着開發其優勢——那便是靈活性。機艇設計上往往不像戰艦爲長條形,而是接近方形,其姿控火箭推重比又遠高于戰艦,故機艇擁有極高回旋速度,可在極短時間内掉過頭來,将主推進器對準另一方向,然後機動變軌。這一點主力艦難以做到,長條形艦身意味着其回旋速度不可太大,否則兩端所承受巨大離心力便會對艦體及内部人員造成傷害(艦内人工重力場可修正戰艦主推進器運行時所産生加速度,然這種加速度兩端方向不同而大小在各處并不恒定,對目前系統來說無能爲力,除非使用多個獨立重力場發生器,可系統整合及造價方面又成問題,故戰艦基本不會采用這種設計);護衛艦由于艦體較小,回旋及變軌方面比主力艦靈活,卻仍不可能與機艇相比。
機艇靈活性使其可大批量靠近敵軍艦隊發動攻擊,一方面吸引大量近防火力,使得敵軍對導彈攔截率大大下降;二來抵近攻擊命中率遠高于艦載武器遠程攻擊,甚至可輕易鎖定敵艦某特定點進行攻擊,适合執行如擊毀敵艦推進器、癱瘓機庫、破壞特定武器或感應器等特種戰術作戰;三者機艇小體積、低截面積、低反光率使其易于隐蔽,伏擊、偷襲等相對容易,戰術更加豐富。
阿拉瑪軍方面于遠程炮擊戰中處于嚴重劣勢,故而很明智的并未選擇與地索爾大軍正面對轟,艦隊機動變軌規避來襲射束和導彈,同時彈射大量載機,并以導彈襲擾敵軍。第一線巡洋艦及驅逐艦依舊冒着猛烈炮火死死頂住地索爾軍攻勢,全力阻擋敵軍護衛艦群靠近,爲航母赢得時間,陣型後方各航母則迅速調整姿态,将側舷機庫大門朝向敵軍方向。
一架一架各式戰機、護航艇在電磁加速器推動下,以與反艦導彈相仿之速奔向敵艦,在航行過程中調整編隊——第一波攻擊主要爲“刀鋒4”攔截機,負責奪取制空權,并壓制對方防空火力,在接近敵軍前鋒那正在沖鋒的護衛艦群時竟毫不停留,一掠而過,直撲地索爾軍第一線中那護衛艦已脫離了的巡洋艦戰鬥群。
地索爾軍中巡洋艦多爲共和國軍中退役舊艦,如“銀河之翼”級重巡和“遊獵者”級輕巡,按照共和國軍設計理念巡洋艦并未配備任何載機,雖說防空火力并不弱,然缺少了護衛艦群防空火力加之敵機數量衆多,又要注意來襲導彈,很快便應接不暇,顧此失彼,雖然攔截機速射激光炮對戰艦威脅不大,然不少船艦卻因防空火力大量被戰機吸引或近防炮幹脆被攔截機打掉而着了反艦導彈的道,導緻不小傷亡。
第二波攻擊由一部分攔截機與大群轟炸機組成,同樣掠過了敵軍前鋒護衛艦群,直撲已經被攔截機群壓制的主力艦,阿拉瑪宇軍制式“短劍”轟炸機形同十字錐,擁有四個等離子炸彈投射器及八個外挂點,後部亦擁有足夠大空間放置彈倉,最多可以攜帶32枚等離子炸彈及8枚各式導彈,此時地索爾軍陣型前方一艘“遊獵者”級巡洋艦與其戰鬥群已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巡洋艦上八門近防炮僅一座尚能開火,而其戰鬥群中護衛艦已經派出,留下兩艘防空護衛艦與兩艘導彈護衛艦均被反艦導彈擊沉,兩艘驅逐艦亦遭導彈重創,轟炸機到來後二話不說,對準這兩百餘萬噸龐然大物投下數十枚等離子炸彈,其中一部分被戰艦磁重複合場制偏而未命中,其餘則毫不客氣砸在戰艦裝甲上,釋放出可與恒星表面相媲美高溫,将那看似堅不可摧的合金裝甲闆輕而易舉燒穿,留下一個個不規則孔洞。
幾輪轟炸之後這艘巡洋艦開始分崩離析,隻見一個個逃生艙及“利矢”級登陸艇發射出來後不久,這船就徹底斷成兩截,每一截均充滿着爆炸和火光,不知道是否還有人不幸被困在裏面。
第三輪攻擊則是護航艇編隊,這種奇特艦艇,比戰機大、比護衛艦小,可謂阿拉瑪人獨創——說它是戰機,它比戰機笨重,但裝甲厚重、載彈量也大許多;說它是護衛艦,它比護衛艦戰力差,但變軌機動能力強大,亦可由航母搭載、彈射,進行快速部署。
阿拉瑪軍中往往配備兩種護航艇——制空型與反艦型,且時常伴随行動,制空型護航艇負責攔截敵軍戰機與護航艇,反艦型則攻擊敵軍戰艦。這一批護航艇編隊便是如此,一半爲“長槍”級制空艇,一半“遊龍”級重型突擊艇,其目标并非敵軍主力艦,而是正在沖鋒中那護衛艦群。
地索爾護衛艦群與共和國軍并無差别,均是防空型、格鬥型、遠程支援型及綜合補給型這幾種,參與沖鋒則多半爲防空型與格鬥型——防空護衛艦、離子炮護衛艦及重炮護衛艦,雖說防空火力并不弱,然沖鋒過程中需不斷機動變軌規避來襲炮火,陣型早已散亂,難以相互支援,機動力方面又不如護航艇,很快便陷入被動挨打——“遊龍”重型突擊艇裝備四個等離子炸彈投射器及四個自動裝填式“方陣”空對艦導彈發射器,尾部擁有龐大彈倉,可攜帶128枚等離子炸彈與32枚“方陣”導彈,由于從護航艇或轟炸機上發射,這“方陣”導彈取消了“蒼穹”系列那強勁離子推進器,轉而使用小型推進器,卻強化了姿控火箭推力,彈頭也不再是“蒼穹”系列那多導彈頭而是單彈頭,體積大大縮小,不過戰鬥部威力卻不比“蒼穹II”單個子彈頭小(然因“蒼穹II”經過長程巡航加速,其彈頭速度及穿甲能力卻遠超“方陣”,除爆破威力外仍有撞擊動能傷害,且彈頭往往擊穿裝甲後于艦内爆炸,故單彈頭綜合作戰威力而言,仍是“蒼穹II”略勝一籌),加之機艇攜帶抵近發射,故而更難攔截,威力巨大,一般護衛艦隻需命中兩三枚便會徹底癱瘓甚至沉沒。
護衛艦群很快被護航艇纏上,“方陣”導彈滿天亂飛,不一會便将地索爾人打得暈頭轉向,一艘離子炮護衛艦開始變軌撤離,可變軌需要減速轉向,護航艇趁此機會,利用其高機動能力迅速趕上,兩枚導彈命中,将那護衛艦震成了兩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