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甲午中日戰争以來,中國海軍處于一種虛弱的狀态長達近三十年。直到一九一一年西南建立初期,西南才在德國的幫助下建立起了中國海軍真正的希望所在。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到了一九三七年,終于重創死敵——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盡管采用的方法是偷襲而不是堂堂正正地正面擊敗,但也算是赢得了一場久違的勝利,不是?
新政/府成立後,全國/軍隊進行了整編,可以說,整個中國的海軍精華幾乎都在中國複興軍海軍裏(不排除有隐士高才隐藏于民間的可能/性)。
可是其中到底有多少能夠真正承擔起指揮一支在科技含量上超過當今世界海軍科技至少三十年海軍的人才。李斌心裏沒底,海軍方面也沒底。
因此伴随着《中國複興軍海軍民國二十八年至民國三十二年(西元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三年)造艦計劃》的實施,中國海軍開始着手培養更多的,能夠指揮新造戰艦的海軍人才。海軍方面可不希望造出了足夠的戰艦,卻苦于沒有足夠的艦員來/操/作。要是真要出現這種情況,海軍高層不會哭死,會直接自盡。因爲他們浪費了一個天大的機會,對不起一大群人的付出。
由于造艦計劃開始前,海軍的各個學院都接到了一個擴大招生規模的通知,再加上受到西聯軍海軍大勝的影響。海軍的各個學院擴大招生規模受到了衆多渴望加入海軍的人的歡迎。海軍各個學院基本上是按照擴招規定的規模開始了招收新學員。這些學員接受的學習是全新的,但由于時間緊迫且他們學習的大多都是新知識,他們的課餘時間被大大壓縮了,弄得他們苦不堪言。好在他們也知道今日的痛苦是明日輝煌的前提,他們大多數都咬牙堅持下來了。那麽沒有堅持下來的人畢業後大多都在後期部門工作。
按照原定計劃,在一九四三年結束時,造艦計劃已經完成,新造戰艦的戰鬥力雖然沒有全部形成,但至少也要形成九成,才能滿足海軍未來的戰鬥需要。可是一些事情迫使中國海軍不得不提前行動起來。
前面已經提到過,日本正在和美國、英澳軍(注一)争奪澳大利亞。對于日本來說,澳大利亞大陸實在是距離本土遠了點,弄得部隊所需的各種物資基本上不得不從萬裏之外的日本本土運過來,這嚴重制約了日軍戰鬥力的發揮。
美軍和日軍的遭遇相似,隻不過美軍容易得到澳大利亞當地白人的幫助,而且澳大利亞正在美國的幫助下,在澳大利亞南部地區建立起一套戰時的工業體系,用于滿足日益擴大的彈藥消耗。
日本不是沒想過這樣做,而是因爲日本國内的工業生産已經達到飽和狀态,要是現在就拆掉部分完整的子彈、炮彈生産線運到澳大利亞,日本的彈藥生産會受到制約。破不得已之下日本隻好将一些壞掉的子彈、炮彈生産線運到澳大利亞,讓當地部隊進行彈藥複裝。至于戰時工業體系,日本隻能慢慢來了。
當日美兩軍再次在澳大利亞展開交鋒時,日軍和美軍都沒曾料到對手這麽強大。
雖然之前日軍和美軍在菲律賓交手了一次,但在美國人眼裏那也隻是日本人占了偷襲的好處,打了幾方一個措手不及,并不能算是日軍真的強于美軍。
日軍帶着橫掃整個東南亞的氣勢,心裏也有點目中無人的感覺,對美軍也很輕視。
等到雙方再次交手了,日美兩軍才發現對方是不可輕視的對手。
