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作爲他們對手的英美蘇則有些糾結了。英美蘇,特别是美國糾結的原因是“劇情”已經嚴重脫離了“劇本”。
美國認爲一戰并不是世界大戰的結束,反而是新的一場世界大戰的開始。爲此美國在一戰結束後有意識地加強本國軍力。美國認爲在戰争初始階段,英蘇兩國是抵擋不了德國進攻的,他們勢必會向美國求援。美國就應該趁機大發戰争财,等到雙方打得兩敗俱傷的時候,美國再下山摘桃子,成爲真正意義上的世界霸主。這次掌握美國的财團們是打定主意一定要出兵了,決不能像上次大戰時那樣瞻前顧後,以緻于錯失了最佳的宣戰時機。
可是這世界大戰的開端和過程實在是讓美國的财團們大跌眼鏡。
先是德國在短時間内打敗了法國,迫使法國投降;然後德軍登陸英倫三島,将英國趕到了加拿大,至此德國保證了西線的安全。
随後蘇聯突然對德及其盟友宣戰,并對德國及其盟友發動突襲。蘇聯的舉動将美國吓了一大跳,美國可不希望蘇聯就這麽将德國滅了,這嚴重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好在德國及其盟友們給力,将蘇軍死死擋住了。
這時候美國又開始患得患失起來,要是德國将蘇聯給滅了,那麽倒黴的就是美國了。于是美國開始與蘇聯接洽,想要向蘇聯提供援助,希望蘇聯能夠堅持更多時間。
對美國的心思,蘇聯也知道,但蘇聯也确實需要援助。戰時狀态下什麽東西都是缺少的,多點補充渠道也沒什麽不好。于是兩國開始勾搭起來。經過伊朗通往蘇聯的物資運送通道就是在這時候建立起來的。
美國原本是打算等到收拾了德國再來找日本麻煩的,但沒想到日本居然先一步行動了。以往被小看的日本居然在短短半年時間内就攻陷了整個東南亞地區。這如何能不讓美國感到震驚。更重要的是,美國丢掉了自己在太平洋上最重要的前進基地——夏威夷群島。失去了夏威夷群島,美國海軍就不得不先進行長途跋涉,然後再與以逸待勞的日本海軍展開主力決戰。這對美國海軍來說絕不是一個好消息。唯一值得慶幸的是美國的實力實在是太雄厚了,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的工業實力和相對強大的科技實力,而且兩者之間有良好的相互促進關系。由此,美國能夠快速生産軍需物資,同時美國那龐大的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數量保證了美國就算快速擴軍也不緻予導緻軍隊質量下降嚴重。
可問題是,身爲美國在太平洋地區最主要對手的日本可不是會乖乖等着美國打上門來的好孩子。
這不,剛決定向澳大利亞進攻的日本陸軍很是雷厲風行地開始在新幾内亞集結部隊。鑒于澳大利亞那點軍事實力,美國實在是不放心啊。
澳大利亞領土面積雖廣、資源也豐富、人口也較多,但卻沒有與之相對應的工業實力。真打起來,澳大利亞能夠最終撐多久那還是一個未知數。而且一旦日本成功打下澳大利亞,日本就可以利用澳大利亞那豐富的礦産資源進一步增強自己的實力。同時英美也失去了對日本至關重要的資源供給地——東南亞的威懾地。
日本本身就是島國,資源并不豐富,因此日本想要發展就必須從其他國家得到相關資源。以前擔負起爲日本提供絕大多數工業資源來源地的國家是中國。可一場中日戰争,日本失去了全部在華利益,同時也失去了中國這一以前最重要的資源供給地。現在日本占領了東南亞地區,東南亞地區就變成了日本最大的資源供給地了,而且這一供給地所能提供的物産是以前的中國所不具備的。隻要失去了這一供給地,日本遲早玩完。
東南亞地區被日本占領後,英美猛然間發現了印度和澳大利亞的巨大戰略位置價值。隻要從印度或者澳大利亞起飛b—17(一七)或者b—24(二四)這樣的大型轟炸機,那麽東南亞全境幾乎都在此型轟炸機的作戰半徑之内。相信隻要一直炸個一兩年,日本遲早會因爲該地區已經不能持續爲日本提供戰争所需的資源了。那時候日本也隻能硬撐兩年左右的時間了。
可是現在,澳大利亞即将遭到攻擊,要是澳大利亞被日本占領了,日本就相當于在一定程度上爲東南亞的安全加了一道保險。至于印度,相信在日本消化完澳大利亞後,印度就是日本的下一個目标了。隻要日本占領了印度,相信德日會師于中東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可是美國對此卻一點辦法都沒有。因爲澳大利亞是英聯邦國家,要是美軍在沒有征得英國和澳大利亞同意的前提下就大舉登陸澳大利亞,英澳肯定會心存不滿。到時候鬧出點樂子,那才叫有得樂了。
也正是因爲這樣,美國沒有直接派兵登陸澳大利亞。
好在意識到澳大利亞重要/性/的英國和澳大利亞不約而同地向美國提出了派兵請求。美國才名正言順地派兵進入了澳大利亞。
其實英國和澳大利亞也不想讓美軍進入澳大利亞。畢竟英國知道美國對自己在東南亞地區殖民地的野心。英國這樣做是也是不得已爲之。
首先是法國被出其不意地擊敗了,随後英國失去了自己的本土,不得不到加拿大重整旗鼓。還沒等英國重整旗鼓,日本就突然出兵打下了英國、荷蘭、美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弄得還沒恢複實力的英國再遭重創。
英國能夠在一戰結束後恢複實力,其廣闊的海外殖民地功不可沒。英國原打算讓自己的殖民地,特别是印度這些位于亞洲的殖民地加大對英國的輸血量。結果,這些“血”還沒到英國手裏,日本就先将東南亞拿下了。這就相當于将英國“用來救命的血”給斷了。你說英國能不急嗎?能不恨嗎?
