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官員如喪考妣,天下臣民陷入一種慌亂之中。京城中各處錦衣衛團營兵馬開始全城警戒,生恐有人乘機作亂,維護非常時期的安全。
二十三日上午,大行皇帝殡天的消息正式宣布,内閣同時宣布遺诏,派人前往各地皇室諸王處報訃音,禮部準備大喪禮儀。
上午巳時,禮部公布大喪事宜:自聞喪日爲始,不鳴鍾鼓,在京文武官員聞喪素服,烏紗帽纏黑角帶,自明日爲始,俱晨詣思善門外哭臨,退宿于本衙門,不飲酒食肉。
第四日群臣各斬衰詣思善門外朝夕哭臨三日,又朝臨七日各十五舉聲而止,凡入朝及在衙門視事,用布裹紗帽垂帶,素服腰绖麻鞋,退即衰服通,二十七日而除。
凡此種種,禮節繁瑣卻隆重肅穆,全民哀悼,盡顯哀思悲痛之情。
臘月初二日,内閣三位大學士率領文武百官去文華殿迎太子朱厚照即位,立新年号正德,太子朱厚照正式成爲了大明朝的皇上,而此時他才隻有十四歲。
弘治皇帝的陵墓尚未修建完畢。正德下旨,命工部尚書曾鑒組織人力于京城西南筆架山下營造泰陵,以備安葬弘治靈柩。在此之前,靈柩暫安放宗廟之中。
數日治喪結束,塵埃落定。屬于弘治皇帝朱佑樘的時代,也和弘治的龍體一起被封存在棺椁之中。
天下百姓悲痛的同時,也不免對朱佑樘有着各種各樣的評價。在絕大多數人嚴重,朱佑樘确實是個好皇帝,甚至可以稱之爲中興之帝。
大明朝立國之後,除了洪武皇帝一朝還算穩定之外,之後其實都處于紛亂之中。燕王靖難奪位,内戰慘烈。英宗土木堡慘敗,國力國威大損,之後奪門之變,同室操戈。憲宗一朝雖然朝政稍微穩定一些,國力民生也算是恢複了一些。但是憲宗怠政逸樂,縱容後宮外戚内庭篡權,外庭任用了一些奸佞之臣,搞得國家烏煙瘴氣,上上下下也都不得安甯。連他唯一的兒子都差點被他寵愛的萬貴妃給殺了,可見其糊塗愚蠢。
一直到了弘治皇帝朱佑樘即位,肅清内外廷的奸佞之臣,果斷的處置了驕橫的外戚,任用了一批有能力的賢臣,才算是真正穩定了局面。
弘治一朝,國力恢複,民生也有所改善。
人口是最爲直觀的數字。弘治元年,朱佑樘即位的時候,大明朝人口五千多萬,到了弘治十七年他駕崩的時候,大明朝已經有了六千五百萬人口。
弘治看人的眼光頗爲獨到,他任用了大量的賢明之臣,政治上頗爲清明。他尊敬大臣,爲人仁善寬恕,心胸也開闊,跟臣子之間關系融洽。甚至連自己的仇人,他也能寬恕。
弘治爲政勤勉,兢兢業業。大小經筵聽取大臣學士講學,以提升自己的能力之外,他還設立早午朝制度,一日兩次朝會,前無古人。他還能從善如流,聽取大臣的意見并及時采納,禮賢下士。對一些朝政弊端也能下決心革除,行事也算果決。
施政上,能注重民生,輕薄徭稅,興修水利,整饬邊鎮防衛力量,做了不少得力的決策,采取了不少有效的措施。
在生活上,朱佑樘更是堪稱楷模。不好女色,隻有張皇後一個妻子,身爲皇上,這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但他卻做到了這一點。而且他還極爲儉樸,吃穿用度都極爲節儉。整個皇宮之中一改前朝奢靡作風,皇後皇帝着布衣,吃粗茶淡飯,天冷時不費炭火,甚至連燈燭都很節省,搞得皇宮裏天天黑漆麻烏的。不管這麽做是否有必要。但是起碼他确實對自己生活上是苛刻的。
總之,對于許多人而言,朱佑樘确實是一名好皇帝,一個勤勉儉樸,仁慈寬恕,心胸寬廣,禮賢下士的好皇帝。附和他們心目中所有好皇帝的要素。
然而,有的人卻并不完全這麽認爲。比如張延齡。
張延齡也不是否認朱佑樘的諸多好的品質和努力,也不是不承認在弘治年間朝野清明民生恢複的事實。張延齡也承認朱佑樘是個好皇帝。
但是,作爲一名穿越者,張延齡不得不站在曆史的角度來整體審視朱佑樘的作爲。站在曆史的角度上,朱佑樘其實也有不少事做的很荒唐,甚至有些過分。
起碼有兩件事,他做的離譜。其一便是他沉溺于齋醮之事,耗費了大量的錢财,引領了極爲不正的作風,上行下效,讓整個大明充斥着這種不正之風。大興道觀,行齋醮之事,靡費巨萬财稅。雖然他生活上節儉,但是在這件事上,他浪費了何止幾百萬兩銀子。
另外一件事便是他最錯誤的一種做法。在弘治年間,朱佑樘賞賜給勳戚貴族王公大臣的土地的數量驚人。動辄數萬畝,十幾萬畝的賞賜土地。且對王公貴族勳戚豪族侵占土地的行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護短之極。
土地兼并在弘治年間到達了一個瘋狂的**,流民增多,自耕農銳減,破産的百姓增多。影響了财稅收入不說,導緻社會不穩定因素的急劇提高。财稅減少也導緻邊軍防備不足提升,鞑靼人進犯加劇。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朱佑樘給他的兒子正德皇帝埋下了禍根,留下的其實是表面中興之下的一個爛攤子。
這些批評或許太過嚴苛,但蓋棺定論時,自然需要客觀而言,不能完全吹捧,不顧事實。
所以,張延齡心裏給弘治皇帝朱佑樘下了一個定論。那便是:一個不能稱得上是聖君的皇帝,一個脾氣修養性格都很好的好人。
……
皇上駕崩來的太快,太突然。不僅天下百姓覺得震驚,連王公大臣朝廷上下都覺得太突然。誰能想到,一個小小的風寒之症,最終竟然導緻了皇上的殒命。年僅三十五歲,正年富力強的皇帝居然死在了這個小小的風寒之症上。
除了少數知情人之外,絕大多數的人都并不知道皇上的死因。但是,消息還是不可避免的流傳開來,私底下沸沸揚揚,流傳着陰謀之論,流傳着弘治皇帝中毒去世的秘聞。
當然,在弘治皇帝駕崩之後,對此事的調查也已經立刻開始。太醫院一幹人等,當晚禦膳房的禦廚,接觸過飯菜的宮女太監全部被控制,開始了審訊。這件事内閣大學士李東陽親自領銜查勘,可見重視。
禦膳房和相關人等的嫌疑很快排除,因爲當晚陪同弘治用膳的還有張皇後,但張皇後卻并無任何中毒症狀。當晚的飯菜還有存餘,當時便已經全部封存進行了檢驗,但最終檢驗的結果都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所以,最大的嫌疑便來自于太醫院當日送來的藥物,最大的嫌疑人便也是太醫院中的禦醫了。
範圍進一步的縮小,大部分禦醫當日都休假半日回家了,給皇上抓藥的人,接觸藥物的人隻有徐昊和高廷和兩人。藥物送進宮之後,熬制藥物的是張皇後,其他人未曾經手。張皇後自然不可能做手腳,所以聚焦點便在徐昊和高廷和以及開藥坊的院判劉文泰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