美軍的強大在于其裝備的自動武器,坦克、火炮、飛機等重武器的數量多于日軍;日軍的強大在于其頑強的戰鬥意志,受西聯軍影響裝備的新武器、特别是坦克、戰鬥機等重武器,以及日本陸軍航空兵、海軍航空兵掌握了澳大利亞北部的制空權。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工業和相對強大的科技實力,而且美國本身也是财大氣粗。那些貧窮國家很少裝備的自動武器,坦克、火炮、飛機等重武器,在美軍中那是大量裝備。得益于良好的後勤補給條件、這些裝備所需要的彈藥、油料、零部件,那是一船又一船運到了澳大利亞,保證了這些裝備的正常使用。
可盡管有了精良的裝備和強大的後勤支持,美軍還是拿澳大利亞北部的日軍無可奈何。
因爲澳大利亞北部本就是荒無人煙的荒漠地帶,澳大利亞政/府也從沒花費心思打算在澳大利亞北部大興土木,将當地的道路交通條件好好改善一下。這就造成了,澳大利亞北部遭到日軍攻擊的時候,還在澳大利亞南部的英澳軍主力就算想要馳援也不得不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還沒等援軍到達,日軍已經在澳大利亞北部站穩了腳跟,雙方頓時對峙起來。
等到美國援軍來了,美軍與英澳軍共同合作,打算一舉将日軍趕下海。可是雙方的交戰完全就是一邊倒的結果。
美軍引以爲豪的m4(四)謝爾曼坦克(此處指裝備有七十六毫米長身管主炮的m4(四)a2(二)型)在日軍的零式重型戰車面前跟紙糊的沒什麽區别。就算是相對較輕的一式中型戰車也有能力在五百米内擊穿謝爾曼坦克的正面裝甲。要不是美軍謝爾曼的數量實在是太多了,日軍零式重型戰車和一式中型戰車的數量又太少,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唯一值得美軍欣慰的是英澳軍裝備的螢火蟲坦克還是給了己方一點顔面的。
其實英澳軍裝備的螢火蟲坦克本質上來說還是謝爾曼坦克的一種變形。
一九四一年的時候,德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敗法國,消滅了英國遠征軍主力。面對困境,英國在國内迅速擴軍,企圖依靠這些新兵組成的部隊抵擋德軍進攻的步伐。在擴軍的時候英國發現自己武器裝備的庫存量不能滿足擴軍的需要,于是英國向美國求援。
美國總統羅斯福當然不希望英國就這樣倒下去,明确表态支持對英軍售。再加上英國派來的公關人員的不斷公關,美國對英軍售的大門終于被打開。首批運往英國的美國軍源物資中就有謝爾曼坦克(此處指裝備七十五毫米主炮的m4(四)型和m4(四)a1(一)型)。
和德國虎式坦克、豹式坦克交過手的英軍當然知道對手坦克的強大,自然也知道從美國購買的謝爾曼坦克所起到的作用有多少。于是英國人在沒知會美國人的前提下,私自對部分謝爾曼坦克進行了改裝,改裝的主要方面是将主武器換成英軍的十七磅炮。
英軍的十七磅炮在實戰中表現出了十分驚人的反坦克能力,被英軍視爲最能擊毀德國虎式坦克、豹式坦克的利器。這種基于美國謝爾曼坦克的衍生型被英國稱爲螢火蟲坦克。
在實戰中螢火蟲坦克也不負衆望,和德國虎式坦克、豹式坦克的交換比爲一比一。因爲前者往往采用伏擊方式作戰才有這樣的戰損比,如果正面交戰的話,螢火蟲坦克的損失要比虎豹多得多。在英倫三島的本土保衛戰中,所有的螢火蟲坦克全部被擊毀(改裝完成的螢火蟲坦克總共也才不到一百輛)。
逃到加拿大自治領的英國政/府暫時沒有了來自陸上的壓力,但也不敢放緩陸軍建設,天知道德國海軍和陸軍會不會跨過大西洋進行遠征,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要是真的出現這種情況,美國肯不肯再次施以援手還是一個未知數。部分新生産出來的螢火蟲坦克除了裝備英軍、英加軍,還少量裝備了英澳軍(爲了對付威脅日大的日本)。
英澳軍裝備的螢火蟲坦克在與日本的零式重型戰車的較量中勉強抗衡,在與一式中型戰車的較量中保持着上風。究其原因還是在于其裝備的十七磅炮的穿甲能力要比美國謝爾曼m4(四)a2(二)型坦克上的七十五毫米主炮高出不少。