偏偏英國還一點辦法都沒有。
現在的英國想的是怎麽保住印度和澳大利亞。
印度就不說了,對英國來說印度實在是太重要了。澳大利亞也很重要,是英國保衛東南亞殖民地側翼的強援。
現在一個強援存在失去的可能/性,剩下的另一個隻要不出意外也會失去。
英國可不想這樣,于是隻好向美國求援。
在珍珠港吃了大虧的美國肯定想從日本身上找回失去的場子。可是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珍珠港失去了太多主力艦了,就算從還未受損的大西洋艦隊調軍艦到太平洋,那也是需要時間的。更重要的是美國的工業實力實在是太強大了,美國正依靠其工業實力重建海軍。可無論怎樣快,海軍的建設速度還是趕不上日本人那猛烈地進攻速度。要是這樣下去,整個太平洋地區遲早落入日本之手。這是美國所不能容忍的。
美國原本是打算在日本海軍身上找回場子的,畢竟是日本海軍讓美國遭受了恥辱,但現在能夠日本陸軍身上找回場子也算是一種補償。因此在英國和澳大利亞求援的第一時間,美國就派出了援軍。爲了保障這批援軍的安全,美國特意安排了大西洋艦隊艦隻随在新奧爾良的船隊一起行動。
美國不是不想派太平洋艦隊的艦隻,而是爲了以防萬一。萬一日本海軍駐紮在珍珠港的主力艦隊出動去打擊這支滿載有美國派遣到澳大利亞援軍的船隊,美國還不擔心死啊。這樣的話,倒不如讓船隊在加勒比海,随後由大西洋艦隊的戰艦護航。甚至爲了保護船隊安全,美國都沒讓這支船隊走更能縮短路程的巴拿馬運河;而是選擇從南美洲東海岸線南下,經過麥哲倫海峽最終到達澳大利亞。還别說,美國這樣做還真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至少一直監視着巴拿馬運河的日本間諜就沒發現這支船隊。
其實日本間諜真的是盡力了。日美開戰後,身在美國的日本人就被美國關進了監獄裏,隻有那些假裝成中國人等其他黃/色/人種的日本間諜成功逃脫。但是他們緊盯着的是美國的西海岸地區,也就是美國太平洋沿岸地區;美國的大西洋沿岸地區,他們根本就沒盯着。這不漏掉才有鬼了。
就這樣,負責支援澳大利亞的二十萬美國大兵順利到達了自己的目的地——澳大利亞。
這次前往澳大利亞的美國大兵可以說是一支多兵種合成部隊,步兵、裝甲兵、炮兵、運輸兵,這些陸軍的地面部隊有;美國陸軍航空兵的戰鬥機、轟炸機、偵察機、運輸機部隊也有。這些部隊的任務是幫助澳大利亞軍隊守住澳大利亞。
美國當然知道隻憑着二十萬大兵是擋不住日本人的,因此美國還是會繼續派遣數量更多的援軍、武器裝備、物資。
現在已經是自顧不暇的英國,哪兒還顧得上美軍在澳大利亞的所做所爲呀。
現在的英國可是将日本很大骨子裏了。
當年要是沒有英國的幫助,日本怎麽可能打敗清政府,迫使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從而成爲東亞強國。
當年要是沒有英國的幫助,日本怎麽可能打敗比其自身實力強大得多的沙俄,從而成爲太平洋海上霸權的有力競争者之一。
要不是一戰期間,英國大量向日本下了大量訂單,日本怎麽可能這麽快就還清了欠英國等國的外債。以緻于有實力進行海軍軍備競賽。
可是現在日本已經忘記了英國對日本曾經的恩情,反而對英國刀劍相向。英國已經打算在一定要讓日本嘗到大英帝國的怒火。
與英美一樣,蘇聯也很郁悶。
本來朱加什維利認爲在裝備了大量的新式武器裝備後,蘇軍能夠一掃主力部隊不在國内的德國和本身戰鬥力就不強的德國盟友。可是蘇軍隻是進入德國及其盟友國境線後不久就停止了前進。
因爲德國及其盟友們以極大的犧牲将如狼似虎的蘇軍死死擋住了。
接下來蘇軍和德軍打成了膠着戰,雙方誰也奈何不了誰。
可是德國的援軍來得實在是太快了點,弄得蘇軍不得不退守。
緊接着德國及其盟友發動了全面反攻,頓時将蘇軍打得再次退守,同時也損失慘重。
這下子輪到朱加什維利憤怒了。以前認爲十拿九穩的事情,現在卻出了這麽大的偏差,這擱誰身上誰也受不了啊。不發怒才怪。
憤怒的朱加什維利一連對蘇德前線的蘇軍指揮官下了躲到命令,反正意思就一個——“你要是不能将德國人打回去,你就坐冷闆凳吧。”
現在蘇德前線的蘇軍最高指揮官爲謝苗·康斯坦丁洛維奇·鐵木辛哥。他在蘇聯成立時就被授予了蘇聯元帥軍銜,是蘇聯最初的五個元帥之一。同時他也緊跟着朱加什維利,因此在大/清/洗中,鐵木辛哥幸免于難。考慮到對的作戰的重要/性,朱加什維利就将鐵木辛哥拍到了前線。
戰前鐵木辛哥和朱加什維利一樣自信滿滿,可真的打起來了才發現,事實與理想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德國的實力實在是太強大了,與之前設想的完全不一樣。
可雙方的實力擺在那裏,鐵木辛哥的指揮能力還是有的,但卻無法将自己手中的牌發揮到最大效果。這樣一來蘇軍被德軍壓制也是情理之中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