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讓fhz—10(十)戰略轟炸機、fzd-13(十三)戰鬥機去空襲新加坡港是爲了給寺内壽一提個醒——就算是下雨天,中國的噴氣式飛機也能正常作戰,日本南方軍就别打算在下雨天搞偷襲了,來一次滅一次,看你還敢不敢來。
現在的蔡锷想的是如何才能早點在最短的時間内,以最小的代價,完成作戰目标。
由于日本南方軍的空中力量遭受重創,而且又是下雨天,中國能夠出動的噴氣式飛機數量又有限,因此參與東南亞作戰的中國空軍也不得不暫時休息幾天。地面部隊也因爲這連日來的大雨就地休整,同時也防備一下日本陸軍可能的偷襲行動。
蔡锷已經下定決心等待天氣晴朗就馬上開始攻擊。
入越軍方向,蔡锷并不擔心,蔡锷擔心的是入緬軍方向。
緬甸日軍的兵力、兵器、素質,在日本南方軍中那都是數一數二的,這次被中國方面打得這麽慘,裏面有其輕視中國/軍隊實力的因素,也有入緬軍使用新戰法的因素。
遭受打擊的緬甸日軍雖說損失慘重,但還是有實力的。隻要站穩腳跟,穩紮穩打,未必不能打一個漂亮仗。
爲此,蔡锷将部分原定調往越南的部隊給調到了緬甸,讓徐榮指揮。蔡锷希望徐榮早點将緬甸日軍全部消滅幹淨,并爲此特意讓徐榮直接指揮負責爲入緬軍提供支援的空軍。
得到強援的徐榮,接下來也不客氣,對着在緬甸東部的日軍就是一頓猛揍,固定翼飛機的轟炸和掃射,直升機的懸停打擊,炮兵的不間斷炮擊,狙擊手的冷槍……直打得緬甸東部的日軍哭爹喊娘。有些忍不住的日軍發起了沖鋒,結果自然是被打成了馬蜂窩。
徐榮可沒有心情去理會這些受不了而發動沖鋒的日軍士兵。徐榮打算趁此機會就地消滅日軍緬甸方面軍的殘存兵力。
在本時空,一九三六年到一九三八年,日本陸軍四單位師團是野戰師團,三單位師團是治安師團,一九三八到一九四一年部分三單位師團成爲野戰師團,而四單位師團也都改編爲三單位師團,一九四二年,三單位師團完全實現了野戰師團化,但是出現了新的治安師團,二四制治安師團。中國出兵東南亞後,日本馬上對陸軍進行了再一次改編,改編爲甲乙丙丁師團,二四制治安師團成爲丙種師團,并且進一步出現了二四制師團的簡化版丁種師團。
甲種師團:又稱挽馬師團,轄兩個旅團(每旅團兩個步兵聯隊),工、騎、炮、镏各一聯隊,共八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共兩萬八千二百人。
乙種師團:又稱馱馬師團,由于後期馬匹不足,在甲種師團的标準上壓縮了騎兵聯隊,改爲大隊(個别不設騎兵)。轄兩個旅團(每旅團兩個步兵聯隊),工、炮、镏各一聯隊,共七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共兩萬四千四百人。
丙種師團:由混成旅團擴編,轄三個步兵聯隊,工、炮各一聯隊,一般有五個聯隊,加上師團部的非戰鬥人員約一萬五千五百人。
丁種師團:也是由混成旅團擴編,隻轄三個步兵聯隊,其他兵種隻有大隊或中隊編制,約一萬一千人。由于機動靈活,主要用于掃蕩日軍占領區的遊擊隊。
獨/立混成旅團:與師團一樣是獨立的戰略單位,一般有兩到三個步兵聯隊,其他兵種的人數比丁種師團還少,大約有六千到八千人,承擔輔助的戰略任務。
日軍緬甸方面軍有計有兩個甲種師團(第二、第十五)、一個乙種師團(第十八)、七個丙種師團(第三十一、第三十三、第四十九、第五十四、第五十五、第五十六)、一個獨/立混成旅團(第七十二)、第九飛行師團。
合計十個陸軍師團、一個獨/立混成旅團,一個飛行師團,總兵力大約爲二十萬人,再加上僞軍的數量,軍隊總數絕對接近四十萬。
由于中緬邊界地區的是第十五軍(下轄第十五師團、第三十一師團、第三十三師團、第五十三師團),已經被中國入緬軍重創;負責緬南地區的是第二十八軍(下轄第五十四師團、第五十五師團、第七十二獨/立混成旅團),也在回援途中被中國入緬軍打殘。
日軍緬甸方面軍還未受任何損失的就隻有負責緬西地區的是第三十三軍(下轄第十八師團、第五十六師團)和直屬的第二師團、第四十九師團了。
至于第九飛行師團,早就隻剩下空架子了。
現在的緬甸日軍總數還沒有之前的一半,就算是加上僞軍,總人數也不會超過三十萬。而且他們的士氣低迷,南方軍總部派出來的援軍還有很多沒來。
最近的援軍是荷屬東印度的部隊,至于泰國和法屬印度支那的友軍,早就調到越南去了,根本不可能西調到緬甸戰場。
而東南亞地區的道路交通條件也足以讓從荷屬東印度北上支援的日軍吃夠苦頭,更不要說中國方面還掌握了制空權。
沒準兒還沒等這些援軍到達前線,他們就已經傷亡過半了。
接連下了一周的雨,徐榮終于盼來了天晴。可再看看道路交通條件,徐榮也隻好再等等。
此時的徐榮很憤怒——我/操/你/祖/宗/十/八/代,東南亞的當地的殖民地政/府怎麽不将東南亞的道路修好點,弄得連下一周的雨後,道路根本就不适合人走,坦克、裝甲車之類的重型車輛壓上去絕對會将路壓壞,就是徒步前進都是困難重重。難道當地的殖民地政/府真的将從東南亞地區收上來的錢物全都裝進了自己的腰包嗎?