英國的十七磅炮可是連德國虎豹都不敢正面硬抗的存在,日本的冶煉技術還達不到德國的水準,其戰車的裝甲強度、厚度都值得擔心。但是其零式重型戰車上的一百毫米口徑主炮足以在遠距離擊毀螢火蟲坦克,讓螢火蟲坦克主炮的威力根本來不及發揮出來。
可與英澳軍一起作戰的美軍,那坦克可是多得多,往往是謝爾曼當吸引炮彈的靶子,而螢火蟲則在暗中發出緻命一擊。依靠着這樣的打法,日軍的零式重型戰車和一式中型戰車都損失不小。
地面的戰車部隊表現不佳,航空兵部隊馬上趕來支援,将美軍和英澳軍頓時打得苦不堪言。
既然你日本人都動用空軍了,那我也用空軍來幫場子,也不算是違規。于是日本的航空兵部隊和美軍、英澳軍的航空兵部隊開始了第一場大規模勢均力敵的較量。
在較量中,美軍和英澳軍發現,己方手上的美國産p—38(三八)雷電戰鬥機,英國産噴火式戰鬥機、蚊式轟炸機是少有的能與日本零式戰鬥機相抗衡的戰鬥機,其餘的戰鬥機前去隻能算是送戰功。
說起英國的蚊式轟炸機那可是轟炸機中的戰鬥機。
逃到加拿大的英國航空工程師們充分發揚了就地取材的真理,利用手中一切能用的東西來制造飛機。
早在一九三八年,德·哈維蘭公司建議英國皇家空軍發展一種快速轟炸機,速度達到超過戰鬥機,由此能夠不攜帶自衛武器。保守的英國空軍部對當時主流的多炮塔轟炸機情有獨鍾,認爲非武裝的轟炸機在戰場上的生存力很低,拒絕了德.哈維蘭公司的建議。但德.哈維蘭公司并未放棄計劃,自己出資将計劃向前推進。
在英國本土淪陷前,德·哈維蘭公司已經制造出了數十架該型機。大戰爆發後,這數十架該型機就被英國航空部門直接征用了,并命名爲蚊式轟炸機。可是由于其速度實在是快、機動力也不錯、火力也猛,一些該型機的駕駛員會将其當做戰鬥機來用。還别說,其空戰表現比噴火式戰鬥機也不遑多讓。由此該機又被英軍飛行員成爲蚊式戰鬥轟炸機。
逃到加拿大的英國開始了空軍重整計劃,在英倫三島保衛戰中表現出色且制造材料相對簡單的蚊式轟炸機就被列爲了重點生産機型。該機在生産出來一部分後,其中的一些也被送到了澳大利亞,目的當然是防範日本人趁火打劫。
英澳軍的部分裝備雖然也是世界先進水平,但一來數量少,二來操作者的素質也實在是讓人不敢恭維(主要是澳大利亞原先的常規部隊中的很大一部分,在開戰之初就被送到了英國本土,剩下的當然不會有什麽好苗子了)。結果自然是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
登陸澳大利亞的日軍依靠己方航空兵部隊的強有力支援,将首批進攻的美軍、英澳軍暫時擊退。随後日軍航空兵接連大幅度發起空襲,将首批進攻的英軍、英澳軍給徹底打殘,迫使其不得不後退建立防線。
還沒等美軍、英澳軍緩過勁兒,日本人又打過來了。
日本人增援澳大利亞的援軍來得實在是太快了、太多了,幾乎是在首批進攻的英軍、英澳軍後退建立防線之後的第一時間,日本的援軍就來到了澳大利亞北部。
得到援軍的日軍馬上發起了進攻,将倉促建立防線的美軍、英澳軍給擊退了。随後一直前進,直到到達己方補給線所能到達的最遠距離才停下來修築工事,防備美軍、英澳軍的進攻。
雙方又再次對峙起來。
如果單單是這樣,中國方面還不至于讓根本沒做好準備的海軍提前行動。關鍵是,趁着戰線穩定,日軍開始大規模從自己占領下的東南亞、澳大利亞北部地區大肆搜刮各種戰争資源,日軍又将這些資源運回了日本本土進行加工,加工出來的肯定是戰争物資了。
根據高空偵察機的偵查和海軍潛艇部隊的抵近觀察,中國的情報部門有理由相信,日本得到了大量戰争急需的物資,如果日本省着點花,這些物資足夠日本使用兩年時間(在不計算原有庫存量的前提下)。
