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雲毅能夠重視起來,沈佳岸已經很高興了,不過事情還需要時間,沈佳岸也就先回去了。
回去後沈佳岸就親自去了一趟梧桐花苑,作爲一個知縣,去拜訪一個商人,幼清算是有面了。
幼清也挺驚訝沈佳岸的到來,兩人之間合作居多,按理說現在一切走上正軌,他不應該過來呀。
“沈大人怎麽來了?”
還是親自過來了?真是納悶。
沈佳岸笑了笑,說道:“有個好消息要跟你說。”
好消息?
她能有什麽好消息?
“大人請說。”
“上次你派人送去我那裏的農具羅知州覺得不錯,已經開始跟知府大人上報了,如無意外,那些農具在整個大清範圍内都有可能用上,要是真如此,尤公子功不可沒,到時候我定然要跟知州大人報上尤公子的名字給朝廷,這般功勞,應該予以嘉獎,朝廷若是明白了農具的大用處,必然也會重賞公子。”
幼清聞言自己一個“咯噔”,這對她來說可不是什麽好消息。
她一個紫禁城在逃“嫔妃”,要什麽朝廷的嘉獎,她不需要那玩意兒。
幼清趕緊拒絕道:“大人,那農具我既然送給了大人,那便是大人的功勞,這個功勞我可當不得,大人以後可莫要在提及此事。”
語氣頗有些“避之不及”。
聽的沈佳岸忍不住納悶,朝廷的嘉獎,這對商戶來說那可是大好事,活招牌,怎麽就不想要呢!
“尤公子可知朝廷的嘉獎意味着什麽?”
這個幼清自然知道,要是她不是從紫禁城出來的,去蹚這趟水也不要緊,雖說她這改了名,但是幼清和尤清,别人瞧不出什麽來,就怕宮裏那個知道她名字的人多想。
她還想多過幾年清閑日子呢!
紫禁城,那裏的生活她消受不起。
“大人,我志不在此,能讓梧桐花苑在雲南楊名,我已然知足,農具一事,大人就當我不存在便是。”
沈佳岸還是覺得奇怪,不過見她這避之不及的态度,想着興許是有什麽難言之隐。
幼清幫他良多,他也不會“恩将仇報”去窺探她的隐私,這事便過去了。
一轉眼,康熙二十五年已經過了三個月,京城的天氣回暖,太皇太後的情況卻越發不好了。
太醫說,也就這兩年了。
這樣的消息對康熙而言無疑是悲傷的。
康熙和太皇太後關系說親密無間吧?
也說不上,兩人本質上立場就有些不同。
太皇太後出身蒙古科爾沁,她心裏有大清,盼着大清好是真的,但是心裏裝着娘家,希望娘家能夠繁榮也是真的。
要不然順治朝的後宮也不會有那麽多蒙古嫔妃。
康熙能夠掌權親政,太皇太後功不可沒,沒有她的教導,康熙哪怕再天賦異禀,也不可能十來歲就能鬥得過幾個幾十歲的的輔政大臣。
但是這份感情也是真的。
得知這樣的消息,康熙立馬下旨讓太醫院的人都侯着,不可怠慢了。
“萬歲爺,這是雲南新上任的總督送來的折子,還有一些農具,特意說了用法,您要不要看看。”
農具?
康熙當皇帝許久,還真沒見過哪個地方官員會送農具過來,他是個重視農耕的皇帝,雖然有些詫異,但是并不妨礙他感興趣。
“折子在哪,朕瞧瞧。”
梁九功立馬把折子送到康熙跟前,看完折子,康熙對上面的内容來了更大的興趣,這上面的内容要是真的,那大清的農耕水平必然更進一步。
滿人統治下的大清到底還是漢人居多,這幾年反清複明的人雖然不足爲懼,但是真要有個大的天災人禍,大清受到的壓力必然比以往的朝代更大。
這一點,康熙心知肚明,所以他極需要功績來證明大清的統治沒有問題。
大部分百姓靠土地吃飯,趁手的農具,這代表着更多耕地被開墾的可能。
“梁九功,雲南那邊送來的農具在哪?”
他迫切的想要知道是不是真的有那麽好的效果。
“回萬歲爺,那些農具放在庫房裏了。”
“準備個莊子,後天朕去莊子裏,把那些農具也都帶上。”
梁九功也是窮苦人家出身,對農具不能說一點都不了解,自然知道趁手的農具對農耕的作用。
看來折子裏提到的農具怕是不一般。
“是,萬歲爺。”
梁九功得了吩咐去辦事去了,然後康熙便召來了暗衛,吩咐道:“雲南那邊這兩年來事情有些多,仔細去查查,這農具到底是從誰手裏出來的。”
康熙有種直覺,他覺得農具這事不簡單。
“嗻”
兩天後,皇莊裏,康熙帶着不少人親自動手實驗新農具的效果,結果證明,與傳統農具相比,從雲南送來的這批農具可以更加節省力氣,也能讓農夫在有限的時間裏做更多的活。
大清國土面積遼闊,人口在曆朝曆代裏面來說已經不算少了,約摸有一億五千萬左右,比起後世的十三億人口,還差的遠,那麽多國土面積,爲什麽還有人吃不上飯,一來是産量低,比不上後世的糧食種子,二來則是效率低,有限的時間,有地也沒那麽多人來種,很多荒地可以被開墾,就是沒有那麽多勞動力來種。
一家子再勤勞,農忙就那一段時間,每家每戶有幾口人最多也就能種幾畝地,多了真的種不完。
大清還有許多耕地,就是沒有多餘的勞動力來開墾。
農具的改良,這對大清的農業來說有着非比尋常的意義。
康熙從皇莊回去後就準備同衆大臣商讨新農具推廣之事。
隻是這事卻不太容易。
新農具需要用到鐵。
康熙朝時期雖然已經有火铳,有大炮,但是并不是主流。
火铳不好用,殺傷力有了,但是沒辦法連發,用一下,上一顆子彈,估計敵人沒殺死,自己就咽氣了。
大炮威力不小,但是那玩意不好批量制造。
傳統的兵器還是弓箭弩、回馬槍、刀劍……居多,所以鐵,嚴格意義上來說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的兵力。
爲什麽曆朝曆代都要管制鐵,民間百姓不可私自開采鐵礦,究其原因,還是因爲鐵可以打造兵器。
“萬歲爺,這新式農具好用歸好用,但是真要推廣至全國,必然需要大量的鐵礦,大量開采鐵礦,不利于大清的安穩,還請萬歲爺三思啊。”
這話康熙就不樂意聽了,難不成大清推廣了新式農具後就不安穩了?這未免太小看他這個皇帝了。
當皇帝這些年,反清複明的聲音已經很小了,他還就不信了,這個新式農具他一定要推廣出去。
“梁九功,你去養心殿看看戴梓來了沒,要是來了,叫他過來,沒來就去把人給朕找來。”
康熙十三年,在福建的耿精忠響應吳三桂起兵叛亂,進犯浙江。朝庭派康親王傑書爲奉命大将軍,率清軍赴閩浙征讨耿精忠,戴梓以布衣應聘從征。
康熙十五年,戴梓以收複江山城有功,被授予道員。
耿精忠叛亂平定後,戴梓随傑書到了北京,受到了康熙的召見。
康熙知其能詩善文,就任命他爲翰林院侍講,與高士奇同時入值南書房,不久,又改值養心殿。
(本章完)