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老頭說的情況倒是比較特殊,這種事情要說怨誰,也不好說。
舉人名下有一定量的田産可以避稅,可這地也就歸在舉人名下了,這事本就投機取巧,想要占便宜,結果地要不回來了,沒地說理去了。
康熙讓梁九功付了錢,繼續問道:“你們村的地都在那人名下嗎?”
“原本不是,後來同村的地陸陸續續被那舉人的兒子以低價買下來了,被迫賣地的人要麽死了,要麽搬走了,如今村裏剩下的人也都是數天過日子。”
哪怕不是災年他們村少不得有餓死的,可不就數着天過日子。
康熙周内:“被迫賣地?”
那老頭給出了解釋:“是啊,被迫賣地,當初那舉人的提議有人同意了,把自家地放到他名下,可也有些人覺得這樣不妥,地便自己留着了,後來舉人身死,他兒子娶了官家的親戚,再後來同村,甚至鄰村都有人被迫把自家的地賣了,不賣也不行,人家勢大,不賣更是沒活路。”
收好了钗子,康熙便離開了,随後便吩咐了人去查這事的真僞,若是真的,那這事可就不算小事。
民以食爲天,他努力那麽久,不就是讓百姓吃飽飯,可是努力到頭來還是沒能讓百姓吃飽飯,這個康熙可就不允許了。
……
“當家的,今天怎麽回來這麽早?”
“今天钗子都賣出去了,生意好,回來的也就早。”
“嗯,洗洗手,準備吃飯吧!”
“唉”
這老頭便是今天白天跟康熙說話的那人。
吃完了飯,老頭說道:“今日賣钗子的時候遇到一個人,通身富貴,瞧着很是不俗,他問了些事,我便把村裏的情況說了,也不知能不能行。”
他旁邊的老婆子聞言歎了口氣:“你也别抱太大希望,多的是人不願意蹚渾水,說了又如何,說不定還惹得一身腥,你可别忘了建安是怎麽沒得。”
老頭:“我都一把老骨頭了,沒就沒了,總要給子孫留下東西,當初那事也是我決定有誤,要不然也不會如此。”
“即便你不簽契,結果也沒兩樣,那些沒簽的,最後下場也沒好多少,左右都一樣。”
老頭一想,也是,都一樣,隻是總不能一直這樣。
地裏明明有那麽多糧食,也是他們辛辛苦苦伺候着種出來的,可是偏偏他們吃不飽,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也是,是我着相了,對了,明天給建安媳婦送點東西過去,孤兒寡母的,總不能一點不管不問。”
“行,睡吧!明天我給送些粗糧過去。”
“嗯”
這老頭其實也不傻,之所以願意跟康熙說那麽多,是因爲他覺得康熙看起來不簡單,再加上最近城裏傳言有貴人到訪,說是京城來的大官,就住在驿站,要不然他也不會逮個人随便就說那點事。
當初同村跟他有血緣關系的堂侄子建安就是去報官,人回來之後沒多久就沒了,後來村裏人對這事就比較忌諱了,輕易不敢往外說。
原本康熙并沒有打算在天津多留,不過聽說了這事,總不能一走了之,這事康熙總覺得應該不是個例,應該還有别的地方也有這種情況。
這事康熙派人去查也需要時間,事情發生在村裏,需要走訪。
第二天,康熙帶着幼清還有安樂去逛街,并沒有要走的意思。
天津的官員聚在一處,忍不住開始議論了。
“劉大人,你不是問了萬歲爺随行的人,按理來說萬歲爺不是該走了嗎?怎麽看那架勢像是還要繼續留幾天的樣子?”
“我哪敢擅自揣測聖意,萬歲爺的想法本就不是我等可以随意窺探的,不做虧心事,萬歲爺英明神武,又不會冤枉人,邱大人不必恐慌。”
這位邱大人能不恐慌嗎?
他雖然大事沒膽子去犯,但是小事卻犯個不停,真要追究起來,不死也得脫層皮。
而且他可聽說了,萬歲爺手裏有一支無所不知的暗衛,什麽都能查出來。
康熙不知道自己就是沒按照原定的時間離開,這事竟讓天津的官員開始恐慌起來了,不過即使知道也會覺得高興,畢竟康熙最是看不過不作爲的官員。
“萬歲爺,這裏是相關卷宗。”
“嗯”
随後康熙拿起卷宗仔細翻閱,越看眉頭皺的越厲害,這還真不是什麽小事。
晚上,康熙把查到的事情跟幼清說了。
“上次買钗子遇到的那個老人你還記得吧?”
“記得,查到了什麽?”
幼清覺得應該不會是小事。
“知州不算正經的小舅子搞出來的。”
随後康熙便解釋了具體情況。
知州甯緻遠有個比較得寵的側室,生了個兒子頗得甯緻遠的喜歡,連帶着這個側室的娘家也跟着得勢猖狂起來了。
側室姓張,張氏有個嫡親的弟弟叫張向華,這個張向華大本事沒有,仗着自己姐姐受寵,走些旁門左道,就動了歪心思。
張向華有個女兒,小張氏嫁給了上次老頭口中說的那個舉人的兒子李兆昆,張向華憑着甯緻遠的關系跟女婿李兆昆狼狽爲奸,逼迫當地的百姓低價賣地,若是不願意賣,暗地裏少不得要吃些苦頭。
也不是沒有去報官,隻是有知州做後盾,甚至甯緻遠本人都不知道自己這個“小舅子”做的事情下面人的就給他把事情擺平了。
那些報官的都沒什麽好下場,最慘的莫過于一個叫李建安的人,原本是個讀書人,秀才功名在身,不服去報官,最後落得個身死的下場,如今留下妻兒老小,受盡了苦楚,溫飽都要靠親族接濟,隻是接濟又能接濟多少,杯水車薪罷了。
那李兆昆和張向華兩人聯手,迫使好幾個村莊的百姓賣地,兩人手中有地近兩千畝,這些地都是沾着血和淚的。
聽完後幼清也有些愣住了,竟然是這麽回事,這确實不是小事,甚至可以說是大事。
“這事既然查出來了,自然不能姑息,隻是我覺得這樣的事情應該不會少,有功名的人可以免稅,想要投機取巧的應該不止這個地方的人,以前不知道也就罷了,如今知道了,總不能不管。”
朝廷的政令一開始出現的時候肯定要是爲了百姓,隻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如今信息不發達,普通百姓不到萬不得已甚至都不願意去報官,人爲惹上官司是丢人的事情。
農村更多是靠的是宗族管制,政策是好的,但是是否能夠真正惠及到百姓身上也就不好說了。
天津這邊靠近京城,肥料是比較早一批傳過來的,百姓也用上了,隻是最後仍舊有百姓吃不飽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