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方面也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搜刮能力,居然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裏就能收刮到兩年的物資使用量。
說實話,日本的收刮能力也是被逼出來的。
日本國内的資源生産量有限,以前最大也是最主要的資源産地——中國,自從西國黨上台以來壓根就不對日本大量出口資源和技術。日本本身的資源儲備也在備戰中消耗殆盡,日本的外彙儲備也大多用到了從國際市場上買資源、技術去了。要是不能盡快得到一大筆錢和資源,日本的國民經濟勢必崩潰。
這時候戰争成了日本的必然選擇。
選來選去還是東南亞地區得手的可能/性/大一些。
後來的事實證明,日本人對東南亞動手的決定是十分正确的。
占領東南亞後,日本人馬上開始了收刮工作。凡是戰争中用得上的東西,日本人都巧借名目收刮一通。當然了,就像是在中國大地上做的一樣,日本人還在東南亞的占領區内大量使用當地人維持統治,對那些膽敢反抗的人不是死就是當苦力。
對當地人來說,那可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每每提及總有人潸然淚下。
有人哭就有人笑,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
那些笑的人就是投靠日本人的當地人和華人。
之前荷屬印度尼西亞發生排/華/暴/亂後,荷屬印度尼西亞當地的華人大多回到了中國境内,但還是有些華人留在了荷屬印度尼西亞,而且東南亞地區的其他華人也有很多。
在日本對東南亞地區下手的第一時間,中國方面就嚴重警告日本,必要傷害當地華人、華僑,否則中國不介意與日本再次重燃戰火。
也不知道日本人怎麽想的,居然接受了警告,對當地華人、華僑秋毫無犯。等到中國正式對日宣戰了,日本人又馬上對當地華人、華僑下手了。這下手還沒多久,日本人居然又樂呵呵再次善待起當地華人、華僑來。弄得當地華人、華僑迷糊不已。
後來日本人又主動将他們送上了中立國船隻,将他們送出了東南亞地區。直到他們回到中國,他們才知道這是中國方面多次努力的結果。
中國方面有理由相信,伴随着這批物資到達日本并被日本成功利用,日本的戰争實力會再上一個台階。那時候的戰火會更爲激烈。如果持續這樣下去,日本的戰争實力會越來越強,就算日本最終戰敗,與日本作戰的國家也會付出巨大代價。
沒準兒,受不了巨大的傷亡代價,與日本作戰的國家會和日本締結和平條約。
由此中國方面必須趕快行動起來,盡早掐斷日本獲得戰争資源的渠道。說得更直白一點就是出兵東南亞,,甚至是澳大利亞,将日本的勢力從東南亞一帶徹底趕出去。而要做到這點,中國海軍就是重中之重。破不得已之下李斌隻好親自到海軍總司令部走一趟,看看海軍的準備到底到了什麽程度。
在海軍總司令部鄭大海與張敬海一起接待了李斌,了解到李斌的來意後,兩人将早就準備的文件交給了李斌,讓李斌自己看。
不明白兩人葫蘆裏賣的什麽藥的李斌打開兩人文件細細看了起來,越看越有一種想揍人的沖/動。
“啊……”
“哦……”
鄭大海與張敬海兩人同時被李斌打了一拳,低聲哀嚎着。
“這是警告你們兩個不要給我耍心眼。”
注一:澳大利亞在當時是英聯邦成員國之一,爲了表示澳大利亞和英國之間的從屬關系,澳大利亞軍隊的名稱都是英澳軍。與澳大利亞軍隊相同“待遇”的還有加拿大軍隊、印度軍隊等英聯邦成員國/軍隊,其軍隊名稱都是英加軍、英印軍這類的。
ps:又欠兩章了,心裏好過意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