東南亞當地的殖民地政/府不是沒想過将東南亞當地的道路修好些,以便方便他們持續掠奪東南亞當地的資源、财富。而是因爲東南亞當地的環境真的不适合大量修築道路。
東南亞地區,北緯十度至南緯十度爲熱帶雨林氣候,這一地區的植被類型爲熱帶雨林;北緯十度至北緯二十度以熱帶季風氣候爲主,這一地區的熱帶植被爲熱帶季雨林;中南半島北部有小面積的高山高原氣候,這一地區的植被類型呈現多樣/性,熱帶、溫帶、寒帶的植被都有。
由于是熱帶雨林、熱帶季風氣候,東南亞地區的植被很容易恢複過來,往往是砍伐了一片樹林,這片樹林會在很短的時間内恢複過來……咳咳,前提是這片樹林的面積不大,位置也不重要,而且它的周邊也沒有樹林被全部砍伐幹淨。
這樣一來,往往就是修路之前要砍樹,砍完後還要定期清理。這一切都要花錢啊!
對習慣于掠奪東南亞當地資源、财富的殖民地政/府來說,讓他們去花錢養路,那和從他們口袋裏撈錢沒什麽區别。他們怎麽可能願意去做?
即使願意去做,那也是爲了更好地掠奪東南亞的資源、财富。
于是,當下的東南亞的道路交通條件真的不是很好啊。
徐榮不憤怒才有鬼了。
好不容易等到道路變幹,徐榮指揮的中國入緬軍終于可以動了,徐榮又頭疼了。緬甸的日僞軍大多集中到了緬甸東部,其防禦工事的強度、數量,遠比緬甸北部的強、多;剩下的一部分集中到了緬甸的首都仰光,這是政/治需要,緬甸日軍不是不知道仰光是死地,而是不得不這樣做,主動放棄仰光和曆經浴血奮戰後丢失仰光所造成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前者直接讓緬甸人對日軍産生不信任感,認爲日軍是拿他們當炮灰;後者則會讓緬甸人看到,不是日軍不想守住仰光,而是中國入緬軍實在是太強大了,日軍的确是守不住,日軍真的已經盡力了。這還不讓緬甸人對日軍死心塌地啊。
想了想,徐榮還是決定先拿下仰光。徐榮這樣做的原因有二:其一,仰光是緬甸的首都所在,拿下仰光的最大好處是政/治上的,可以吸引那些與日軍利益相駁的人加入到支援中國入緬軍一方來,中國入緬軍就有了能夠和日軍在政/治上一較高下的本錢(僅在緬甸當地);其二,仰光是緬甸最大的港口,完全可以作爲中國海軍的艦隊基地,如果拿下仰光,中國海軍的潛艇部隊完全可以潛行到達仰光,增強入緬軍的海上戰鬥力,無論是向東、西、南,三個方向中的哪一個方向,都能産生巨大的效果。
徐榮這樣做還有一個想法——防備名義上的盟友——英國使絆子。
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廣闊的殖民地。對這些殖民地,英國巴不得永遠拿在手上。要讓英國主動放手,那難度可真的不是一般地大。
在後世的二戰結束後,英國的大量殖民地能夠紛紛脫離英國獨/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英國自身實力的衰落,另外美國、蘇聯的暗中“鼓勁”、“幫忙”也是“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